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家视角|疼痛学科建设:问题、挑战和战略考量!

 板桥胡同37号 2024-07-25


顶层设计:将疼痛学科纳入慢病防治、医疗(区域)中心建设战略。


近年来,我国疼痛学科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不断进步,取得较大进展,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和挑战。New Cloud Tech根据行业会议、专家述评文章等,简明扼要地整理了疼痛学科当前发展的问题、挑战,以及学科建设的战略考量。

当前发展的问题:学科普及性不足

- 尽管早在2007年,原卫生部就发布了227号文件,设立疼痛科为二级学科,并在二级以上医院成立疼痛科,但是中国疼痛医学学科的建设仍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 公众对疼痛医学的认识和了解程度有待提高,许多老百姓都没有听说过疼痛科,甚至是很多医护人员,也不一定了解疼痛学科。


- 因此,加强公众疼痛医学知识的普及,提供相关信息和教育,能够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和管理疼痛问题。


- 这可以通过科普宣传活动、健康教育和互联网平台等多种渠道实现。

数据:据统计显示,我国患者对于慢性疼痛概念的知晓率仅为14.3%,慢性疼痛的就诊率不足60%,治疗后缓解率不足20%,由于民众对镇痛观念认识不足,超过70%的百姓对待疼痛选择忍耐。


当前发展的问题:学科可及性不足

- 疼痛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优质疼痛医疗资源更为缺乏;

- 疼痛资源碎片化:缺乏科学体系和合理结构;

- 疼痛资源不均衡:各地区差异巨大;

- 疼痛医生水平非同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生水平差异大;

- 疼痛专科疑难危重患者就医路径不通畅:疑难重症患者转诊难;

- “有条件不建科,建科独立后不投入”的现象较为普遍。

数据:全国范围内独立建制的疼痛科有2000多个,专业疼痛科医师2万余人。建设具有一定数量、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是发展我国疼痛医学的第一要务。

当前发展的挑战:疼痛教育体系待完善
- 疼痛医学的基本内容应该纳入本科医学教育中,培养更多的医学生对疼痛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 进一步完善疼痛医学的研究生和继续教育体系;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应提供更多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

- 专注疼痛医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

现状:目前,我国尚在探索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疼痛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疼痛医学尚未进入我国高等医学专业教育体系,同时缺乏独立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疼痛医疗专业人员的培养还主要依赖短期培训课程、进修等形式。

学科建设的战略考量
- 顶层设计:将疼痛学科纳入慢病防治、医疗(区域)中心建设战略。目前学科专家正着手推进此项策略,可能在不久的将来,疼痛学科将被纳入“健康中国”战略中。)

- 加强医联体建设。2016年,我国首个疼痛专科医联体正式成立,目前已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成员单位共1268家。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医联体建设,大力促进疼痛医疗资源下沉。)


- 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模式。(信息化建设已成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通过互联网技术与思维重构医疗业务场景,为学科发展提供“新质生产力”。)

- 疼痛专科人才培养计划:本科生、研究生、医师、护士等。(应进一步完善医学院校内疼痛医学相关医学教育,建设完整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强专科人才培养和全生命周期医学教育。此外,疼痛科学应建立一套治疗疼痛性疾病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案。)

- 建立并完善规范化疼痛疾病名称。

参考资料:

1.  “南京疼痛科指数”研讨会专家主题报告.

2. 姜海婷,韩济生.中国疼痛医学学科建设的挑战与机遇[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30(01):2-4.

3. 杨东,周方园,姚尚龙.实施慢性疼痛管理国家战略势在必行[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24, 45(04):342-346.


图片
 转载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