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纽约时报》书评栏目广泛邀请503位作家、诗人、批评家和书评人,每人从2000年1月1日后出版的英文书籍(包括翻译作品)中评选出自己心中十佳作品。“21世纪最佳书籍100本”书单正是在此基础上形成。 7月12日,这份书单一经推出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可以看到,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的现象级作品《我的天才女友》高居榜首,而位居其后的乔纳森·弗兰岑的《纠正》、罗贝托·波拉尼奥的《荒野侦探》《2666》等作品则堪称耳熟能详。同时,爱尔兰作家克莱尔·吉根的《像这样的小事》、美国作家露西亚·伯林的《清洁女工手册》、智利作家本哈明·拉巴图特的《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等书,则是近两年刚被引入国内,随后立刻引发好评。值得一提的是,这100本书中,仅有十余本尚未推出中译本。 据悉,《纽约时报》在邀请作家和评论家们进行评选时,并未给出限定标准,这就意味着,最终的入选作品对其中一些评委仅仅意味着“自己最喜欢的书”,而对另一些人则意味着经得起考验的文学经典。但无论如何,它为我们提供了新鲜的视野,以及值得玩味的阅读指南。 ![]() ![]() No.1-10 ![]() No.3 《狼厅》 ![]() 作者:希拉里·曼特尔 这是布克奖史上最畅销的历史小说,也为希拉里·曼特尔的史诗巨著“都铎三部曲”拉开了帷幕。小说以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王后的离婚案为切入点,围绕“教父式”枭雄——托马斯·克伦威尔的传奇一生,编织了一张反映16世纪初英格兰政治、宗教及经济图景的巨网,也揭开了都铎王朝血腥黑暗的宫廷秘辛。 No.5 《纠正》 ![]() 作者:乔纳森·弗兰岑 小说围绕兰伯特家的两代人,展现了若干组父子/母子和兄弟妹的复杂关系,以及每个角色自身的困境。在故事中,兰伯特三兄妹早已脱离父母,分别以银行投资经理、剧本作家和纽约高级餐厅主厨的身份经营各自的人生。尽管每个人都得到了想要的自由,但他们的人生却变得一团糟…... 《纠正》聚焦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琐碎纷争,以及琐事之下传统家庭的分崩离析。如《纽约客》所说,这部恢弘的小说讲述了美国现代家庭的流散,并以悲喜剧的形式描绘了一个有缺陷的国家。 No.6 《2666》 ![]() 作者:罗贝托·波拉尼奥 为了完成《2666》的创作,罗贝托·波拉尼奥数次拒绝了肝移植的机会。这部巨著在他身后出版,立刻引发了欧美舆论的压倒性好评,并被西班牙头号大报《国家报》评选为21世纪最佳图书之首。 《2666》通过五个可以独立成篇的故事,以凶杀案记者的严谨冷峻,考察了墨西哥的暴力与邪恶。这部近千页的小说源于一条新闻:自1993年以来,在墨西哥奇瓦瓦州,尤其是华雷斯城,有超过四百三十名妇女和女孩被谋杀。而在小说里,复杂的结构与亦真亦伪的情节,将读者逐渐引向一个充满暴力和死亡的后现代世界图景。 No.8 《奥斯特利茨》 ![]() 作者:W.G.塞巴尔德 这是德国作家温弗里德·塞巴尔德享誉国际的代表之作,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讲述了被一对英国夫妇收养的犹太男孩,得知自己的真实姓名“奥斯特利茨”后,终其一生追索自己的身世之谜。从威尔士到巴黎,从图书馆到地铁站,从安特卫普到柏林……伴随着他对“自我”的探寻,一块块不可或缺的记忆拼图逐渐连缀起来,还原出一份悲恸的个人史,一段令人难以释怀的家族往事,以及欧洲大陆曾发生过的那段黑暗的历史。 ![]() No.11-20 ![]() No.11 《奥斯卡·瓦奥 短暂而奇妙的一生》 ![]() 作者:朱诺·迪亚斯 朱诺特·迪亚斯1968年出生于多米尼加共和国,1974年随父母移民美国。《奥斯卡·瓦奥短暂而奇妙的一生》是他的首部长篇小说,讲了一个普通多米尼加裔美国宅男的回乡遭遇。奥斯卡·瓦奥的外祖父曾是当地名流,但为了保护女儿免受暴君摧残而家破人亡。事隔多年,奥斯卡回乡度假,却在他那暴力横行的祖国爱上一个妓女,并被她的军阀情夫追杀……这部小说出版后得到了广泛好评,朱诺特·迪亚斯也因此被誉为当代最杰出的美国作家之一。 No.12 《奇想之年》 ![]() 作者:琼·狄迪恩 《奇想之年》以坦诚而具有穿透力的笔法,对真实的失去和哀伤进行了难以磨灭的描写。2003年圣诞节前几天,琼·狄迪恩唯一的女儿病倒了,必须依靠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命。几天后的新年前夜,她的丈夫冠心病突发,短短一秒钟,一段长达四十年的亲密共生关系就此结束。她的女儿在四周后挺了过来,可两个月后又昏倒在洛杉矶国际机场…… 这本书是琼·狄迪恩试图理解“几周、几个月的时间,这些时间让我摆脱了对死亡、疾病、婚姻、孩子和记忆、理智的肤浅、生命本身的任何固定观念。”在书中,她与遗忘抗衡,用私人密语、医学论文、诗歌、散文和精神分析著作,编纂了一本私人哀悼辞典。 ![]() No.21-30 ![]() No.21 《扫地出门》 ![]() 作者:马修·德斯蒙德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房价跌至低谷。一部分房东借机在贫民区置产向穷人出租,把廉价房变成了一座金矿。房东、房客、政府部门、私人住房市场,究竟谁在获利?谁又该为贫穷负责?社会学家马修·德斯蒙德深入两个贫民区,采访三十多名房东,出入驱逐法庭上千次,翻阅无数档案资料,走入残障人士、少女妈妈等八个贫困家庭的日常生活。本书以严肃的学术态度,描绘了美国贫困人口的生活群像,也让我们得以探问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根源。 ![]() No.31-40 ![]() No.39 《恶棍来访》 ![]() 作者:珍妮弗·伊根 这是一部利策奖、国家书评奖双料作品,整部小说犹如一张音乐唱片,由Part A和Part B两个部分组成。全书用13个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曲目”讲述了一系列人物的故事,他们中有身染盗窃癖的女秘书,坐牢数年的八卦杂志记者,事业走下坡路的唱片公司监制……时间这条“恶棍”依次造访这些主人公,而音乐始终是一条主线,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科技与文化现象背后,音乐产业的辛酸流变,以及作者对“时间、命运与情感”的透析、嘲讽和感悟。 ![]() No.41-50 ![]() No.41 《像这样的小事》 ![]() 作者:克莱尔·吉根 在这部优美的小说中,克莱尔·吉根精确地再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爱尔兰,描写了一个好人和他的日常生活,从而揭开了与社会关怀、妇女生活和集体道德等相关的重大问题。1985年,圣诞节前的几个星期里,煤炭和木材商人比尔·弗隆迎来了最繁忙的时节。在给顾客送订单时,他感到过往的一些琐碎小事在向自己涌来——就在这时,一件“小事”让他陷入道德困境,也体察到周遭人沉默的共谋…… No.46 《金翅雀》 ![]() 作者:唐娜·塔特 本书是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在小说开篇,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发生爆炸,十三岁的男孩西奥失去了母亲,却意外拥有了博物馆的名画《金翅雀》。这幅画是他在回忆起母亲时的唯一慰藉,也将他带进了幽深黑暗的艺术世界。成年后的西奥游走在名人画室和自己工作的古董店之间,而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处于一个正在逐渐缩小的危险的圆圈中心。 No.48 《我在伊朗长大》 ![]() 作者:玛赞·莎塔碧 本书是玛赞·莎塔碧对自己从10岁到24岁,即1980年至1994年间的生活记录。这期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与邻国伊拉克陷入八年战争。作者在1984年离开伊朗求学奥地利, 1988年回到伊朗,1994年大学毕业后再次离开。本书是作者十四年间的个人成长史,也是透过一个儿童、以及年轻女孩的眼睛对伊朗的观察,对于了解伊朗这一国家别有一番启示。 No.49 《素食者》 ![]() 作者:韩江 这是亚洲首位国际布克文学奖得主的获奖作品。故事的主人公英惠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子,完美地扮演了平凡妻子的角色。可一场噩梦之后,她开始拒绝自己的“人类”身份:为了逃避来自丈夫、家庭、社会和人群的暴力,她决定变成一棵树,谢绝任何食物和交流……小说描写了父权社会的男人如何通过女人实现自己,而女人又如何遭到这个社会的扼杀。 No.50 《信任》 ![]() 作者:埃尔南·迪亚斯 这部2023年普利策小说奖获奖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阶级、资本主义和贪婪的精彩故事”。可以说,《信任》是一本由“四本书”组成的书,它从1920年代纽约的拉斯克夫妇开始,讲述了一个关于巨额财富、特权和欺骗的故事,再以小说和自传交织出相互矛盾的叙述,又牵引出自传背后的影子写手……《信任》中的故事虚实相扣,描绘了美国爵士时代的潮起潮落,也将金钱、权力、阶级、婚姻和亲子关系等当今最紧迫的重要问题摆上台面。 ![]() No.51-60 ![]() No.52 《火车梦》 ![]() 作者:丹尼斯·约翰逊 丹尼斯·约翰逊以这部微型史诗,完成了他最动人、最凄美的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初,罗伯特·格兰尼尔是那个不平凡时代的一个凡人。他在美国西部以打零工为生。遭受丧失至亲之痛后,格兰尼尔挣扎着寻找活下去的意义。随着故事的展开,我们看到他遭受的种种惊心动魄的苦难,看到他被击碎的生活和被强行扭转的命运,也见证了美国的巨变。 No.59 《中性》 ![]() 作者: 杰弗里·尤金尼德斯 这部美国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BBC评选的“21世纪最伟大的12部英文小说”,以史诗般的恢弘气势,讲述了一个希腊家庭逃难至底特律后,在美国历史长河里的命运遭际。主人公卡利俄帕在青春期经历了艰难的自我身份认同过程,让她从少女卡利俄帕变成了男孩卡尔。故事以这样一位罕见的“两性人”的故事,揭示了人类共同的宿命,那就是,无论是“他”或者“她”,我们都必须选择一种人生。 ![]() No.61-70 ![]() No.62 《我的心 是一块将熄的炭火》 ![]() 作者:本·勒纳 主人公“我”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年轻作家,刚刚被诊断出患有马凡氏综合征。同时,他的单身女性好友亚历克丝正试图通过医学手段,和他一起培育一个孩子。随着各种社会危机变成生活的一部分,他不禁怀疑:为何还要成为父亲? 小说还与惠特曼的诗、电影《回到未来》等文本进行了对话,思考了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关系。通过跨越真实与虚构的边界,这部小说直面当代人的困境:在不那么美好的21世纪,如何安顿自身,养育后代?但这不仅是一个成为父母的故事,也是一次重拾勇气与真诚的蜕变之旅。 ![]() No.71-80 ![]() No.79 《清洁女工手册》 ![]() 作者:露西亚·伯林 融合了雷蒙德·卡佛的勇气、格雷斯·佩利的幽默,以及她独有的智慧与忧郁,露西亚·柏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了奇迹,揭示了美国西南部的自助洗衣店和中途之家、旧金山湾区上流社会的家中,接线员和苦苦挣扎的母亲、搭便车者和坏基督徒之间的美好时刻。即便书写的是底层光景,作者的文字也没有苦难叙事带来的沉重,反而狡黠多变,无比轻盈。 ![]() No.81-90 ![]() No.83 《当我们 不再理解世界》 ![]() 作者:本哈明·拉巴图特 |
|
来自: Tomxiao1961 >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