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你好,我是乐简。 经常看到很多博主在网上分享0消费的帖子,其实只要改正一些乱消费习惯,做到这样真的不难。 前一段时间大宝去参加夏令营了,为期20天,二宝去奶奶家玩了一阵子,所以7月份几乎就是我和队友在家吃饭。 刚看了自己7月份的账单,扣掉旅行和房贷,妥妥500元搞定2个人生活。 而这根本就不是刻意为之、故意消减开支,只是在极简7年后自然达成的结果。 乐简今天分享7个无痛减少消费、降低浪费的微习惯,相信即便我们手中钱不多,也能过上开心生活~ 01 寻找替代品 产生新的购买需求时,先检查已有物件中是否有代替品。 比如,周末想给洗手池来个深度清洁,想起购物平台推荐的水槽清理刷,准备下单。 突然想到家里正好有一支准备扔掉的旧牙刷,这不正好满足清理水槽的需求吗? 很多时候,网上各种神器的出现,让我们需要做某件家务时,只能想到对应的产品。 比如:清洗油烟机,只能想到超强清洗剂;扫地时,只能想到扫地机器人。 尽量拜托这种被洗脑的思维定势吧,多想想这些东西出现之前,我们不是也能把家打扫的干干净净吗? 小苏打+洗洁精=超强去污剂,扫把+抹布=干净的地板。 02 优先用库存 定期盘点囤积物品,按先入先消费的原则避免浪费。 牙膏用完了,没着急下单,打开收纳柜,就看到旅行时带回来的小样,10g又用了3、4天。 平时不妨多打开橱柜看看,里面都存放着哪些东西,对自己家中物品有所了解,才不会在有一堆存货的情况下,再度购买无度,盲目囤货。 多买了用不上的物品,原有的物品又放过期,里里外外浪费钱。 03 纠结的不买 纠结的肯定不是100%满足心意或需求的物品,不如先不买,以免增加了不必要的消费。 读《纳瓦尔宝典》时看到一段话: “如果你难以决策,答案就是否定的。人做不到绝对确定,但是我们一定要在非常确定的情况下再做出决定。” 这个道理放在消费上面也是行得通的。 所以,不买再三犹豫的物品,只选择那些非常确定“这就是我想要的”的物品。 04 短期不用的不买 瘦了能穿的、出去玩儿能用的、价格便宜该囤的...... 大部分都会闲置,或是准备用时发现它们已经配不上当时的自己了。 商品一直在更新,只买当下需要的,不为商家囤货品。 05 列清单减少选择 列出计划购买和不购买清单,把生活当项目,计划和复盘可以帮助更理性的判断。 减少选择,可以更快速准确做决定,外出采购时一定要提前写好购物清单,防止冲动购物。 头脑很多时候根本无法清晰的思考,但当你把这些内容理性的用纸笔写下来时,就是经过了深度的思考。 在购物前,看看这些清单,会让你购物时理性得多。 06 不需要的物品直接丢掉 每周末我都会拿着垃圾袋,把家中的抽屉和橱柜逐个打开,检查一下里面有哪些可以丢掉的物品。 很神奇的是,每次多多少少都有些“收获”,也正因为这个过程,让我在购物时更加谨慎。 否则,即便再便宜的价格购入,若不使用依然是浪费。 07 偶尔转换直男思维 直男消费要点就是高效、简单、省事,能去店里试购的就不在网上蹲,能送货上门的就不自取,节省下来的时间都是自己的。 现在衣服、鞋子、包包几乎不在网上购买,实体店能看到、摸到,材质好不好,版型适合与否,颜色是显气色,一目了然,效率更高,避免反复退换货。 / 在开始简单生活之后,我会很在意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希望把简单生活等同于过分省钱。 会通过对每笔支出的记录分析,来对消费习惯进行观察和重新界定。 在“非必需”“跟风”上删减消费,在“必需”“长期”物品上加大投入,但最后算下来,整体上省了不少钱, 还让我有了更多时间,少买杂物也给了我更多空间。 不是为了低消费而去低消费,而是为了简单生活和减少浪费的目标。 尝试一下,即使1星期、半个月,可能有不一样的收获。 它不局限在数字上,而在于我们能做一些微小的改变,去接近积极的、与自我价值观一致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