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W古文 南北朝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知识总结
2024-07-31 | 阅:  转:  |  分享 
  
答谢中书书(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征(500—536),字玄度,南朝梁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
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一、文体常识1、作者简介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
(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
、《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2、文体常识 《答谢中书书》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先生写给朋友的一封书信。文题中的“
答”是“回复”“写给”的意思。“谢中书”,即谢徵(zhēng),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舍人(掌朝廷机密文书),所
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2、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俊赏山林、心灵净化
之后所作。这篇文章当为陶弘景晚年的作品。对于谢中书为谁,迄今为止共有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是谢微(一作谢徵)。见《六朝文絜》眉间
批注,朱东润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沿其说。第二种说法认为是谢朓。王家葵《陶弘景丛考》说:“《陶隐居集》中有《答谢中书书》一篇,谢
中书应即谢朓,据《南齐书》本传,朓建武初曾‘掌中书诏告’,故得称‘谢中书’,至建武二年(495)夏谢朓出守宣城,友朋唱和乃呼为‘谢
宣城’不称‘谢中书’矣,如沈约有《和谢宣城》。第三种说法认为是谢览。王京州据明代贾嵩《华阳陶隐居内传》中关于陶弘景与谢览交往的记载
及谢览曾任中书郎的经历,认为谢中书为谢览。第四种说法认为是谢朏。高步瀛《南北朝文举要》解题称:“谢中书,疑是谢朏。《梁书·(谢)朏
传》:朏,天监五年,授中书监。”钟国发《陶弘景评传》也持这个观点。他说:“他(谢朏)比陶弘景大十五岁,出身头等高门,加以文才出众,
品格高雅,颇有名望;约永明七年(489)从义兴太守内调为中书令,至隆昌元年(494)外调为吴兴太守。陶弘景恰于永明八年(490)启
假东行浙越。此文所描写的风景,显然非茅山之类临近京师的小山水,而可能是陶弘景于浙东所见。”课文注译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注释:
山川:山河。 之:结构助词,的。 美:美丽。 古来:自古以来。 共谈:共同谈赏的。共:一起。 谈:谈论,欣赏。翻译:山川景色的美
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层解: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山川之美”,以“美”点明全文中心。原文:高峰
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注释:入:耸入。 云:云端。 清:
清澈。 流:溪流。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 翠竹:翠
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 俱:都。 晓:清晨。 将:即将,将要。 歇:消散。乱:此起彼伏。 鸣:鸣叫声。 欲:快要。颓,坠落,落山
。 沉鳞:潜在水中的鱼。鳞,借代鱼。 竞跃:竞相跳跃。竞,争着。翻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
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
相跳出水面。层解:作者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原文: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注释:实:
确实,的确。 是:判断动词,是。 欲界之仙都:即人间仙境。 欲界,指人间。佛家语,佛教把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没有摆脱
世俗的七情六欲的众生所处境界。 仙都:仙界,仙人生活在其中的美好世界。 康乐:指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
康乐公,是南朝文学家。 复:又,再。 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略之意。 奇:指山水之奇异。翻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
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层解:以感慨收束全文。文章主要情节和中心思想。1、中心思想本文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
,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2、主要情节文章
以感慨发端,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具体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仰视俯视、平远高远的视角,动静结合,使
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本文写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
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
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重点字词一)、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备 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②晓
雾将歇(歇 古义:消散;今义:休息)(晓 古义:清晨;今义:知道)③夕日欲颓(颓 古义:坠落;今义:消沉,萎靡)④古来共谈(谈 古
义:称赞;今义:谈论)二)、一词多义1、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奇:形容词作名词,指山水奇丽2、答谢中“书”书:与“
中”合用为官职名;答谢中书“书”:书信。三)、词类活用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重点句子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译:山川景色的美
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译: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译: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4、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清晨
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5、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译: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理解背默1、表现了山水相映之
美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2、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3、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4、运用动静结合,写出山水之美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要点问题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
思想? 答: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2、中心思想(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本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
得意之感。?3、书是一种怎样的体裁? 答:书即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具有文学性。?4、文中提到的“康乐”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用
意? 答:“康乐”指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5、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说说其作用。 答:最后一句。说明能够欣赏山水之
美的人很少。6、文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请用一个短语来概括短文内容。 答:峰、流、壁、林、竹、雾、猿、鸟、夕日、沉鳞等景物。7、作者描
写景物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观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显而微;景物状态:由静而动;时间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
景物和谐、完整、统一。8、“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有高雅情怀的自豪感以及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9、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10、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
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具备。11、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
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什么?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12、“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1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 答: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4、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
欲颓,沉鳞竞跃。”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答:“歇”“颓”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为,有过程,激发人的想像,充满生命气息。“鳞”
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语言表现力,文学色彩浓厚。15、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试分析美在何处。 答:(1)意境美。风光绮丽,融入感情
,形成优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变化之美。④动静相衬之美。 (2)结构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
谈”总领全文,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文中的写景部分,仰视再俯瞰,复平看,最后又分“晓”与“夕来写,次第井然。 (3)语言美。言简意赅,多用对称四字句,配以长句收束;修
饰词语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如滔滔急流,泻入大海。八、拓展欣赏《答谢中书书》是作者寄给谢徽谈山水之美的一封信笺。 文章
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
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
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
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
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
,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
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众享君语文第 1 页 共 1 页
献花(0)
+1
(本文系众享文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