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由象山打造的全省首座深远海半潜式养殖平台顺利下水,这座移动式“蓝色粮仓”顺利“到岗”,是象山藏粮于海、向“新”而行的生动实践。 经过17个小时的拖航,当天上午6点左右,养殖平台在两艘拖轮、两艘驳船、一艘工程船以及市县两级渔政执法船的拖带护航下,迎着朝阳抵达象山海域。随着和拖轮船的成功分离,海上施工安装工作正式开始。 “平台安装一般需要3至5天,用8根长400米的锚链将其固定海底,再进行海上下沉和上浮试验,经船级社检验通过后,就可进行养殖试验,品种主要以岱衢族大黄鱼为主。”县渔业局副局长刘长军说。 据了解,该平台长82米、宽32米,高度相当于7层楼房,作业深度13至15米,只有最高一层楼露出水面。养殖有效水体达3.6万立方米,属于桁架类大型养殖网箱。它智能化、自动化程度高,可实现绿色能源自给自足,最大优势是抗台风能力强。 投资方负责人宣立新介绍,深远海养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频繁来袭的台风。平台利用压载水舱调整平台重心位置、浮态和稳性,具备10米以上的升降功能,可经受17级超强台风考验,保障平台在养殖生产状态的安全性。 “成功下水后,我们将对平台的功能进行调试,水温降到25度以下,就可进行第一批放苗试养。”宣立新表示,投放水域水质优,海域生态容量大,岱衢族大黄鱼在天然环境里生长,口感味道更接近野生,对质量和产量很有信心。 同时,平台还配置鱼群监控系统、养殖环境监测系统、海域看护系统、智慧养殖集控管理系统等现代化渔业生产设备。且在恶劣天气状况下,可通过远程指挥中心实现智能化无人值守。如若达产,预计年产优质海产品90万尾,产值约4000万元。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象山渔业养殖已经从内湾向深海迈进,后续还将陆续打造2到3艘深远海养殖平台,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持续建设海洋牧场,培强拉长种苗培育、深海养殖、精深加工全产业链条,提升海洋科技驱动力,实现海产品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共同提升,不断满足消费者对海洋美食的需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