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邮票上的国宝:13. 利簋 - 刻下商周的界碑

 昵称36403512 2024-08-04

图片

▲ 中国邮政 1982-T75 西周青铜器 利簋

西周王朝经常举行各类赏赐活动,当年作为西周官员的“利”,也得到了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很是高兴。他用这稀有的青铜,铸成了这件“簋”,故名为“利簋”

利的官职在当时叫“有司”,也就是各部门主管。这件簋样貌也称不上惊艳,却被认为是镇国青铜器,它珍贵的秘密藏在哪儿了呢

图片

▲ 中国邮政 1994-9 中国古代文学家(第2组)司马迁

长久以来,中国的一些学者一直对史书上的记载有所怀疑,其中最经典的一个例子莫过于《史记》中对牧野之战的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到当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殷商王朝竟然组织起了七十万人的作战队伍。

周王朝是什么时候建立的?我们之前竟然都没能得出一个清晰的结论,这实在是太让人遗憾了,好在青铜利簋出土了

图片

▲ 中国邮政 2003-PF95 西周青铜器-利簋邮资图

且不论以三千多年前的人口和调度能力,七十万人作战是否太过夸张?就连牧野之战发生的时间都有至少四十四种结论。

簋是一种古代食器,用来盛装煮熟的谷物类主食。西周等级森严,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飨的器物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成为礼制的象征,这就是所谓的“藏礼于器”。

图片
▲ 中国台湾 1969 故宫古物(第5组)春秋·苏公子簋
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以此类推,不能越级使用。
自此后的三千多年,“礼乐”成为中国人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中华民族自誉的“礼乐之邦”也由此而来
图片

▲ 中国台湾 2013 故宫经典文物 西周晚期·毛公鼎

所以,作为西周贵族的常备礼器,簋本身并不十分罕见。利簋的珍贵恰是因为底部的三十余字铭文,揭晓了武王征商的时间。
铭文开头是这样写的:“武王征商,惟甲子朝,岁鼎。”翻译成现代文就是武王伐纣战役发生在某年“甲子”日的早晨。当天“岁”星,也就是木星正当中天
图片

▲ 中国邮政 2007-个13 西周·利簋及铭文(个性化邮票)

首先专家采取了碳14测年法,将西周初年遗存中出土的炭样进行检测,框定出武王伐纣战役发生在公元前1050年至前1020年的年代范围。
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星,也就是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记载的天象记录,精确计算出武王伐纣,发生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这一历史学的著名悬案终于告破,利簋居功至伟,可以说它刻下了商周的界碑
图片

▲ 中国邮政 1982-T75 西周青铜器

当然,对于这三十多字铭文的解读,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异议,只能说目前我们只是暂时得到了一个大体上还算认同的说法,如果我们要想得到最终的定论,恐怕还需要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图片

▲ 中国人民银行 1994 古代科技发现(第3组)首次发现彗星

有趣的是,关于周武王伐纣战役时间的确定还跟一次奇异的天文现象有关。《淮南子·兵略训》中有关于彗星的记载:
“武王伐封,东面而迎岁,至祀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这记录表明:牧野之战时,木星出现在东方,同时有彗星出现,彗星及其柄的方向都在东方。
图片
▲ 中国邮政 1986-T109 哈雷彗星回归
天文学家利用电子计算机及大行星拍摄而得三千多年中哈雷彗星的运行轨道,认为《淮南子·兵略训 》所载的有关彗星的记录与哈雷彗星回归的年代、月份、方位都吻合。就确认了牧野之战的时间为公元前1057至前1056 年
从“牧野之战”迄今的3000年中,中国共有32次关于哈雷彗星行踪的记录
图片

▲ 中国邮政 1986-T109 哈雷彗星回归

其实,对于一个并不从事学术研究的普通人来说,欣喜的不仅是了解到商周更迭的年份,更是拜千年不断的文字所赐,通过一件文物,三十几个字,居然能和三千多年前的祖先们交流。

而簋的上半部分形状被现代人用的碗沿袭下来,依然作为食器盛放谷物,被我们捧在手掌,也捧在心上

图片▲ 中国邮政 1982-T75 西周青铜器 利簋MC
国宝档案 - 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兽面纹、夔龙纹和云雷纹三种纹饰共同装饰在青铜利簋上,线条流畅清晰,给这只肃穆庄严的西周铜簋平添了几分凝重和神秘。
图片

▲ 中国邮政 2011-JF101 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落成 邮资图

这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3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歲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闌師,賜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寶尊彜。”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其铭文内容与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作器者名“利”,随武王参加战争,胜利后受到奖赏,铸造这件铜器以记功并用来祭奠祖先。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

图片

▲ 中国邮政 2007-个13 西周·利簋及铭文(个性化邮票)

名称来源:铭文中所提到的有司,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官职,在中国商周时期,青铜被称为“金”,是只有王族才能使用的贵重金属,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由于这件青铜簋是利所铸造,所以人们就称它为利簋。
因为利簋铭文中所记载的武王伐纣在甲子日晨,并逢岁星当空,印证了《尚书·牧誓》中所记载的“时甲子日昧爽,王至于商郊牧野”。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
图片
▲ 中国邮政 2012-16 国家博物馆
相关链接 - 牧野之战:是周武王联军与商朝军队在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卫河以北)进行的决战。由于帝辛(商纣王)出征东南夷,虽取得胜利,但穷兵黩武,加剧了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兵败自焚,商朝灭亡。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
图片

▲ 中国台湾 1972 先圣先贤图像 商汤王

商朝自商汤灭夏建立,经历六百多年后,传位至第三十一位国王帝辛时,已是危机四伏。
帝辛,生年不详,一说其生于前1105年,也有前1094年等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商纣王等。
《史记》记载,辛是帝乙的小儿子,兄长为微子启。微子启因母亲地位低贱,不能继承王位,帝乙逝世,辛作为嫡子继位。就是帝辛,天下都称之为“纣”。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图片

▲ 中国人民银行 1986 杰出历史人物(第3组)司马迁

帝辛继位后,在内大兴土木、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
在传统史学及文学戏剧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
图片
▲ 天津 1997 中国京剧脸谱火花集锦 封神榜·纣王
帝辛等人的文学戏曲形象大致产生于金元之际的讲史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吸收大量民间传说。成为《封神演义》和《春秋列国志传》中帝辛形象的近源。
明代许仲琳所著《封神演义》,内容从商纣王登基到自焚摘星楼、周天子分封,共计一百回。 明代余邵鱼著《春秋列国志传》,涉及帝辛的为第一至第十回。
传统戏曲中有许多改编自《封神演义》的剧目涉及帝辛,如《大回朝》、《炮烙柱》、《反五关》、《摘星楼》等。
图片
▲ 天津 1997 中国京剧脸谱火花集锦 封神榜人物
多种传世文献反映出,帝辛在沬邑(或“妹邑”)或朝歌(今河南淇县)拥有琼室、鹿台、玉门、酒池肉林等活动场所,其中有的是帝辛所营建或扩建的。就帝辛是否迁都于朝歌,史学界则存在争议。
一些学者认同传世的辑本《古本竹书纪年》中关于盘庚迁殷后商王朝“更不徙都”的记载,即不认为曾有帝辛迁都之事;一说殷商于帝辛之父帝乙时徙都沬邑,或是认为帝乙将该地作为辅都,而至帝辛时都城地位更加明显,与安阳殷墟并立;一说帝辛可能迁都于朝歌
图片
▲ 河南淇县 2024-14 封神演义(第1组)首日戳 摘星台
《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
於是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慢於鬼神。大聚乐戏於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
图片
▲ 中国邮政 2024-14 封神演义(第1组)苏妲己进宫
政治上帝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妲己,任用善于阿谀奉承贪财图例的费仲和喜进谗言制造诽谤的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微子出奔,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
军事上帝辛致力于用兵于东南夷族,虽然战争取得了胜利,俘虏了“亿兆(上百万)夷人”,帝辛也被誉为“百克(百战百胜)”,但商军主力远征东夷,造成商都朝歌(今淇县)空虚,无兵可守
图片
▲ 中国邮政 2024-14 封神演义(第1组)周文王访贤
周本来是渭水中游的一个古老部落,居住于今陕西中部的一些地区,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逐渐发展起来到姬昌时,对内重用吕尚、散宜生、太颠、闳夭、南宫适等一帮贤臣,国力日强;对外姬昌宣扬德教,积极调停各方国间的争端,使诸侯纷纷依附。姬昌趁机大搞统一战线,而各国由于要供应商朝攻打东夷的大量军队和物资,又受到商王的猜忌和钳制,早已苦不堪言,当然也乐于向“西伯”靠拢。
据《史记》记载:“天下三分,其二归周,太公之谋计居多”。
图片

▲ 中国集邮公司 2024 封神演义 首日封图 姜子牙

为推动灭商大业,姬昌及其幕僚针对商王宣称自己的王权得自“天命”的说法,宣扬“天命无常,惟德是辅”,商王无德,西伯有德,所以天命已经转移到姬昌身上,公元前1056年,姬昌对内称王,即周文王。

文王对商朝仍然小心翼翼,殷勤贡奉,甚至在自家祠堂祭祀商朝先王(在周原还有相关的甲骨文出土),以麻痹帝辛的耳目。

图片

▲ 中国人民银行 1994 世界文化名人(第4组)周文王金币

文王据说被囚禁在羑里(今河南安阳汤阴县境内)的时作了《周易》,自然深谙与时变化之道,知道如何把握出兵的最佳时机。

周文王受命二年,周讨伐犬戎,受命三年,伐密须,次年东向攻黎(山西省长治市西南),受命五年伐邘,受命六年伐崇,解除了周国北方和西方后顾之忧。

图片

▲ 中国集邮公司 2024 封神演义 明信片 周文王

这几场战争胜利后,周切断了商朝同西部属国的联系。同年,姬昌迁都于丰(今陕西西安西南),使国都不易受戎狄的侵扰并更有利于向东进兵。至此,姬昌伐商的战略部署已经基本完成。
文王姬昌病逝后,世子姬发继位,即周武王,武王继位后,以示仍秉承文王之天命,继续利用商朝暂时无暇西顾的良机向东扩张。
图片
▲ 中国台湾 1972 先圣先贤图像 周文王
约帝辛二十九年(约前1047年),周军出师伐商。约帝辛三十年(约前1046年),周军行孟津(今孟津县)之誓《史记》 中说“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根据甲骨文所揭,此次出兵早有联络,关中和江汉间的许多方国都有参与,但诸侯恐怕并无八百之多。
而此时商朝发生内乱。帝辛杀了叔父比干,囚禁了另一个叔父箕子,而被牵连的贵族如微子等则审时度势,投奔了周国。武王无疑从来奔的殷商贵族那里得到了不少朝歌的机密情报。时机已经成熟,武王决定出兵伐商,同时通知在盟津的与盟诸侯一起出兵
图片

▲ 中国集邮公司 2024 封神演义 首日封图 黄飞虎

武王伐商的战略计划是趁商朝主力军滞留东南之际,精锐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深入王畿,击溃朝歌守军,一举攻陷商都,占领商朝的政治中心,瓦解商政权,让残余的商人及其附属方国的势力群龙无首,然后各个击破。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黄飞虎忠心于商朝,纣王宠信妲己,终日荒淫,不理朝政,仍忠心守护。后因被妲己记恨,设计害死其夫人贾氏与妹妹黄妃,在黄明、周纪、龙环、吴谦四位友人的劝说下,率众反出朝歌,投奔西岐,得武王姬发器重,被封为“开国武成王”随西岐大军讨伐纣王
图片

▲ 中国集邮公司 2024 封神演义 明信片 黄飞虎

公元前1046年1月26日(《尚书》及利簋铭文均称“甲子日”,但年份不详。本词条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的观点),周武王亲率战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以及步兵数万人,出兵东征。

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诗经·大雅·大明》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史记·太史公自序》记载:“武王牧野,实抚天下。”

图片

▲ 中国邮政 2024-14 封神演义(第1组)武成王反商

朝歌商军无法与之相抗衡。帝辛惊闻周军来袭,只好仓促武装大批奴隶、战俘,连同守卫国都的军队,开赴牧野迎战。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七十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十七万。《诗经·大明》 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纷纷倒戈,持续一天之后,已无力挽回局面。帝辛见大势已去,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图片

▲ 中国台湾 1972 先圣先贤图像 周武王

次日,武王在将帅的簇拥下,在商宫中举行了盛大的“受命”的仪式。并按事先的方略,联军兵分四路,向东南方进发,征讨商的残部和忠于商的方国。经过激烈战斗,大部被击溃。史称周军驱逐商朝大将蜚廉(即后世传说中的黄飞虎)于海滨而杀之。

不到两月之内,主要的战斗经结束。四月中旬。武王在商都建立祭室,向列祖列宗告捷。祭室的地点就选在牧野,正是这个地方,奠定了周朝八百年的大业。

图片

▲ 中国邮政 1982-T75 西周青铜器 利簋邮折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先发制人的著名战例,也是中国古代车战初期的著名战例

身为有司的“利”随武王参加了这场著名的战争,在取得胜利后,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铸造这件利簋,以作为永世的纪念,并用来祭奠祖先

图片

文字来源:

CCTV9纪录片

《如果国宝会说话》解说词

《百度百科》

及网络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