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蹲在地上几分钟,然后猛地站起来,突然头晕眼花眼前发黑。偶尔还会感到心慌心跳,那个心老是莫名其妙怦怦乱跳,像揣了只兔子似的。如果有,那么你多半是血虚了!血虚者在临床上比较多见,尤其以女性居多。女子属阴,一生之中有经、带、胎、产的生理特点,无不以血为基础,因此中医有“女子以血为根本”之说。另外,女性的月经以血为物质基础,孕期需以血养胎,分娩有赖于气血化为产力及阴血润濡产道,产后乳汁又与血同源。由此可见,女性特有的生理活动均以血为本。都说“女人是水作的”,确实女性从月经初潮到月经断经,这将近四十年离不开月经,也离不开和血打交道,故而成年女性也会因此而造成气血亏虚。民间有俗语说:“一个孩子三桶血”,整个怀胎十月、生产、哺乳过程都是最为耗伤气血的。很多女子因产后养护不当,导致2~3年内依然有面色暗淡无华,记忆力不佳、易疲劳乏力这些症状存在。 血虚是指体内血液不足,常表现为皮肤干燥、面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发麻、月经量少等症状。传统中医认为,血虚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情绪不调、劳累过度等因素所致。当我们见到一个女人,她脸色红润,手脚温暖,就知道她体内气血一定很足;而反之,这个女人若脸色苍白或者萎黄,长斑,手脚冰凉等,我们就知道她一定血虚了,甚至阳气也不足。所以说,女人怕血虚,血虚百病生,还会影响生活,爱美的女士会忍受不住的!当人体内的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时,皮肤就会失去气血的滋养,从而变得干燥、苍白、缺乏光泽。若因疾病、手术或生孩子等引起严重血虚的话,那气色也会更差,面色腊黄,如果出门不化妆,看起来没有精神,神色也很萎靡。再者,“发为血之余”,你的血库充足,头发才能长好。若血虚严重,头发就得不到濡养,就会不断的掉头发,从而影响发质及形象。另外,血虚还会引起面色无华,唇淡,爪甲白,头晕,心悸失眠等;由于血虚经脉失养,容易出现手足麻木,女性月经量少,颜色淡。特别是现在因生活习惯的改变和工作压力的增大,不少女性出现面色苍白、体弱无力、头晕心悸、头发干枯脱发、手脚冰凉以及便秘的血虚情况。想补血一定要先改变自己的体质,戒掉不好的生活习惯,断绝熬夜,晚上11点前必须睡觉。世人都说“女人是睡出来的,男人是吃出来的”,这个睡觉实则就是在养血,所以你吃了补血药,除了要减少消耗外,更应该好好睡觉,不然吃了效果也不见得好,甚至还容易引起各种“上火”症状出现,如口腔溃疡不断,痘痘猛长,脸部皮肤微黄粗糙,容易莫名其妙烦躁生气等。 《黄帝内经》中说“血主濡之”,就是说血有滋养润泽作用,它运行于在脉中,内至五脏六腑,外达皮肉筋骨,使得“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也。”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血虚与贫血是一回事。实际上,血虚与贫血是中、西医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并不能混为一谈!“血虚”是中医术语,“贫血”是西医术语。从中医角度讲,血虚又称为血虚证。引起血虚的原因有很多,如先天性体质虚弱、饮食不调,疲劳过度、失血过多、疾病迁延不愈等。而贫血其实不能算是一种疾病的名称,它是一种疾病临床症状的描述,当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浓度低于一定范围的症状时,就被诊断为“贫血”。患者一般会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睡眠不佳等症状。据统计,在贫血的人群中,70%以上是“缺铁性贫血”,所以大部分人认为贫血=补铁!一般来说,血色素的正常值一般是110-170g/L,低于110g/L为轻度贫血,低于90g/L为中度贫血,低于70g/L为重度贫血。西医的贫血患者,在中医看来,只有一部分人表现为血虚;反之,血虚者经血常规检查,有部分人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并不低于正常。所以血虚和贫血二者并不等同,不可混淆!我认为,对于贫血和血虚的关系,我们大致可以这样理解:血虚的范围要比贫血大很多,贫血患者大多有血虚,但血虚患者未必都有贫血。西医认为的贫血,大多缺的是铁元素,所以要多吃含铁元素的食物,比如动物肝脏,鸡蛋,菠菜,胡萝卜等。而中医认为的血虚,和心、肝、脾三脏关系很大,所以中医治疗血虚,重在恢复心、肝、脾的功能,即心主血,血足则气盛;脾统血,是气血生化之源;肝藏血,肝血足则气血运行才更为顺畅。有这样一个问题需要指出:现在西医治疗贫血患者,医生往往都建议先去抽血化验,其理由是不抽血就不能明确诊断而无法用药。我对此做法持不同观点:如果是大病久病患者,血气大概率是很虚的,反复抽血只会让其更虚弱,故而要谨慎抽血,能少就尽量少;女子以血为本,血足才能保证月经正常,若过度抽血不但伤损气血,还会影响月经提前、推迟或停闭;孕妇血气充足才能养胎,若仅仅为了建卡的需要而过度反复抽血,请问如此行为考虑过孕妇及腹中胎儿的健康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