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中,四方之神分别是东方句芒、南方祝融、西方辱收、北方禺强。而他们也分别对应春、夏、秋、冬四季。 上古神话典籍《山海经》里记载了四位上古神,即句(gōu)芒、祝融、蓐(rù )收、禺强,这四位上古神具有多重身份,不但是四方神,还是四季神和四海神。《山海经》记载:“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句芒的形象为鸟身人面,乘两龙,是传说中的春神、木神、生命之神、东方神。“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祝融有着人类的脑袋和野兽的身体,坐骑是两条龙,祝融是南方神,南方五行里属火,因此祝融也是夏神。“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西方蓐收,左耳朵上面穿着一条蛇作为装饰,坐骑为两条龙。蓐收是神话中的秋神、金神、西方之神、西海神,同时还有一个称谓“天之刑神”,也掌管着刑戮。“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黄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处东海,是惟海神。”禺京即禺强、禺疆、玄冥,北方在五行中属水,所以禺强身兼水神、北方神和冬神。 《后汉书》志第八 祭祀中 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月令章句》曰:“东郊去邑八里,因木数也。”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及因赐文官太傅、司徒以下缣各有差。 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月令章句》曰:“南郊七里,因火数也。”车旗服饰皆赤。歌《朱明》,八佾舞《云翘》之舞。 先立秋十八日,迎黄灵于中兆,祭黄帝后土。《月令章句》曰:“去邑五里,因土数也。”车旗服饰皆黄。歌《朱明》,八佾舞《云翘》、《育命》之舞。魏氏缪袭议曰:“汉有《云翘》、《育命》之舞,不知所出。旧以祀天,今可兼以《云翘》祀圆丘,兼以《育命》祀方泽。” 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祭白帝蓐收。《月令章句》曰:“西郊九里,因金数也。”车旗服饰皆白。歌《西皓》,八佾舞《育命》之舞。使谒者以一特牲先祭先虞于坛,有事,天子入囿射牲,以祭宗庙,名曰貙刘。语在《礼仪志》。 立冬之日,迎于于北郊,祭黑帝玄冥。《月令章句》曰:“北郊六里,因水数也。”车旗服饰皆黑。歌《玄冥》,八佾舞《育命》之舞。《献帝起居注》曰:“建安八年,公卿迎气北郊,始复用八佾。” 《皇览》曰:“迎礼春、夏、秋、冬之乐,又顺天道,是故距冬至日四十六日,则天子迎春于东堂,距邦八里,堂高八尺,堂陛八等。青税八乘,旗旄尚青,田车载矛,号曰助天生。唱之以角,舞之以羽翟,此迎春之乐也。自春分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夏于南堂,距邦七里,堂高七尺。堂陛七等。赤税七乘,旗旄尚赤,田车载戟,号曰助天养。唱之以征,舞之以鼓鞉,此迎夏之乐也。自夏至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秋于西堂,距邦九里,堂高九尺,堂阶九等。白税九乘,旗旄尚白,田车载兵,号曰助天收。唱之以商,舞之以干戚,此迎秋之乐也。自秋分数四十六日,则天子迎冬于北堂,距邦六里,堂高六尺,堂阶六等。黑税六乘,旗旄尚黑,田车载甲铁鍪,号曰助天诛。唱之以羽,舞之以干戈,此迎冬之乐也。” 郊坛疏 《孟春令》云:「其数八。」又云:「迎春于东郊。」卢植云:「东郊,八里之郊也。」贾逵云:「东郊,木帝太昊,八里。」许慎云:「东郊,八里郊也。」郑玄《孟春令》注云:「王居明堂。《礼》曰:王出十五里迎岁,盖殷礼也。周礼,近郊五十里。」郑玄别注云:「东郊,去都城八里。」高诱云:「迎春气于东方八里郊也。」王肃云:「东郊,八里,因木数也。」此皆同谓春郊八里之明据也。《孟夏令》云:「其数七。」又云:「迎夏于南郊。」卢植云:「南郊,七里郊也。」贾逵云:「南郊,火帝炎帝,七里。」许慎云:「南郊,七里郊也。」郑玄云:「南郊,去都城七里。」高诱云:「南郊七里之郊也。」王肃云:「南郊,七里,因火数也。」此又南郊七里之审据也。《中央令》云:「其数五。」卢植云:「中郊,五里之郊也。」贾逵云:「中央黄帝之位,并南郊之季,故云兆五帝于四郊也。」郑玄云:「中郊,西南未地,去都城五里。」此又中郊五里之审据也。《孟秋令》云:「其数九。」又曰:「迎秋于西郊。」卢植云:「西郊,九里郊。」贾逵云:「西郊,金帝少皋,九里。」许慎云:「西郊,九里郊也。」郑玄云:「西郊,去都城九里。」高诱云:「西郊,九里之郊也。」王肃云:「西郊,九里,因金数也。」此又西郊九里之审据也。《孟冬令》云:「其数六。」又云:「迎冬于北郊。」卢植云:「北郊,六里郊也。」贾逵云:「北郊,水帝颛顼,六里。」许慎云:「北郊,六里郊也。」郑玄云:「北郊,去都城六里。」高诱云:「北郊,六里之郊也。」王肃云:「北郊,六里,因水数也。」此又北郊六里之审据也。宋氏《含文嘉》注云:「《周礼》:王畿千里,二十分其一,以为近郊。近郊五十里,倍之为远。郊迎王气,盖于近郊。汉不设王畿,则以其方数为郊处,故东郊八里,南郊七里,西郊九里,北郊六里,中郊在西南未地、五里。」《祭祀志》云:「建武二年正月,初制郊兆于雒阳城南七里。依采元始中故事,北郊在雒阳城北四里。」此又汉世南、北郊之明据也。今地只准此。至如三十里之郊,进乖郑玄所引殷、周二代之据,退违汉、魏所行故事。凡邑外曰郊,今计四郊,各以郭门为限,里数依上。 《淮南子》卷五《时则训》 阴阳,大制有六度。 天为绳,地为准,春为规,夏为衡,秋为矩,冬为权。绳者,所以绳万物也;准者,所以准万物也;规者,所以员万物也;衡者,所以平万物也;矩者,所以方万物也;权者,所以权万物也。 绳之为度也,直而不争,修而不穷;久而不弊,远而不忘;与天合德,与神合明,所欲则得,所恶则亡;自古及今,不可移匡;厥德孔密②,广大以容。是故上帝以为物宗。 准之为度也,平而不险,均而不阿;广大以容,宽裕以和;柔而不刚,锐而不挫;流而不滞,易而不秽;发通而有纪,周密而不泄,准平而不失。万物皆平,民无险谋,怨恶不生。是故上帝以为物平。 规之为度也,转而不复,员而不垸;优而不纵,广大以宽;感动有理,发通有纪;优优简简,百怨不起。规度不失,生气乃理。 衡之为度也,缓而不后,平而不怨;施而不德,吊而不责;当平民禄,以继不足;勃勃阳阳,唯德是行;养长化育,万物蕃昌;以成五谷,以实封疆。其政不失,天地乃明。 矩之为度也,肃而不悖,刚而不愦;取而无怨,内而无害;威厉而不慑,令行而不度;杀伐既得,仇敌乃克。矩正不失,百诛乃服。 权之为度也,急而不赢,杀而不割;充满以实,周密而不泄;败物而弗取,罪杀而不赦;诚信以必,坚悫[què:朴实;恭谨]队固;粪除苛慝[tè:恶念],不可以曲。故冬正将行,必弱以强,必柔以刚,权正而不失,万物乃藏。 明堂之制,静而法准,动而法绳;春治以规,秋治以矩,冬治以权,夏治以衡。是故燥、湿、寒、暑以节至,甘雨膏露以时降。 译文: 法令制度有阴有阳,改变很多,里面最主要、最基本的有六种:天的运行规律为墨线,地的运动规律为水准,春令为圆规,夏令为秤杆,秋令为矩尺,冬令为秤锤。墨线,是用来让万物正直的;水准,是用来让万物平正的;圆规,是用来让万物圆全的;秤杆,是用来让万物均衡的;矩尺,是用来让万物方正的;秤锤,是用来让万物权变的。 墨线是一种度量器具,它正直而不弯曲,修长没有尽头,长久而不破败,遥远而不忘记;它和天德相合,和神明符合;喜欢的它就拿取,厌恶的它就抛弃;从古到今,一直都不斜曲;它的德行非常周全细密,广大而宽容。故而上帝以它为万物的根本。 水准仪是一种测量器具,它平静而不动荡,公平而不偏向;广大包容,宽裕平和;柔顺而不刚直,锐利而不折损;通畅而不止滞,简单而不繁杂;散发贯通而又有牵制,周密而不泄失,平静而不摇落。它使万物平正不邪,人们没有险恶心计,憎恶不会滋生。故而上帝以它为万物的正宗。 圆规是一种度量器具,它转动不受阻挡,圆圆的但不乱滚乱转;优游自在但不放纵,心胸空廓宽大;感兴而动有条不紊,散发通畅有纲有纪;宽和舒缓宏大无比,它使种种憎恶不会发生。有它存在,万物的生气就能通达不悖。 秤杆是量器,舒缓但不落后,公平而无憎恶;施舍而不求回报,恤问而不职责;它恰当地平衡人民的收入,接继不足的人;它旺盛清和,只晓得布施恩德;让万物生长发育,使它们繁荣昌盛;让五谷成熟,称为国家富足。它的法度存在,天地就一片光亮。 矩尺是一种量器,它庄严而不乱来,刚直而不昏愦;取走它不抱怨,收进也不生害;它威严但不害怕,令行而无松弛;征讨无不得手,仇敌一定战胜。矩的法度存在,很多受诛罚者便会驯服。 秤锤是量器,急迫但不多取,讨杀邪恶但不剥夺;充满而盈实,周密而不泄散;致物失败但不榨取,诛杀罪犯决不宽赦;真实守信说到做到,坚定沉着而稳固;去除暴虐奸邪,但不用巧诈权术。故而冬季的政令一旦实行,弱小一定变成强大,柔软一定变成刚强。只要权的法则存在,万物就收敛隐藏。 明堂的规则制度,清静时效法水准,行为时效法墨绳,春季用规则来治理,秋季用矩度来治理,冬季用权度来管理,夏季用衡度来管理。所以,干燥、湿润、寒冷、暑热,都依据季节适时出现,甘甜肥美的雨露依据时令降临。 东方神祇【句芒】简介: 句芒(gōu máng)又称芒神、木神,是掌管草木和各种生命生长之神,也是主宰农业生产之神,被称为春神,是东方方位的守护神。它守护的东方,为极远之地,从碣石山往东,过了朝鲜,一直穿过大人国,向东到达日出的地方。日出的地方长着一株巨大的扶桑树,太阳每天就是从这里出发到天空中去遛一圈的。这片辽阔的东方共有一万两千里那么宽大,土地是青色的,树木苍翠繁茂,一切欣欣向荣。据说,句芒是西方天帝少昊的儿子(或说叔父),名叫“重”。 传说中句芒英明神武,长着一张俊美的脸庞,有着短尾鸟的身体(跟传说中的金乌相似),他老穿着一件白色的衣服,手里拿着圆规,出行时乘坐着两条巨龙,英姿飒爽。他掌握着万物的生长,更重要的是决定着一季是否可以丰收,在以农桑为主的上古,有着很高的声誉。 后世人们每年立春的时候都要祭祀的春神,就是句芒。 句芒名字的由来:句就是“勾”,小钩子的意思,芒就是小刺的意思。春天的时候,初生的草木看上去、摸上去总是有许多小钩子、小芒刺,用这个名字来指称象征春天、草木的神,真是太合适了。 虽然句芒通常被称为春神,但他的“神力”远不止如此。在众多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的考证中,句芒不仅参与了开天辟地、创造万物,还掌管草木生长,主管春天,是东方方位的守护神。这种多种身份集于一身,也让句芒在民间神话中独具风采。 原文出处: 《礼记》卷一四《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大皞,其神句芒。” 《淮南子》卷五《时则训》五位:“东方之极,自碣石山,过朝鲜,贯大人之国,东至日出之次,扶榑木之地,青土树木之野,太皞、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尚书大传》:“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榑木之野,帝太皞神句芒司之。”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东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执规而治春。” 《山海经·海外东经第九》:“东方勾芒,鸟身人面,乘两龙。郭璞注:「木神也,方面素服。」” 《吕氏春秋》卷一《孟春纪》高诱注:“句芒,少皞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为木官之神。”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熙,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 长沙出土的楚帛书中,记载了战国时期流传的四季神话和创世神话:天地混沌,大水横流,伏羲神命令4个儿子帮助治理天地、恢复宇宙秩序、创造新的生命。其中的一位儿子“司春”,其图像长着人面鸟身短尾,方方的眼睛没有眼眸,学者考证正是民间流传的“春神句芒”,其形象呆萌可爱,十分喜人。 司春勾芒 子弹库楚墓帛书十二月神 南方神祇【祝融】祝融本名重黎,是中国上古神话人物,其以火施化,号“赤帝”,后尊为“火神,水火之神,南海神。”他是古时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祝融为颛顼帝孙重黎,高辛氏火正之官,黄帝赐他姓“祝融氏”。 相传祝融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祝是祭祀,祭火,祭光明,祭祀天地。融是萤火虫,像星星一样闪光,在黑夜里明亮。 说到祝融我们都比较熟悉,毕竟当年天破了个大洞与他有着不小的关系,作为一位暴脾气的神灵,祝融掌管着天下的火源,而祝融周身也都被熊熊天火所围绕着,没有人能靠近其身旁三尺。 祝融勇猛凶悍,出门非常排场,胯下御两条巨龙,不过这两条龙可有些来历,毕竟一身的天火,能靠近祝融的自然也不是什么凡物,这两条龙就是传说中的火龙。龙以水为生,本应十分惧火,而这两条火龙则是天生天养,珍贵非常,自然也就不怕这天火了。 火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毕竟人类的起源从有了火种开始才算真正的走进了文明,火种对于人类的进步有着必不可分的关系。 原文出处: 《山海经·海外东经》:“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淮南子》卷五《时则训》五位:“南方之极,自北户之外,贯颛顼之国,南至委火炎风之野,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日在毕,昏翼中,日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 《幼学琼林·岁时》:“南方之神曰祝融,居高而司夏,丙丁属火,火则旺于夏,其色赤,故夏帝曰赤帝。” 祝融,意谓夏天,《国语·郑语》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韦昭将“祝融”两字解释得很清楚:“祝,始也;融,明也。” 祝融还有另外一个常用的名称叫做“朱明”,出自《淮南子·天文训》:“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相比于祝融,“朱明”似乎更加直接道出了夏日阳光炽烈、白昼盛长的特点! 祝融的神职为火神,是炎帝之佐,或为黄帝后裔(亦有炎帝后裔说)。在《山海经》中的事迹有二,一为奉帝命杀鯀于郊羽,一为与水神共工大战。 ![]() 司夏祝融 子弹库楚帛书十二月神 在楚帛书中,句芒的形象也较为独特:所附神像作猕猴形,两臂长而柔软,并有尾在身后可见! 西方神祇【蓐收】 传说蓐收是秋天的神,从名字就能看出,只要让他舒服了,大家就能欢欢喜喜庆祝丰收。 蓐收的外貌也很奇特,传说是辅佐少昊的天神,也有一个说法是其实蓐收就是白帝的儿子,掌管凡间的丰收,句芒让庄家发芽,蓐收让万物丰收。蓐收脚下同样踩着两条神龙,样子英武非凡,却在左耳边有一条蛇盘旋于上。 蓐收,意谓秋天,《礼记·月令》中孔颖达注:“蓐收者,言秋时万物催蓐而收敛”,简单说就是代表了秋天为收获的季节,而在甲骨文中“蓐”和“农”是一个字,正深刻表示了“蓐收”的原始本义就是“农收”,是根据农事来为秋天命名的。 蓐收是西方刑神、金神。《海外西经》郭璞注中是这样的形象:“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钺”。他的神职是专司无道、恭行天讨,是一个镇邪驱魔的天神,其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后世镇墓神兽之中; 而蓐收的另一个身份是在《西次三经》中,突出了他是作为司日入之神的神格,名曰“神红光”。 蓐收乃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西方的秋神,又叫做金神。据《山海经海外西经》里记载: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郭璞曰: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钺。 传说蓐收是白帝少昊的辅佐之神,也有人说蓐收为白帝之子,还有说它是古代传说中西方的神明:司秋。据《淮南子天文篇》记载:蓐收民曲尺,掌管秋天。也就是说他分管的主要就是春收和科藏的事。 《山海经》又说蓐收住在坳山,着山南面多美玉,北面多雄黄,在山上而已望见西边太阳落下的地方。那时的光气也是圆的,管太阳下去的神叫做红光。据说啊,这就是蓐收! 而在上古奇书《山海经》里就记载着一个自古以来三界最适合看夕阳的地方,也是离夕阳最近的地方,全景无遮挡视角,美美晚霞的姹紫嫣红就在你眼前上演。这里就是泑山。 《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从天山向西二百九十里就来到了泑山,这里就是秋神蓐收居住的地方。蓐收就是西方帝少昊的儿子,也是辅佐他统治西方的天神,同时也是司刑之神,所有天上和人间的杀戮刑罚都归他管。 泑山之上有一种神奇的玉石,名叫婴短之玉,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这种玉石就会变成一个形状短小的孩子,只有两寸那么长,名叫段红。光头上有两个羊角辫,小脸圆嘟嘟的,他很调皮,也很活泼,只要变成人形就到处又蹦又跳,笑个没完。泑山上的雄黄也很多,据说蛇最怕雄黄,所以整座山上一条蛇都没有,这样也好,因为段红最害怕的就是蛇了。 泑山的山谷之下就是著名的汤谷,太阳忙完了一天最终就是从这里落下,直接在汤谷里洗个热水澡,然后再更衣回家的。所以这里无疑是三界观看夕阳最好的地方。当太阳要落下去的时候,只要你站在泑山之上,面朝西方,就像是在看巨幕电影一样看着夕阳一点一点地擦着你的鼻子挪到山下去。 不过泑山离还藏着一个蓐收的秘密,那就是山神红光。山海经中其实说得很明白,只是我们大家没有注意罢了。红光是主管泑山的山神,同时太阳几时几刻落下,落入汤谷的那个方位。因为汤谷本来就是太阳洗澡的地方,太阳落山就像飞机降落一样,必须管控好地面的安全,看看下面有没有别的太阳在里面玩耍,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 ![]() 而从蓐收住在泑山这件事里,泄露了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红光的身份。以蓐收的尊贵,身为四方神之一,他不会随随便便住在哪一座山上,喜欢看夕阳可不是什么能拿得上台面的理由,要是在住房申请上这么说,是会被众神笑话的。所以,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蓐收之所以住在泑山上,是因为他的爱人在那里,这是为了工作方便,也是为了兼顾家庭,而且这么一来,上面就不用多安排一套住房和另外的办公室,他们夫妻可以联合办公,住一套公寓。 而泑山就只有一个女神,那就是主管山中事务和日落项目的主神红光,所以,红光就是蓐收的爱人,一个一直被大伙忽略和雪藏的女神。要不然这一切就是无法解释的,蓐收好端端的为什么要住在泑山?自古一山不容二虎,更不要说只两个神仙。 ![]() 司秋蓐收 子弹库楚墓帛书十二月神 在楚帛书中,司秋之神外形奇异,所作神像似为一双头龟形。 原文出处: 《山海经·海外西经》:“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山海经·西山经》:“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淮南子》卷五《时则训》五位:“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沈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少皞、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幼学琼林》:“西方之神曰蓐收,当兑而司秋,庚辛属金,金则旺于秋,其色白,故秋帝曰白帝。”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 《礼记·月令》: “孟秋之月,日在翼,昏建星中,旦毕中,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 北方神祇【禺疆】![]() 禺疆是四方神中唯一的一位女性,掌管着天下的风、水、河流,但是禺疆也是唯一一位人们不喜欢的四方神,为什么呢? 因为禺疆还有另外的一个功能就是瘟疫之神,传说只要有禺疆出现的地方,就会带来不幸和瘟疫,百姓会变得民不聊生,因此人们对禺疆都是又敬畏又害怕。虽然是一个女神仙,但是禺疆的外貌并不好看。 玄冥,意谓冬天,《说文》:“玄,幽远也,黑而有赤色者为玄。象幽而入覆之也”。“冥者,幽也”,所以“玄冥”两字代表着幽深晦暗之意,而“幽而入覆”则是在说冬天肃杀之时,万物均蛰伏幽闭,因此以“玄冥”来代指冬天! 禺疆(音强),又称禺京。他拥有至少两重身份,既是《大荒北经》中的司冬之神,而且也是《大荒东经》中的北海海神: “黄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禺猇处东海,禺京处北海,是为海神” 作为北海海神,禺疆的形象特征是人面鸟身,珥蛇践蛇,乘两龙;但作为北风风神,他的特征又是人面鱼身(袁珂注),在考古学材料中,便经常见到将两种杂糅出现的禺疆形象即“鸟鱼合体”,比如曾侯乙墓内棺东侧的花纹,表现的正是兼具海神、风神的禺疆! 禺强是传说中的海神、风神和瘟神,也叫做禺京,乃是黄帝之孙。相传海神禺强统治北海,身体像鱼,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双头龙。 海神禺强据说字玄冥,是颛顼的大臣,形象为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支配北方。 在我国上古神话中有许许多多的神,风神禺强就是其中一个。当他以风神出现的时候就会化成人面鸟身,两耳各悬一条青蛇,脚踏两条青蛇。当他出行时便会带来狂风暴雨,飞沙走石。 当他以海神的形象出现时,他的身体就会变成鱼的身体,但是有人的手足,乘坐着双头龙。传说禺强一般居住在北海,辅佐颛瑞管理北方的天空。 在古籍中有如下记载:“玄冥,北方之神,主杀戮也。”玄冥这位古神的形象非常复杂,在上古神话中玄冥既是冥界主神,也是北方之神、水神、冬神。古代不同的神话典籍,对玄冥的描述也不尽相同,但玄冥的总体形象是杀戮之神和冥界主宰。 在《山海经》中,玄冥就是“禺疆”,他是天帝颛顼麾下的一员猛将,曾经跟计蒙联手击败共工。禺疆是《山海经》中的风神、海神、瘟神,他在海中的形象是一条巨鲲,在空中的形象是一只巨鸟。有不少神话学者认为,《庄子》中鲲鹏的原型就是禺疆。 原文出处: 《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强,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 《淮南子》卷五《时则训》五位:“北方之极,自九泽穷夏晦之极,北至令正之谷,有冻寒积冰,雪雹霜霰,漂润群水之野,颛顼、玄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儋耳之国,任姓,禺号子,食谷。北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禺强。” 《淮南子·》卷三《天文训》:“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执权而治冬。” 《庄子·大宗师》:“禺强得之,立乎北极。”又曰“北海之神,名曰禺强,灵龟为之使。” 《山海经·大荒北经》:“北海 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青蛇,践两赤蛇,名曰 禺彊(禺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