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9%宝妈给孩子割包皮的理由不成立!这位医生为何这么说?

 板桥胡同37号 2024-07-28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高考结束暑期来临,当一批考生家长还在犹豫是否要带孩子去做近视手术时,另一群刚为人父母的家长正在思考另一个“历史性问题”,要不要带孩子去割包皮。

关于这个问题,泌尿外科医生祝华的观点是“非必要坚决不割”。

他认为“割包皮”是父母焦虑下的产物,是父母由于担心“包皮过长”影响孩子发育、导致感染,从而选择“一切了之”的方式。

三十年的临床经验时刻提醒着祝华,“一切了之”不仅无法规避这些问题,手术及术后的并发症风险,还可能给年幼的孩子带来生理和心理双重不必要创伤。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8年祝华创建了一个名为“丁鸟集”的医生集团并开设线下诊所,致力于推动小儿包茎和隐匿性阴茎的非手术干预。

截至目前,丁鸟集已经累积3000多份非手术干预的患儿病例,其中包含1000多例隐匿性阴茎。

“丁鸟集”的理念是“科学管理包皮”。

对于家长而言,应该如何正确认知包皮在儿童生长发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医生又该如何对包皮进行科学管理?为此,“医学界”对话了祝华医生。

图片来源:祝华微信朋友圈截图

没有疾病叫“包皮过长”
Q
医学界:小孩需要“割包皮”似乎已经成了一种“假期常态”。这是正确的吗?能否介绍这种思维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祝华:严格意义上,“包皮过长”并不是一种准确的疾病名称。

《坎贝尔泌尿外科》这部被誉为泌尿外科“圣经”的专著中,就没有这个病名。英文学术文献中“冗余的包皮”(redundant prepuce)多是指在尿道下裂等病态情况下龟头背侧包皮冗余等特殊状态。

国内通常沿用的“包皮过长”,一般指的是包皮能翻出,但平时包皮覆盖阴茎头。这样的定义并不完全规范。国际上普遍认为,要么就是切了包皮的,要么就是没切过、包皮完整的(intact),你要告诉他们还有一种状态叫“包皮过长”,他们很难理解。

此外,“包皮过长”这个“定义”还有重大缺陷,没有说明是阴茎勃起还是疲软状态下的情况。比如有些成人阴茎疲软状态下包皮完全覆盖龟头,但在勃起时可以自然露出龟头,这部分人如果做手术把包皮切割到疲软状态下完全露出龟头,那他勃起状态下就会疼痛难受,甚至感官上都会短一截。

这类不能切包皮,但包皮又覆盖龟头的成人,他只需要日常翻洗包皮做好清洁就行了。谁都知道清洁包皮比切包皮更容易、更安全,那么这个为手术提供理由的“过长”的度到底在哪里呢?

更别提把“包皮过长”的定义强加到小儿的身上。

一些医生经常会对病人说,“国外新生儿都割包皮”。但其实撇除宗教原因割包皮,目前也就是美国,因为文化习俗等非医学原因,会给部分新生儿做包皮环切术,英国、加拿大、日本、欧洲其他发达国家等都不主张这么做。

在美国,近年来新生儿包皮环切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一些西部地区都已经降低到50%以下。随着手术弊端的不断出现,美国国内反对新生儿包皮环切术的团体越来越多。

新生儿包皮环切术后,尿道外口狭窄的并发症非常隐蔽,要到很多年后才可能会被发现,美国儿科协会AAP也承认,目前术后并发症的真实发生率还并不明确。

国内部分医生和家长给小孩割包皮的理念,还源自“预防性”割包皮。但这种做法明显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仍处在生长发育中,当下看似“过长”的包皮,随着孩子生殖器发育可能会逐渐趋于正常。

另一方面,除非是患有包茎,即包皮是完全不能上翻的,否则普通的能够自由上翻包皮的所谓“包皮过长”,基本不会影响清洁、排尿等功能。而很大一部分轻度包茎也可能随着年龄增长而改善。

参考Uptodate循证诊疗知识库和欧洲泌尿外科指南,排除掉宗教、文化等非医学因素,只有病理性包茎的孩子,才需要考虑行包皮环切术。而且手术也不是唯一的方式,病理性包茎也可以先尝试保守治疗,只有保守治疗无效的,才是手术真正合理的医学理由。
包皮也是一个“性感受器”
切之后为什么“后悔”
Q
医学界:很多人认为包皮也没特殊作用,包皮环切术只是一个小手术,因此预防性切除可以实现一劳永逸的效果?


祝华: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首先,儿童做包皮环切术一般要进行全身麻醉,虽然规范化的医疗机构可以最大程度保证麻醉安全,但只要是全麻就有风险,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去年就有过一例公开报道,一位隐匿性阴茎患儿去做手术,麻醉时出现喉痉挛,后来勉强抢救过来,但长时间缺氧造成脑部严重损伤,至今仍在康复治疗中。其他省份也有报道小儿全麻下做包皮或隐匿性阴茎手术后,出现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的案例。

其次,儿童的包皮与阴茎和成人相比具有结构上的特殊性,小儿合并包皮粘连的较多,术后创面容易渗出,护理困难,有时还会出现痂下感染,导致二次炎症性粘连。

退一步而言,即便手术非常成功,后续护理完善并未出现任何并发症,但一个问题是,应该切掉多少包皮?

我在临床中碰到过一些家长,他们说孩子出现了下体的疼痛不适,尤其是在勃起的时候,甚至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学习。这些孩子当年的包皮环切术切得太光溜,随着生长发育家长才发现,原来是剩余的包皮“不太够用了”。

此外,包皮是“无用的器官”这一理念近年来也在被逐渐打破。对儿童稚嫩而敏感的龟头来说,包皮提供了很好的保护。还有研究发现,包皮内部会分泌一些腺体,具有一定的润滑、免疫抗感染功能。包皮也是一个“性感受器”,上面分布着触觉小体,对成年后的性生活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割掉包皮后,阴茎头外露,久而久之可能影响阴茎头的性敏感度。在不知道成人后性敏感状态的情况下提前割包皮,对儿童的将来很可能是不利的。国外有性学专家研究性生活时的MRI图像,发现包皮在性生活中有动力方面等诸多作用,切割包皮可能影响男女双方的性感受。
“科学管理包皮”让孩子获益最大
Q
医学界:按照你的意思,除非罹患相关的严重疾病,否则家长对小孩的包皮问题都无需过多关注?


祝华:这么理解也是不对的,这几年我们强调的是“科学管理包皮”,所谓科学管理,就是要在最大程度避免“过度医疗”的情况下,同时又要让孩子未来罹患包皮相关疾病、症状的风险降到最低。

包茎分为生理性包茎和病理性包茎,《包茎和包皮过长及包皮相关疾病中国专家共识》也指出,3岁后90%的包茎可能自愈。

但也有一小部分孩子无法自愈,包皮口狭小包皮不能退缩,尤其是在一些合并隐匿性阴茎的情况下,肉膜弹性的缺乏导致阴茎头很难向前伸出,可能妨碍阴茎头甚至整个阴茎发育。

长期的分泌物、尿液等刺激,可能会出现包皮的慢性炎症,合并一些免疫诱因情况下也可能会导致干燥闭塞性龟头炎(BXO)等疾病。久而久之,一部分孩子包皮开口疤痕化变成病理性包茎。

病理性包茎甚至可发生在婴儿阶段,根据国外包皮专著《Normal and Abnormal Prepuce》(Mohamed A. Baky Fahmy著),10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可以发生BXO导致包皮开口的闭塞。

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识别哪些孩子是存在这些风险的,同时选择最合适的干预方式。
Q
医学界:你说的“合适的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祝华:在手术指征、长期收益风险比不明的情况下,我一直强调要尽可能避免对孩子使用创伤大的治疗手段。

除了手术干预,我们还有外用药物、手法等非手术干预方式,这在国内“专家共识”或欧洲泌尿外科指南、Uptodate知识库等中也都有提及。

外用药物中最常用的是皮质类固醇类乳膏,俗称“激素”软膏,但不是对性发育有影响的那一类激素,而是常用于治疗皮炎、湿疹的一类皮肤科常用药。

这类药膏对包皮粘连基本无效,也不能完全解决包皮狭窄环问题,孩子包茎容易复发。同时,“激素”软膏自行盲目使用,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风险。


因此,目前大多提倡在外用药物基础上,结合“手法干预”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但传统的“手法翻转”具有一定的“暴力性”,它的原理是强行撑开包皮开口并分离包皮粘连,很难真正解决狭窄环问题,过去也有很多医生和家长都反馈,孩子怕疼,不配合,导致治疗最终失败,同时操作不当也可能造成一定损伤,造成后继治疗的困难。

我们的特点是改良了“手法”,提倡一种适应生长发育的非手术治疗和管理手段,耐受度高、创伤低,通过独特手法松解包皮开口、包皮狭窄环、包皮粘连,孩子接近无痛,大部分孩子治疗时也不需要进行强行按压。

除了接近无创,这种改良过的“手法干预”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安全,万一效果不佳,孩子仍然还有接受手术治疗的机会。
小儿包茎和隐匿性阴茎必须手术的观点或将成为历史
Q
医学界:“丁鸟集”成立已有6年,通过你们“改良版手法”治疗的患儿大概有多少,疗效和预后数据如何?


祝华: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累积治疗了3000余名患儿,让我非常自豪的是,极少有对我们疗效不满意而回来找我们的家长。

早期我们治疗的大多数是一些普通包茎和包皮粘连患儿,后来随着临床实践中的不断摸索,对于一些难治性的病理性包茎,甚至合并有干燥闭塞性龟头炎(BXO)的,我们经评估后也会酌情进行非手术治疗,这大大颠覆了之前的传统认知。

还有的孩子是属于“隐匿性阴茎”。隐匿性阴茎的包皮开口情况和包茎相似,但因为肉膜发育不良,局部肉膜增厚无弹性,过去通常是需要接受整形矫正手术的。

在这方面我们目前也有所突破,通过不断地改良手法已经治愈了1000多例此类患儿,部分已经进入到青春期的患儿隐匿阴茎外形完全消失,形态远比隐匿阴茎手术后的更为自然美观。

事实上,当我们能够帮助隐匿性阴茎合并包茎的患儿解决问题时,简单的包茎治疗早已不是问题。

Q
医学界:随着“科学管理包皮专病”理念逐渐兴起,你认为它会给家长和医生分别带来了哪些认知转变?


祝华: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先要摒弃“包皮是无用的器官”这一理念,逐步认识到包皮作为一个生理“器官”存在的价值,避免过度的手术治疗。

此外,就像慢病管理一样,“科学管理包皮”意味着不是在解决掉当下的问题后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术后的随访、家庭日常护理等,对于孩子后续的健康也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涂抹术后的外用药膏为例,我们需要耐心地教会父母如何使用,包括什么情况下该涂药,涂抹的频次、用量、部位、疗程,什么状态下该停药,什么状态下该紧接着进行手法治疗等。

手法治疗完后,日常生活中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做好清洁?有的孩子很敏感,不愿意家长“碰”他,那又如何指导孩子养成自我清洁的好习惯?这些事情听上去都很简单,但很多家长不一定能做好。

孩子在我们这里进行治疗后,我们会和父母保持长期的微信沟通。他们遇到问题、有困惑都很方便找到我们。每个孩子的生理和心理情况、父母依从性、医学知识储备等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医生在临床诊断、治疗以及长期管理中要“因人制宜”,才能最大程度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