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娜开的花,钦文结的果

 昵称77076366 2024-08-04 发布于浙江

创造历史!2024年8月3日,郑钦文夺得中国首枚奥运网球女单金牌。图片来源:Reuters

作为“中国一姐”,郑钦文在本届奥运会上给所有人带来惊喜,一路过关斩将,不仅包括两场3小时的鏖战,并且在半决赛中力克现世界排名第一的斯瓦泰克。在最后的决赛。对手维基奇同样创造了克罗地亚的历史,第一次杀进网球单打决赛。郑钦文世界排名第7名,是本届奥运会女单6号种子,维基奇世界排名第21名,是本届奥运会女单13号种子。因此,这场比赛无论谁获胜,都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最后,我们的“中国一姐”--郑钦文赢了!

在赛后接受采访时,郑钦文表示,这个胜利对她来说无可比拟、独一无二。她说:“奥运会对我来说一直都比大满贯更重要,当我能够打破历史,成为第一个拿到奥运单打金牌的中国球员,所有的汗水、努力,所有的艰辛都是值得的。我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就是为了这一刻。”

郑钦文的夺冠,让人不由得联想起她的师姐李娜。

郑钦文和李娜同是湖北人,李娜是武汉人,1982年出生,钦文来自十堰市,2002年出生。钦文6岁时迷上网球的起因与李娜有关,钦文父亲郑建坪带她观看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网球赛,当年李娜好似一匹黑马打进四强而名声大振。钦文从小多病,父母希望她能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增强体质,看完李娜的比赛后,钦文告诉父母:我想学习网球。

随后,6岁的钦文接受十堰市网球教练陈宏鸣的启蒙训练,随后的从师之路几乎复制了李娜的经历,夏溪瑶、余丽桥、外教卡洛斯。一路顺风顺水,她在国外打巡回赛的时候,她妈妈一直陪同照料她。

人人都爱郑钦文,不过,她的坦途离不开前人的铺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她的同门师姐--李娜,真可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2009年美国网球公开赛上的李娜。图片来源:公共领域

回想当年李娜炮轰举国体制的时候,曾遭遇多少人的谩骂和指责,认为她公开批评国家体制是不爱国的表现,认为她作为国家培养的运动员,应该更多地维护国家的形象和利益。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李娜的批评合理不合理?

李娜认为中国体育界的管理方式认为过于僵化和集权。她指出,在国家队体制下,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安排过于集中统一,缺乏个性化的指导和自主性。这种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运动员的自由发展和创新。

同时,李娜还提到过运动员的经济待遇问题。在国家队体制下,运动员的收入大部分被上交,个人所能支配的资金非常有限。她认为这种分配方式不公平,运动员的辛勤付出和所获得的回报不成正比。

更为关键的一点,李娜对国家队体制下运动员的职业发展规划提出质疑。她认为,国家队在运动员职业生涯规划上缺乏长远的考虑,更多的是为了国家的荣誉和短期的成绩,而忽略了运动员的个人发展和未来的生活保障。很多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犹如昙花一现。

尽管李娜的批评言论引发了一些人的不满,也有很多人支持李娜的直言不讳,认为她勇敢地说出了许多运动员心中的想法。虽然她的言论一度引起了不小的风波,但也促使相关部门开始反思和改进体育管理体制。近年来,中国体育界在管理方式和运动员待遇方面有所改进,李娜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娜不仅展现了作为运动员的勇气和担当,也彰显了她对中国体育事业的关心和期望。她的直言不讳为中国体育体制的改革和进步贡献了一份力量。

李娜开的花,钦文结的果。在世界舞台上角逐,必须融入全球视野。钦文的成功向许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传递了一个重要启示:如果你的孩子立志走向世界,一定要让他们多出国门,拓宽视野,才能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

李娜作为中国网球的先驱者,她的突破不仅为中国网球打开了新局面,更激励了无数年轻运动员。如今,钦文接过了这份荣耀,以坚韧和才华在世界网坛崭露头角。她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国际化的经历和多元化的视角是通向成功的重要因素。

对于家长们来说,培养孩子的国际视野,不仅仅是为了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更是为了他们能够在全球化的环境中,自信从容地面对各种挑战。多出国门,见识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孩子们才能拥有更开阔的思维、更强的适应能力以及更广泛的人脉网络。这些都是他们在未来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我是你的朋友小张老师,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