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榆次地名

 yzsr273 2024-07-27

1、母猪地

王村、近城等村地名,位于王村西北、近城西南。

很早以前,先民发现这块地里的庄稼年年受到野猪的遭害。他们无论这么猎杀,野猪数量仍然不减,便认为一定是有不少母猪在繁殖。于是,将这块地称之为“母猪地”。

也有人说,这块地里曾有一头母野猪,为亲情与爱情,疯狂飞奔撞伤村民,救下已在案板上待宰的一头公猪和三头小猪。母猪的这种母爱和情爱令人感动和敬畏。故名“母猪地”。

还有人说,村民的一头小母猪突然失踪了,多方寻找未果。邻居亲友听说后,都跑来安慰他,他却一笑了之。到了秋天,他在这块地里收割庄稼时居然发现了这头母猪,还意外带回十三头小猪。这事轰动了全村,村民无不羡慕。后来,人们就称这块地为“母猪地”。

2、永红沟

高家山、神堂坪、马头三村交界处地名。

原名“千佛寺沟”,因沟内有著名的唐代古建筑“千佛寺”而得名。文革期间更名“永红沟”。

1969年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原石圪塔公社高家山、神堂坪、马头、固庄四个生产大队联合在这条沟里建了一所小学,让周边16个自然村的孩子在这里上学。学校竣工后,命名成了重要的议题。当时正值文革“破四旧”的第一波——改名潮中,最时髦的红色名有“卫红”、“卫东”、“红兵”、“保红”、“永红”,有“反修学校”、“育红学校”“东方红学校”等。“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是当时的教育理念和指导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根本宗旨。基于上述因素,原高家山中心校校长、新建学校的第一任校长王俊杰,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决定将原“千佛寺沟”改为“永红沟”,将新建的学校命名为“永红沟学校”。    

 3、盐坊地

张庆、西河堡、弓村、南营、南谷、大小张义、东贾与郭家堡乡南关、小东关等村地名,以历史遗迹命名。

“王家堡,烂郝庄,叮嘀嘚澜漏咸汤,人们活的真恓惶……。”这是流传至今的一段顺口溜。过去,榆次城西农村由于地势低洼,每年七八月份的雨季,大量雨水堆积,很难排走,使很多土地成为盐碱地,无法种植庄稼。与此同时也催生了一批炼盐户。他们把盐碱土收集起来,放到大柴锅里,再加上水熬,淋出来的盐水待水分蒸发后就变成了硝盐。据说硝盐没有海盐咸。熬制硝盐的作坊就叫“盐坊”。

后来,盐坊所在地已变为良田,但农村的这段往事还在民间流传。人们便把曾经盐坊所在地命名为“盐坊地”。

 4、闫家沟

东郝村地名,位于村东偏北。

原名“荒乱沟”,沟内有一条曾把省府太原和榆次老城东门、长凝古镇、八缚岭以至和顺、辽州(今左权)南直隶(今河北南部)、河南及更远处连接起来的古官道。古时,战争频发,社会荒乱,在这条古官道上抢劫行人、野狼伤人,闹饥荒饿死人等事件时有发生,故名“荒乱沟”。

后来,使赵村阎姓官宦家族选准沟南的“凤凰穴”坟地,觉得原沟名对阎家不利。为使坟地吉祥改沟名时,阎家曾在沟内搭台唱戏。来的人只要说“闫家沟”,既能看戏,又能免费饱餐;如果还说“荒乱沟”,连推带骂甚至一记耳光予以驱赶。就这样,将荒乱沟改名为阎家沟。

据明清《榆次县志》记载,使赵阎家出过2位文进士(分别为从四品、从五品官)、2位武进士(分别为从三品、正五品官)、4位文举人、2位武举人(官职不详)、若干贡生(官职不详)、秀才等,是名闻榆次的官宦家族。

5、杀人地

庄子乡西墕村地名,位于村北。

原名“墙后地”,因位于村北端村民住宅墙后而得名。后因解放战争时期,阎军在此地制造了“西墕惨案”,故将地名改称“杀人地”。  

1946年8月,阎锡山亲自选准的榆次县长韩晋材上任仅两个月立足未稳。此时,我方武装经常出没在同蒲铁路,割电线、端碉堡、破坏铁路。特别是在郭村、修文一带给阎军以很大打击。为此,阎锡山将韩晋材叫回太原命令他“为杜绝此事,不惜血染榆次”,并派37师师长雷仰唐率部到榆次执行此事。结果,没捉到一个共产党而难以交差,便恼羞成怒。农历七月二十三,37师师长雷仰唐率部乘铁甲车来榆次,伙同韩晋材与警察局局长康希武以及榆次爱乡团第4连、37师特务连、郭村治村村长、特派员、协助员等,以“西墕村民破坏郭村铁路”为由,包围了西墕村。将村民(见年轻人就捉)迫至花四儿门口的大槐树下,逮捕了村长牛六旦等34人。押至郭村,临上铁甲车时,枪杀了30岁的花会真、25岁的赵二和尚,刀砍了32岁的村长牛六旦,然后将其余31人押至特警组。开始看管甚严,后来逐渐松弛,人们以为没事了。到农历八月十八,为了“杀鸡给猴子看”,又将31人押回西墕,在村中乐亭(古戏台)召开村民大会的同时,在村北墙后地将31人全部用自己的裤带背手捆绑。先用刀砍杀魏三妮、郝文俊、杨锁柱。随即,郝丙午、赵八蛮、郝则气、何根子、花明小、(臭儿)赵改柱、潘俊喜为求速死,便大声喊叫,有的遭刀砍,有的遭到机关枪的扫射。其余21人陪绑(和即将处决的人一起绑赴刑场),虚惊一场。在村中开会的赵四会抱着孩子说了一句:“我们村里都是好人”,被当场从人群中拉出。后来,被刀杀于郭村铁道旁,当日共杀11人,其中魏三妮、花明小、郝丙午、潘俊喜、经村人抢救而幸免于难,原因是行刑者明知是滥杀无辜而不忍下狠手。

后来,村人看到7人遇难的这块地,都感到毛骨悚然,自然就叫成“杀人地”了。

6、牛王圪塔

北田村地名,位于村西偏南,以地形与希冀命名。

此处地形高,有两处形似耕牛之牛角。传说牛王是孔子的学生冉耕。冉耕,字伯牛,约公元前544年生,春秋末鲁国人。他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他喜好农耕,所以死后被玉帝封为牛神牛王,专司人间饲牛、耕作事宜。众望牛王护佑子孙,消弥瘟疫,以确保一方农耕而造福黎民,故名“牛王圪塔”。

7、女儿坟

乌金山镇西庄村地名,位于村南。

相传很早以前,西庄田氏有一女,年方二八,才貌双全,芳名远播,被朝廷选中秀女。不知何因一直未有人来迎,派人多方疏通未果。按照朝廷律条,但凡被选中的才女,无论什么原因也不准出嫁,但绫罗绸缎、佣人丫鬟却能享用。正当妙龄,日日在家枯坐,纵然玉粒金纯也难下咽,“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就这样日复一日,花荣凋零,郁郁而终。京城派人来安顿后事,葬于西庄村西的“铁匠沟”边,并立了贞节牌坊。

后来,人们把埋葬田家女的坟地叫做“女儿坟”。到20世纪70年代,还能在块地里依稀看到几块大的青石墩。这个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8、三庙沟

修文镇东郝村地名,位于村东。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六月,先人在沟内北崖建儒、道、佛三教教祖庙,供奉孔子、太上老君(老子)、释迦牟尼塑像,人们便将这条沟命名为“三庙沟”。后又称“三妙沟”。因沟内为沙性土,故讹称“沙庙沟”。

如今,逐年扩建的三庙已更名为“通天寺”,每年农历四月十八还是这里的庙会日。是日,前往焚香上供,求子祈愿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而这条沟人们仍称“三庙沟”、“三妙沟”或“沙庙沟”  

       


9、鳖盖子

修文镇东郝村地名。

原名“峰垴”,因地势较高而得名。它位于东郝村北端、源涡村南的潇河由西向南拐弯处南岸。

后来,人们从远处看这座山成椭圆形,顶部微隆起,形似鳖盖。鳖不怕水,又有健康长寿的寓意,于是更名为“鳖盖子”。王八是鳖或乌龟的俗称,因此又得名“王八山”。

10、育红沟

源涡村地名,位于村西北。

原名“浇沟儿”,因流域面积广,雨季水源充足而得名。上世纪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中期,源涡大队办起了农业科技班。将“培育红色农业接班人”作为目标。把“浇沟儿”更名为“育红沟”作为基地。这就是“育红沟”由来。

    


11、卧羊沟 

源涡、北合流村地名,位于源涡村东北、北合流村西北。

“羊卧地”,即:晚上,让羊群停在耕地里拉肥。经羊群卧过的地比较肥沃,大都会获得丰收。这条沟位于源涡、北合流之间,离村落较远,运送农家肥较费劲。于是,村民就用“羊卧地”解决。因这条沟经常“卧着羊”,故名“卧羊沟”。

后在此沟里建了化工厂。         

12、神仙地与磨光地 

使赵社管中心秋村地名,位于村南,以故事传说命名。

古时候,秋村名为“乔村”,以望族乔姓命名。后因乔氏家族中二品武臣乔忠厚遭西宫娘娘调戏不从反被诬陷,触犯皇威而灭门九族。乔氏灭门后,乔村其他六大姓为了各自姓氏的荣耀和利益,以本姓氏而定村名的斗争非常激烈。有一日,天空阴云密布,狂风大作,忽然出现一位鹤发童颜、手拄拐杖的老者,站在人群中大声言道:“你们不要为村名之事争吵了!现在正是仲秋明月之时,丰收在望之际,以老朽之见,就取名“秋村”吧!往事须在你们心头磨光。”说罢飘然而去。良久,人们才如梦方醒:“这是神仙在点化咱们,就以神仙之意叫秋村吧!”

后来,人们把神仙显现之地命名为“神仙地”,把乔氏耕种过的土地命名为“磨光地”。

13、小黑地

使赵社管中心秋村地名,以表达人们憎恨情感而得名。

明成化年八年,一场特大冰雹将庄稼打了个精光,人们吃树皮、草根度日。村内有一富户,竟用假银买了一佃户的农田。事后佃户拿银两买食物时,售物者告他银两有假。佃户闻听大呼:这真是天灾加人祸啊!顿时气绝身亡。村人皆说:这富户是“黑心人”!他种得那佃户的地是“黑心地”!后来,把这块面积不大的地演变为“小黑地”。

1、郭家堡

曾名“郝家堡”,崇庆寺明天顺三年(1459年)四月初三日铸钟及明万历年各寺庙钟磬均铸记。后更名“郭家堡”。均以姓氏命名。

据太谷县大郭村明嘉靖八年(1529年)郭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从平阳府洪洞县迁居到古太原并州阳邑县(今太谷县)仁义乡(今任村乡)西薄都十甲一户郭姓人家,老大郭秀实定居大郭村。明洪武八年(1376年)老二郭子实落户榆次郝家堡(今郭家堡)。明建文元年(1399年),老三郭皇实落户榆次凿台里(今郭村)。还有一说是:老二郭子实是从榆次南关迁居到郭家堡的,但无确切记载。迁居来的郭氏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逐渐成为村中望族。并修渠筑堡,广行善事、益惠乡里。据《榆次县志》记载:明弘治十一年(1499年)由郭志端等在万春渠上游另开官甲口渠,致使该村形成“苍龙"极佳风水,土地成为水田。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由郭广、郭相、郭瑞等取土于十多里外的王胡村一带,建筑郭家堡堡墙,该堡周长三里许,东西有阁门。此家族还捐资修建榆次城隍庙显佑祠、龙科福兴庵(碑文记载此庵功德主之一为南关第二都义官郭志宁)、太原天龙山、中郝长庆寺、上营灵真观等,并督建南关泰山庙等,其影响素著、声名远播。约明朝后期,更名为郭家堡。

1956年,曾名“郭家堡灯塔农业生产合作社”,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

《山西通志》记载:郭家堡村南曾有一自然村,名为“南庄”,以方位命名。至今郭家堡人仍习惯称“南庄儿”。旧称演武街社,现称“南大街”。曾名“冀家庄”,以冀姓为主,兼有要姓等。

2、近城

古代的近城村由三部分组成。正街古乐亭北面的村庄以范姓居多,称范家堡;正街古乐亭南面的村庄以李姓为主,叫李村;村东还有较古老的邱(仇)家小堡(元朝至正年有邱家堡、李村),均以姓氏命名。

清道光年间,随着人口的增加,范家堡、李村即已联成一个村庄。

古时,人们的宗族意识强烈,为了各自的荣耀和利益,以本姓氏而定总村名的斗争非常激烈。传说因大庙修复后署村名而发生纠纷,居然闹到榆次县衙。范、李两家各执一词:一个要以本姓氏人口数量而定,一个要以本姓氏来到村里的时间长短而定,使知县左右为难。后来,知县采纳了本村赵、温等姓氏的建议,对范、李两家进行劝导:“你们居住在一个村里,抬头不见低头见,应以和为贵,依本知县看,既不要叫范家堡,也不要叫李村,就叫近城村吧!近城乃'近处榆次城垣’之义,你两家以为如何?”范、李两家听了,思索片刻后都觉得有理,表示赞同。就这样,在知县的调解下实现了两宗族的和谐,近城村名也就代代流传下来。

3、源涡

其一:由最初的原过人名,产生了纪念性的建筑原过祠,再由这个地标性建筑与此处水源丰富以及谐音的作用而得名。

春秋末期,有一名叫原过的人,他是晋国大夫赵襄子(赵毋恤)的家臣。赵襄子四年(公元前454年)晋国另一大夫智伯(智瑶)联合韩、魏攻打赵,赵襄子内心惧怕。于是,由邯郸辗转晋阳,原过随后。到了王泽(今新绛县西南七里处),原过说他自己遇见只能看到上半身的三位神人,给了他两节上下不通的竹筒并对他说:“你替我们把这两节竹筒送给赵襄子。”原过赶上赵襄子,述说了在王泽的所见所闻。赵襄子听后,斋戒三日,亲自将竹筒打开,内有朱砂红字:“赵毋恤,我们乃霍泰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戊,我们将使你反灭智伯,你要在百邑给我们建造寺庙供奉,我们会赐你林胡之地……”赵襄子再次参拜,接受了三神之令。

从此,赵襄子增强了与智伯决战的信心。第二年,赵襄子派谋臣张孟谈劝说韩、魏反戈,赵联合韩、魏果然灭了智伯。战争结束后,赵襄子在百邑建造寺庙,供奉“三神”,并派原过主持霍泰山的祭祀活动(以上史实见《史记·赵世家》。

原过是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智伯的功臣和主要策划者之一,他“假托天书,借神成计”,致使赵襄子消除了畏惧智伯之心而灭了智伯。原过死后,赵襄子念原过生前的功劳,在今榆次城东为他立祠祭奠。

据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国志·榆次》中记载:“原过祠,俗名原公祠,在县东九里,原过祠附近的水叫原过水。”原过祠附近的村庄也就命名为原过村。

到了北魏时,榆次最早的名人古祠一一原过祠被废弃,后人因谐音以及此地水源丰富又紧挨洞涡河(潇河之古名),便把原过村名演变为源涡村。

其二,因村里丰富的泉水是源于“洞涡河”而得名。

由于大自然造就洞涡河及其地下水,经昔阳、寿阳至榆次城东三百里流动后,在坡力的作用下,在源渦村东形成丰富得泉水、三晋名泉、源池荷花胜景等。这些均源于“洞涡河”。

据明万历版《榆次县志》记载,东汉建宁元年(168年),创建永寿寺。根据“先立村,后建庙”规律,这就能证实立村时间最迟也在汉代。

如果以最初的“原过村”判断,立村时间就到了大约战国时期。

        ( 图为榆次风光古迹之古树源涡源池龙王庙)

4、南关

隋开皇二年(582年),建榆次城(今榆次老城)。不久,城南门外即有人居住。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人入侵榆次城时,榆次城固若金汤,城内官民免遭灾难,而紧靠县城的南关却被贼兵血洗。为防蒙古俺答汗的再度入侵,第二年,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时任知县李鹏主持为南关修筑了郭城(外城)。郭城为土城,呈半方形,东西城墙北端与县城相连,向南、向东、向西开三个城门,上建门楼置匾额。南门(郭门)匾为“万春”,东门匾为“东升”(小东门),西边门匾为“西成”(小西门)。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知县张鹤腾用了近二年的时间将南关城修为砖城,成为榆次城的“城外之城”(即:郭城)。古制,设有守卫之险处的城门外为“关”,因民居位于榆次老城南门外,故名“南关”。

 (红薯园)

南关到郭村的潇河北岸,公路之东有一自然村,先以南关地名“河滩”为村名,以方位分为北河滩与南河滩。后因这里曾以卖红薯苗和种红薯出名,故名“红薯园”。又因这里是南关第八生产队,又称“南关八队”。


(图为清虚阁,位于榆次南关村)

5、聂村

《史记·刺客列传》中有“荆轲尝游榆次,与盖聂论剑”的记载。盖聂是战国时期名闻诸侯的剑侠,荆轲慕名不远千里来榆次拜访,因论剑时剑术不精,被盖呵斥而去。有人评论他是为了激励荆轲而从严对之;也有人说他自傲,对不如他的人不仅瞧不起,而且还威吓人家。后来,荆轲曾约盖聂刺杀秦始皇。在盖聂尚未到达而燕太子丹催促动身赴秦的情况下,荆轲与秦舞阳前往,行刺不成反被秦始皇所杀。《史记·刺客列传》有侠客鲁勾践对荆轲的评论:“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如果盖聂偕荆轲行刺,也许历史将会重写。

盖聂在史料中的表现是,不畏盛名,不畏强权,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身傲骨的宗师典范。他的行为和作用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村名由来,说法有二:

其一,是“先有聂村,后有盖聂”,村名是以聂姓命名的。据传,盖聂,本姓赵,名成,15岁时在聂村一带比武无人能敌,人们送了他个艺名“盖聂”,意思是武功高出聂村一带的人。

其二,据《榆次市志》记载,盖聂之名是因慕战国初期著名刺客聂政而得名。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战国末期著名的剑客宗师盖聂,将他的故里命名为“盖聂村”,后来,简称“聂村”。

历史上,以方位分东聂村、西聂村。1956年,曾名“东聂村东升农业生产合作社”、“西聂村光耀农业生产合作社”,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东、西聂村合并为一个生产大队。

从有关盖聂的记载中,便可推算出立村时间大约在战国或秦汉时期。

 (聂村庄)

俗称"庄儿上",位于西聂村北。古名“齐家庄”,以祖籍山东迁来的齐姓命名。后合并到西聂村。

 (圪针沟)

位于东聂村东北约1公里处,以植物与地形特点命名。20世纪70年代,合并到聂村。       

6、王村

其一,春秋末期,晋国公室羸弱,权臣互相倾轧,智氏逐渐成为晋国六卿之一。传说榆次王村、演武一带曾是智氏集团的练兵场和举行重大活动的场所,现有校场地、孤坟台(阵亡将士墓地)地名和智姓后裔。后来,智伯(名瑶,史称智襄子)联合韩、魏伐赵兵败,被赵兵杀于郭村凿台之下。智氏漏网之人、旁系家族、家臣为避杀戮,改智姓为邹姓。数百年过后,智氏后代恢复智姓。他们思念祖先智伯乃一代枭雄王侯,便尊称为“圣王”,建造规模宏大且精美的“圣王庙”供奉,取村名为“王村”。

其二,中国百姓长期生活在皇权之下,对皇权的概念根深蒂固,村名若能和皇家联系起来便是一种荣耀。相传清康熙年间(也有人说唐代以前),王村张姓花匠以种花出名。曾奉清朝皇帝谕令在村里种植御花,因而取名“花儿王村”。后来,村里不再种植御花,人们便简称“王村”。    

7、王湖 

原名“王胡”,后改名“王湖”。

明万历至民国6部《榆次县志》均记载,位于古“王胡山”西南脚下的今王湖村均为“王胡村”。村名因山而得名。

有关史料记载,在据今8000——2000年间,榆次的森林极为繁茂。到唐宋时期,还是“翠柏峰萌,清泉灌顶”。《寿阳县志》记载,榆次、寿阳交界处的要罗山,古名“王胡山”,又名杀熊岭,绵延四五十华里,山上“茂林深耸,飞鸟不度”,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四十里黑松林”。相传,榆次、寿阳、太原等地古建筑用材上,均曾有来自王胡山的痕迹。此山也是响马打劫通京大道上过往行人的地方,行人过了王胡山,才往家中捎平安信。

后更名为“王湖”,是因该村地势较低,传说位于古“晋阳湖”边,东沟、南沟、北沟三面沟水汇集,形成“七沟八岔闹王湖”的局面。又传说王湖村曾有的湖水被“南蛮”盗走,路过源涡时被人识破而成为三晋名泉。湖水又是财富的象征,故而改“胡”为“湖”。

王湖村俗称“大王湖”,与被称为“小王湖”的南沟村对应成名。

8、大东关与小东关

据《山西通志》记载,榆次城始筑于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隋文帝开皇二年(582年),改北魏、北齐以来的中都县为榆次县,县址迁回今老城区范围之内。初为土城,周长五里左右,城墙高三丈,剖面成梯形,上宽两丈,下宽四丈。城墙外有池(俗叫护城河,剖面也成梯形,深度和城墙高度相等,上宽与下宽和城墙剖面的上底与下底等长,两剖面正好相反。城墙全用池土积成。当时榆次城开有北、东、南三门,门上建有城楼。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由于城内居民增多,城址向南延伸,周长增为十里。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知县史记事(人名)新开了西门并筑了瓮城。至此,四门俱全,东门名为“迎羲”,西门名为“带汾”,南门名为“观澜”,北门名为“望岳”。古制,设有守卫之险处的城门外为“关”,东门外就是东关。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紧靠老城南面开始建筑小于老城的南关城,其新开的三道门分别命名为“郭门”、“东升”、“西成”,东、西门外村庄就分别叫“小东关”和“小西关”(曾为南关附属村)或“小东门”和“小西门”。而大于南关城的榆次老城东门外村庄就更名为“大东关”或“大东门”。

9、直隶庄

清代末期,榆次城东北,猫儿岭西南是一片荒凉偏僻之地,只有五六户人家,在土塄下掏窑安家,以杨、柴两姓为主,未形成村落。人们根据姓氏和地形特点命名为“杨家峪”,根据窑洞的特点也叫“窑子上”,但县志中还没有记载。

民国初年,河北省献县人刘三昆、定县(今定州)人李冬富、深县人王普斋和完县人石老生四户农民迁来此处,修建了土房居住,以开垦荒地或靠租种土地或卖煤、烧土为生。民国十三年(1924年),河北省隆平县(今隆尧县)人郭继明又带领全家迁居该处。后来,迁入的还有河北省井陉(迁入110人)、获鹿、清丰(现划入河南,有99人迁入)大名等县的几十余户农民。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该处农户已达30余户。

当年,城内东街街长王老贤将该处住户代表郭继明叫到城隍庙街公所说:“你们那里的住户已有30多户,够得上一条街啦!今天咱们就起个街名吧!”当郭继明问王老贤“起什么街名?”时,王街长说:“最好你们住户自己起。”他和李云奎等人思索商讨后,郭继明对王街长说:“我们那里居住的全是直隶(河北省大部,清代时称直隶省)人,不妨就叫'直隶庄’吧!这能表达我们不忘故土的情怀!”王街长等人觉得这个能纪念原籍,以铭子孙的街名很好,表示完全同意。从此该处有了正式的名称——直隶庄。

 1956年,成立"直隶庄跃进农业生产合作社。


10、 北合流

因村落位于潇河(俗称东赵河,古称洞涡河)、涂河(俗称长凝河)两条河流汇合处之北,古名“合流村”。后与南合流对应成名,称“北合流”。

据考证,潇河、涂河两岸是榆次境内最早的人类栖息地,距今已有一百七十万年至一万年的历史,可以说,此“两河”是榆次人民的母亲河。

立村时间最迟在南北朝时期(约公元500年左右)。有北魏孝文帝时吴姓从平城(今大同)迁居合流村为证。从挖掘出的文物看,南北朝以前甚至更早时此处就有人居住。

           

11、白草坡

村庄地处源涡、北合流、苏家庄三村交界的黄土高坡上。

一百多年前,这里尚无村庄,是属于源涡、北合流村所有的一片宜长白草的贫瘠土地。白草,即狼尾草,是一种喜生长在山坡、路旁、地边、苗圃较干燥处的常见野生杂草。1902年,北合流村的胡田喜,为了就近种地等原因,带着妻子在有清泉、长白草的山坡处打了几孔土窑居住下来,成为这里的第一家。此后的三、四十年中,先后又从河北井陉、山西定襄、五台、昔阳等地迁来陈、康、于、李、樊、柳、岳等姓氏而逐渐形成村落,遂以地形与所宜生长得植被命名为“白草坡”。

1953年,经榆次县政府批准正式成为独立的行政村。

1、八缚岭

《魏书·地形志》作八赋岭,俗称“八伏岭”,位于榆次城东南50多公里,环带绵延于榆次、太谷、榆社、和顺边界处,形势险峻,上有仪城关。主峰位于榆次与和顺交界处、榆邢公路东侧,海拔1718米,呈东北—西南走向。涂水源出北麓桃花塔处。八缚岭山脉中的长枪凹圪塔,海拔1813.8米,是榆次最高峰(当地人称绛立圪塔为最高峰)。

书法深受大众喜爱,人们根据汉字形态创造了一些地名。《方舆纪要》载:“八缚岭,和顺县西百余里,两口对时如'八’字然。”伏,俯卧;缚,捆绑;赋,铺陈或分布。"八"又是"发"的谐音,岭名以美好愿望命名。

2、涂河

《水经注》作蒲水,因河两岸多蒲草而得名。《魏书·地形志》作长宁水,因人名李长宁而得名。《永乐大典》和《天下一统志》始名涂水。发源有三,源于八缚岭者称大涂水,源于鹰山(今称雁山)者应称南小涂水,即"固庄河"。源于神山下孤神头者应为北小涂水,即"千佛寺河",文革期间更名永红沟河",今统称涂河。河水从榆次东南、八缚l岭北、桃花塔村南之沟谷中流出,途经石片、霍城、牛寨沟(新富)、庆城、小石拐、沟口,仁乌、侯峪、上庄、中庄、庄窝,在石槽头、石圪塔、蔺郊,与南、北小涂水以及蔺郊南河汇合后再经长凝、璧达、西沟、峪壁、南沙沟、绿豆湾、南合流村北汇入潇河,全长43.5公里。涂河是榆次的一条源头和流经区域全在榆次的大河,也是潇河的一条较大支流。

古代的涂水河源头是《水经注》中记载的涂谷,涂河河名源于此。

3、绛立圪塔

榆次旧志称架岭,位于长凝镇庆城村南的榆次、太谷交界处,海拔1789米,民间认为它是榆次境内最高峰(《榆次市志》记载,长枪凹圪塔,海拔1813.8米,为榆次境内最高峰),巍峨耸拔,极为壮观,远望岚光霏结,黛色参空,极备秀丽之状。

本为绛岭,音近而演变为架岭。山名以名人魏绛命名。魏绛,史称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他在政治生涯中最大的贡献是力主和戎,使晋国达到了扩大疆域和增强国力的双重效果。为表彰他的功绩,晋悼公将和戎得来的榆次这块土地命名为“魏榆”。为纪念这位给人们带来和平安定生活的功臣,将他在和戎过程中曾经驻足过的山峰命名为“绛岭”或“绛立圪塔”。

4、潇河

潇河,《水经注》作洞涡水,《魏书·地形志》作同过水。同过水,一出木瓜岭,一出沾岭,一出大廉山,一出原过祠下,四水合道,故曰“同过”。《宋史》作洞锅水,《宋史记事本末》作铜锅水,还有的书上写作同戈水。洞涡水俗名“小河”,每当山洪爆发,奔腾急流,啸声雷鸣,回荡山谷,故称“啸河”。因系水名,“潇”与“啸”同音,且“潇”较“啸”文雅,因此,1945年,山西省建设厅会同榆次天一渠管理局定名为“潇河”。

该河流发源于昔阳县沾尚镇马道岭(陡泉岭),经寿阳、榆次、清徐、到太原南郊马村注入汾河,全长137公里。在榆次境内长40公里,途经东赵乡、长凝镇、郭家堡乡、修文镇、张庆乡,是晋中境内最长的河流。据今考证认为,潇河、涂河两岸是榆次境内最早的人类栖息地,距今一百七十万年前至一万年前,也是榆次人民的母亲河。


5、乌金山

原名“龙王山,是榆次镇山罕山向南的延伸,位于乌金山镇平地泉旧村东北、冀家山西南,海拔1311米,山势南北走向。人们感谢文殊菩萨和龙王使此山成为清凉无比、万木峥嵘的锦绣之地,上建水晶院与龙王庙,中有龙池,冬不冻,夏不涸,人传文殊大士饮狮于此。还在山上建有龙王庙,龙王山由此而得名。山上林木丛蔚,古为全县清凉胜境和风景名胜区。现在为著名的乌金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区。

因煤藏丰富,在明代而得名“乌金山”。

 

6、涧河

涧河,发源于太原市北郊区小返乡刘家河的北叉沟的浅沟。到寿阳县南庄乡李家山村前与套沟河、窑头沟河相汇后又有杏子沟河和胡家崖西下的碧玉河汇入,至寿阳县南庄乡郭家庄村西南形成干流。河流由乌金山镇(原沛霖乡)东蒜峪的自然村王垴流入榆次境内,向南流经东西蒜峪、高壁、左付、田家湾、沛霖、西庄、神堂沟、苏村、峪头折向西流经流村、聂店、小南庄、鸣谦、秋村、鸣李、杨盘潜入地下。这条季节河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在榆次境内124.5平方公里。它在榆次境内支流有:蒜峪水、芹峪水、苏河水、后沟水、海底岭水(古名:鞋底岭水)、白龙河、清水河。清代以前,涧河经太原县东温庄、小店镇北注入汾河,民国初年,仍有常流水可至鸣李。

山间流水的沟为涧。因河水形成和流淌在山涧中,以地形地貌特征命名“涧河”。

7、紫金山

紫金山,又名紫严山,长者头。清同治版《榆次县志》记载:“紫严山,在什贴镇西北、乌金山镇蒜峪村东,距县六十里,接寿阳境。其山松柏业生,遥望蔚秀,芹峪、蒜峪二水俱出其下。”

紫金山上有紫严寺,相传唐李渊的叔叔李长者通元(玄)注华严经合论于紫严山,因此所建寺庙名为“华严寺”。此寺始建于唐贞观丙午年,传说是由东蒜峪的自然村庞梁村财主庞全捐资所建,此后累见补修。明天启七年(1627),晋王妃万氏出金重修。该寺建筑雄伟(正殿5间,供奉如来三世佛、李通玄等;耳房各2间,东西廊坊各3间,分别供奉十殿阎君与文殊菩萨及关帝祠等;山门两侧南殿各3间,供奉天王等。此寺香火旺盛、传说神奇,曾有黄龙池。紫金山上还曾有长者泉。

因山上多红砂,远望呈紫红色,故名“紫金山”。

8、白龙河 

“龙头凤尾”的白龙河,源出什贴镇辛家庄西南,经什贴、南窑头、小寨,在龙白村北与龙白沟水汇合,(源头至汇合处,古称窑头沟水),西流再经李家河、东庄北、神堂沟入涧河。干流总长约13公里,是涧河的重要支流之一。

        、

白龙河过去泉水茂旺,河水常年在蜿蜒曲折的沟中流淌,犹如一条白龙腾飞。神话传说中,龙生九子,长子白龙,勤劳善良,一心为百姓做好事,深受人们爱戴。因此,白龙河以自然景观和人们的祈愿命名。


9、猫儿岭

位于榆次老城东,是榆次人熟知的一座岭。如今城市化已看不到其本来面目。猫儿岭古墓群的面积之大、跨越年代之长为国内罕见。1981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将该墓群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代,洞涡河与涂河在合流村(今北合流)汇合后,汹涌的河水向西直扑榆次城。水属鼠,猫能降鼠。为避水患,将城东形状如猫的山岭命名为“猫儿岭”。

岭名还有一则神话传说:王母娘娘身边有只神猫得道下凡,祸害百姓,被王母娘娘发现,拔下头钗定在岭上。从此,这座岭就叫猫儿岭。

10、津水河

亦称金水河,古称涂水。此季节河源出榆次东南杜家山大塔庄(大塔山与大尖山之凹处,即《水经注》的涂谷),蜿蜒而西,经西河、冯家局、大佛头进入太谷县北郊村,至温庄有西赤土、蒲池水汇入,至东贾又有梁坪、朱村水汇入,又经太谷县大郭、西卜、任村进入榆次谷训、上、下丁里等地潜入地下。古代,经太谷任村进入榆次谷训、北社、西阳、西白、王都、陈胡而注入潇河。

五行生克,金生水。金无水则不利,水无金则不清。金水是一种最佳的格局,金水之地乃福地也。河名以美好祈愿命名。

后以同音字演变为津水河。津水,即口腔中分泌出的唾液。在中国传统养生中,唾液是无上之宝,有延寿浆之誉。津水河也是个意美的河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