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卢芳以温胆汤合定痫丸加减治疗小儿癫痫1例

 谷山居士 2024-07-30
Image

【摘要】

间断性意识丧失伴抽搐3年。(代诉)发育正常,患儿表情淡漠,食欲差,夜寐不安,舌色暗,舌中苔黄厚腻,脉沉弦。中医诊断 痫病(肝风夹痰证)。西医诊断 小儿癫痫。干预措施 治法为涤痰息风,定痫止痉。方剂为温胆汤合定痫丸加减,14剂,水煎200 mL,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嘱其连续饮用,勿间断。疗效转归 患儿因外感化热,上扰脑窍,肝风内动出现小儿癫痫,经涤痰息风,定痫止痉治疗后仍神昏抽搐一周发作2次,时时欲睡改善,精神佳,食欲转佳,食欲增,故二诊效不更方;三诊时神昏抽搐一周发作1次,精神尚好,夜寐佳,舌苔黄厚腻转为薄黄苔,以六君子汤加减14剂,用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四诊诸证皆无,嘱其服用六君子丸半年后持续随访1年,症状消失,现以痊愈。

【关键词】

小儿癫痫; 痫病; 温胆汤合定痫丸; 卢芳

【适合阅读专业】

儿科;中医内科

临床资料

一 、病史资料

1. 一般信息

张某,男,11岁,就诊于2015年5月1日。 

2. 病史

主诉:间断性意识丧失伴抽搐3年。(代诉) 

现病史:家属代述,患者3年前患“感冒”,发热,多日不退,体温达到39.8 ℃,出现四肢抽搐,神志不清,两目上视,口吐白沫,经儿童医院治疗后好转,在此之后患儿每间隔2日则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抽搐,伴口吐白沫,精神差,不思饮食,每次3~5分钟缓解,苏醒后伴有嗜睡,精神差,不思饮食。去当地三甲医院就诊,脑电图示:可见明显癫痫波。诊断为“癫痫”,口服西药治疗(具体不详),开始一年发作明显减少,近期发作增多,前来我处就诊。 

刻下症:发育正常,患儿表情淡漠,食欲差,夜寐不安,舌色暗,舌中苔黄厚腻,脉沉弦。 

既往史:一般状况良好。 

个人史:出生于黑龙江省,无地方病,无传染病史,无吸烟、饮酒史。 

过敏史:无。 

家族史:无。 

二、辅助检查

无。 

三、中西医诊断与诊断依据

1. 中医诊断

痫病:肝风夹痰。 

辨病辨证分析:外感化热,上扰脑窍,肝风内动故见四肢抽搐,神志不清,两目上视,口吐白沫;小儿脾常不足,脾虚痰邪内生,故食欲差,舌中苔黄厚腻;邪气扰及心神,故夜寐不安。 

2. 西医诊断

小儿癫痫。 

四、干预措施

中医治法:涤痰息风,定痫止痉。 

中药处方:温胆汤合定痫丸加减。 

天麻15 g、川贝母5 g、半夏5 g、茯苓10 g、茯神15 g、胆南星10 g、石菖蒲10 g、全蝎3 g、僵蚕3 g、琥珀(冲服)3 g、丹参10 g、川芎6 g、陈皮15 g、远志10 g、麦冬10 g、竹茹12 g、炙甘草10 g。14剂,水煎200 mL,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嘱其连续饮用,勿间断。 

五、疗效转归

二诊:2015年5月15日。二诊神昏抽搐发作减少,一周发作2次,时时欲睡症状改善,精神佳,仍服上方14剂。 

三诊:2015年5月30日。三诊神昏抽搐一周发作1次,精神尚好,夜寐佳,舌苔黄厚腻转为薄黄苔,以六君子汤加减,药用:天麻15 g、党参10 g、炒白术10 g、陈皮12 g、姜半夏5 g、茯苓10 g 、远志5 g、石菖蒲5 g、甘草6 g。14剂 水煎两次,早、晚分服。 

四诊:2015年6月15日。四诊诸证皆无,嘱其服用六君子丸半年后持续随访1年,症状消失,现以痊愈。 

患儿因外感化热,上扰脑窍,肝风内动出现小儿癫痫,经涤痰息风,定痫止痉治疗后仍神昏抽搐一周发作2次,时时欲睡改善,精神佳,食欲转佳,食欲增,故二诊效不更方;三诊时神昏抽搐一周发作1次,精神尚好,夜寐佳,舌苔黄厚腻转为薄黄苔,以六君子汤加14剂,用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四诊诸证皆无,嘱其服用六君子丸半年后持续随访1年,症状消失,现以痊愈。 

临证体会

小儿癫痫病因复杂,发病率高于成年人,本案患儿病发于外感邪气,入里化火,火热上扰脑窍,热极生风,发为惊风。卢老认为,因反复发作,病程日久,久病必瘀,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常不足,脾虚生痰,痰瘀互结,又因小儿肝常有余,痰、热、瘀三邪夹杂,上扰神明,闭塞经络发为痫病。痫病发作时当以治标为主,故应用涤痰息风,定痫止痉之法。方用温胆汤合定痫丸加减。方以天麻为君,天麻,味甘,性平,归肝经,具有熄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之功《本草汇言》云:“主……癫痫强痉,四肢拘急……”胆南星、半夏、竹茹为臣清化热痰,胆南星,性味苦、微辛,凉具有清热化痰,熄风定痉之功《本草汇言》云:“治小儿惊风惊痰,四肢抽搐。”半夏燥湿化痰,竹茹味甘,性微寒,清热化痰,《本草纲目》云:“伤寒劳复,小儿热痫,妇人胎动”。全蝎、僵蚕皆为虫类药,性善走窜,归肝经均能熄风止痉,僵蚕,性味咸、辛、平,兼有化痰,对热痰者尤为适宜。卢老提出虫类药具有良好减轻和控制发作的效果,因此类药物入络搜风,止瘀化痰,非草木所能代替。配伍石菖蒲、远志、茯神,祛痰开窍,宁心安神;丹参、麦冬偏凉清心,麦冬甘润又能养阴润燥,与贝母可防半夏、陈皮、全蝎辛烈伤阴;琥珀镇静安神,甘草调和诸药,因病日久,久病必瘀又配以血中之气药川芎活血行气。 

痫病与痰的关系最为密切,沈金鳌在《幼科释谜·痫痉》中云:“然诸证,莫不有痰。”朱丹溪在《丹溪心法·痫》中指出:“痫症有五……无非痰涎雍滞,迷闷孔窍。”卢老体会,脾为生痰之源,风痰引起的痫病缓解后,应以健脾化痰为治则。六君子丸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痫病属于慢性疾患,痰邪阻碍气血运行,阻滞气机,如果不加以善后,恐其病复发,故以六君子丸善后。此证与脾肝关系密切,故治疗上以涤痰息风,定痫止痉为治法,疗效极佳。

文章来源

中国中医药临床案例成果库-国医大师案例集

https://cccl-tcm./subPoolArticle?index=-1&subId=8&lang=zh

Image

( 所有作者均声明本文章不存在利益冲突 )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