经略台真武阁,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容县东外街57号,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已有440多年历史。 经略台真武阁,中国道教宫观建筑,用于奉祀真武帝以镇火灾。其结构采用三层檐、歇山顶、穿斗式构架,通高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总面积168平方米。 其采用穿斗式构架方式,把近3000根大小不一的格木构件凿榫卯眼,斜穿直套,串联嵌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约,不用一钉一铆,也没有一个铁构件,以“杠杆结构”原理组成一个稳固的统一体。 经略台真武阁被誉为“天南杰构”,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被合称作江南四大名楼,也是四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没有进行过重建而完整保留的。 1982年2月23日,经略台真武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8月28日,经略台真武阁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唐乾元至大历年间(758~779年),经略台始建。 明洪武十年(1377年),地方官吏在经略台上建玄武宫,形成了真武阁的雏形。 明万历元年(1573年),玄武宫被扩建为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层木制楼阁,并改名为真武阁。 建筑格局:真武阁全阁为杠杆式纯木结构,全阁通高13.2米,加上经略台高度近20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总面积168平方米。
楼底四周没有墙壁与庭院相连,从而显得十分的宽阔坦荡。在二十根笔直挺立的巨柱中,八根直通顶楼,是三层楼阁全部荷载的支柱。柱之间用梁枋相互连接,柱上各施有四朵斗拱,上面承托四根棱木,有力地把楼阁托住。 其结构之奇巧,被誉为“天南奇观”、“古建明珠”、“天下一绝”,在当地的民间故事中更是鲁班建造的“神仙楼”。真武阁是岭南道教的一座标志性建筑。从阁楼上的花纹装饰看得出,这座阁楼和道教文化密切相关。
专家分析,这种“杠杆原理”所造成的悬柱奇观,将从底层通到二层的八根通柱,变成二、三层的支点,在通柱上分上下两层横贯七十二根(每柱九根,共七十二根)挑枋,这些挑枋像天平上的横杆一样,外面长的一端挑起宽阔的瓦檐,里面短的一端跳起二层的内柱,使它头顶千斤,脚不落地。 而专家们也把真武阁这种悬柱结构称之为“抬亭式”,阁楼用四根悬柱和六道穿枋组成亭子的样式,而建筑的重量也通过穿枋贯穿到楼阁的主要受力柱上面,而四根悬着的立柱就如同轿子的亭脚,就如同抬轿的轿夫,就这样把整个的阁楼抬起来了。
二层楼内的四根金柱神秘地“悬空”不落地,承受着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屋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 其方法是利用杠杆结构的原理,在二、三层的该悬空柱上,分上下两层用十八根杭子拱板穿过檐柱,以檐柱为支点,组成两组严密的“杠杆式”的斗拱,拱头托承外面宽阔的瓦檐,拱尾托起悬空柱本身,从而使二层楼内的四根金柱悬空。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称之为“杠杆结构”在建筑中是一个罕见的例子。
此外,在更高一层的枋子上,在檐深一半的位置立一根瓜柱,上面又放一根圆材一挑檐桁直接放在上面,这两根圆桁都是各组斗拱间仅有的左右联系的构件。 中层檐的斗拱由华拱三跳组成,最上一跳的上面一层耍头,代替一般的梁头,在耍头的枋头安放挑檐桁,但在耍头枋身长约一半处又立一一瓜柱,瓜柱上端又穿插一枋,穿过檐柱直至金柱,瓜柱顶上又安放一桁。 下两跳华拱尾仅仅插入檐柱,第三跳拱尾和其上两层枋的尾端都穿过檐柱再插入悬空的金柱。华拱出跳的长度都比传统比例长得多。拱的断面接近中层檐挑出较长,呈现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下层檐的左右两侧和后面用繁复的如意斗拱,前面仅在当心间两柱上直接插拱两跳以承托乳袱的梁头,柱头直接承托正心桁,而在正心桁下约20厘米处用额枋一道。 因此,下面异常开朗,与侧面、后面极低的额枋及其上繁复沉重的斗拱所呈现的闭塞感形成极其强烈的简繁、轻重、虚实、高低的对比,并且借以显示出真武阁主要立面、侧面和后面的区别。 柱:真武阁柱子有类似宋《营造法式》规定的卷杀,圆柱柱脚都杀小一些。当心间前面的檐柱和内金柱的柱础最下层都作八角形,金柱柱础有壶门门和花饰,这几根位置重要的柱础和柱脚之间都加垫一层木质。 悬空柱柱头上端也有卷杀,最上端做成圆饼形盖状。柱头内侧与外侧承桁的斗相对的位置上,则作出云形花饰一朵。这种处理柱头的手法在别处未见。 梁架:粱架真武阁的梁大多是断面接近圆形,但上下两面削平的梁,梁与相交处多砍削成枋形或拱形的长榫,插入或穿过柱身。由圆形断面过渡到长方形的枋或拱断面部分,则斜削成半圆形的斜面。但艺术要求较高的地方则用月梁的做法。 各层梁和枋上的瓜柱,多做成下大上小的胆形,下端也是圆的,骑在梁枋上。桁或梁头穿插在瓜柱上,由瓜柱顶端直接承托桁条。瓜柱的轮廓显示了精美的卷杀。这种结构方法,呈现了迥然不同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效果。 真武阁的许多构件、构材都经过艺术加工,按其部位和重要性而给予不同的处理。除上述正面檐部与两侧和背面的檐部的不同处理外,还可以看到当心间和次梢间的不同处理。 例如底层的周回廊,两侧和背面都在檐柱顶端安放一道三椽袱以及上两层梁,由角檐柱至金柱之间也用同一方式安放三椽角袱,彻上露明造,仰望可以看到椽条和椽上板瓦的底面,但到前面当心间,则改用一道乳袱,做成月梁形状,其上用雕作卷草花纹的两个驼峰,承托两组斗拱,与一道短短的月梁相交。
这些构件上的雕刻都十分精美细致,驼峰上的卷草纹不但圆和流畅,而且在比较光润的面和细密线的配合上,既有区别又很协调,圆与尖相互交接,处理得很成功。 名称来历:据文献记载,诗人元结任容州(今容县)刺史、兼御史中丞及容管经略使时,在容县城东建造了经略台,用以操练兵士、朝会司仪和欣赏风光,得名于“天子经营天下,略有四海”之义。 历史典故:经略台,原是作操练军士和观赏风景之用。清康熙年间知县徐发的《真武阁记》碑文载:“当斯时也,崇牙大森,壁垒旌旗。武夫导于前,荣戟拥于后;坐斯台者,远车蛮窟,指挥将士,或决策于帷幄,或决胜于疆场,固不仅为游观之乐也。”到明代,容县这个地方不属边境、要塞,军事上逐渐失去了原来的重要意义。
说的是一位匠师奉建造真武阁,久不见他招工备料,疑其有诈,派人一再催问,他都说:”有待,有待。”忽一日,只见他手捧槟榔到处请人,人未集中,翌日阁已建成,满城皆惊。但闻那些被请的人说,精疲力尽,犹如干了重体力劳动一般。人们这才悟出,这位匠师就是鲁班仙师。 历史评价:经略台真武阁结构之奇巧,被誉为“天南奇观”、“古建明珠”、“天下一绝”,在当地的民间故事中更是鲁班建造的“神仙楼”。 华南工学院教授、古建筑学家龙庆忠题词称赞“天南奇观”,原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费孝通题词评价“杠杆结构,巧夺天工”,著名考古学教授商承祚题词赞誉“天南杰构”,美国教授劳伦斯·泰勒称赞:“这座建筑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知识、科学、精神上的结合”。 文物保护:1962年,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教授到容县考察后,在《建筑学报》第7期发表《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至此这座深藏了几百年的、犹如天平一样维系整座建筑的三层楼阁始被世人所关注。 1982年2月23日,经略台真武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