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发行军票以外,日军还扶植傀儡政权发行货币,来掠夺占领区的资源。在全面入侵中国后,日军在日占区扶植了不少傀儡政府,先后发行过七种货币。它们分别是: 1、伪满洲国货币:由伪满洲央银行发行。 以下这些都是伪满国元,一般都是正面建筑,背面文字 图案。 ![]() ![]() ![]() ![]() 颜色偏深的居多,模仿了日元,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将东北分裂出中国的有力证据,先推行经济一体化,再实现政治一体化。 ![]() 老子(看来日本人也知道老子比孔子们值钱,道家高于儒家!哈哈) ![]() 孔子 ![]() 孟子 ![]() 财神赵公明 ![]() 孔子 为了实现对中国人思想的控制,伪满国币上引用了很多我国古代名人的头像,有老子、孔子、孟子这样的先贤,甚至连财神都用上了,这反应了侵略者狼子野心。 2、伪民国临时政府货币:由伪联合准备银行发行 伪北平临时政府(后为华北政务委员会)的“中央银行”。1937年汪时璟着手筹备。1938年3月10日在北平成立。资本5000万元。由伪临时政府和北平、天津的河北省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大陆银行、冀东银行等8行各出一半。该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北平、天津、山西、山东、河北、河南等地。1938年底发行联银券1.62亿元。1941年增至9.66亿元。1944年再增至162.25亿元,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已达1951亿元,相当于1938年的1200倍。银行最高决策由日本人掌管。是日本华北殖民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金融工具。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所发行的纸币有,第一套龙票(又称右龙票)1元、5元、10元和100元面值,辅币券有半分、1分、5分、1角、2角、5角券。第二套为小龙票(又称左龙票),面值相同,年份不同,后来又设计印发了面值500元的大钞,但未及发行日本已投降。 中联银行成立之前,京津地方治安维持会就准备发行纸币,并在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与北平印刷局订立合同,将过去大清银行留下来的印钞钢版更改行名,并将钞版上主景图案的摄政王头像改为黄帝、孔子、关公、岳飞等人像、用旧存的外国印钞纸印刷了百、拾、五、壹元四种元券,五角、二角、一角三种角券,五分、一分、半分三种分券。一九三八年二月,在驻华日军特务部的协调下,伪中联银行接收了这批纸币,并於一九三八年三月十日发行了百元券(黄帝像)、十元券(关公像)、五元券(岳飞像)、一元券(孔子像)四种元券,六月发行了角券,十二月发行分券,这是伪中联银行的第一版纸币。 日伪政权的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实际上是由日本顾问室操控。伪中国联合准备银行纸币,将大清银行的印钞钢版更改使用,钞版上主景图案的摄政王头像改为黄帝、孔子、关公、岳飞等人像。发行了百元皇帝像、十元券关公像、五元券岳飞像、一元券孔子像等。抗战后期还印制了大量的无号码钞,从而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 以下这些是他们当时发行的货币 ![]() ![]() ![]() 岳飞 ![]() ![]() 3、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货币:由伪冀东银行发行 汉奸银行——伪冀东银行。 1935年12月15日,大汉奸殷汝耕在日本侵略政权的授意和扶持下,组织冀东地区二十二个县,创立'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后又改称为'冀东防共自治政府',设'首府'于通州(通县)。 1936年11月24日伪冀东银行在通州成立,该行享有发行特权,资本金500万元,实缴125万元。同年,该行在冀东22县分别成立了分支机构,在山海关设分行,在秦皇岛、昌黎均设办事处,另在北戴河设驻在员。1937年伪冀东银行发行纸币4种。1938年,中国联合准备银行成立之后,伪冀东银行的发行特权即被停止,同时中联向伪冀东银行加入股金,伪冀东银行则改为纯商业银行性质。 ![]() 4、蒙疆联合自治政府货币:由伪蒙疆银行发行 蒙疆银行是日伪在华北、华中设立的四个主要银行之一。它与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华兴商业银行和1中央储备银行并称为“四伪银行”。蒙疆银行业务除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外,并有发行伪钞,代理“蒙疆国库”等特权,为日本殖民统治服务。 ![]() ![]() ![]() ![]() 1938年3月20日,'蒙疆券'一元纸币开始发行,4月15日又推出伍元券和百元券,5月25日拾元券也开始投入市场。后期日伪完成了在伪蒙统治区内将币制统一于'蒙疆票'的任务。由于当时国民政府在该地区的货币尚未统一,因此一个时期内,蒙疆银行纸币成为了当地流通的主要货币。 ![]() ![]() ![]() 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强迫蒙疆银行购买日本国债1亿元,这样'蒙疆银行'只能靠滥发纸币维持。从1938年-1942年,纸币发行增长300%,导致了物价的飞涨。从蒙疆银行各期的纸币发行额来看,截止到1945年,'蒙疆银行'先后发行了42亿多元的纸币和金属币。 ![]() 5、伪厦门特别市政府货币:由厦门劝业银行发行 厦门劝业银行于1940年2月16日开业,行址本市大汉路(现中山路)365号,资本额日金250万元,伪市政府出资80万元,其余由“民间”投资。首任董事长兼经理殷雪圃。殷离职后,由李思贤(伪市长)任董事长,吴瑞琨任经理,周肇春任副经理。内设顾问室、会计、出纳、营业部等,另设庶务,行员50多人。顾问均由日本当局指派,先后担任者有新吾、滨田林庄等人。该行在鼓浪屿、金门、厦港设办事处。厦港办事处主要发放渔贷,仅几个月该机构就撤销了。 ![]() ![]() 6、伪民国维新政府货币:由伪华兴商业银行发行 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设立的金融机构。1939年5月成立,总部在上海。资本5000万元。言明伪“维新政府在国家银行未成立之前,授予华兴商业银行特权:①发行兑换券及辅币券。②代理所铸货币之发行”。发行之钞票称华兴券,只限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等地使用。1940年12月汪伪财政部宣布“华兴商业银行之发行权取消”,但“华北政务委员会管辖区域内暂维持现状”。1941年1月,伪中央储备银行成立,发行中储券,华兴券即被收回。 ![]() 孔子 ![]() 赵匡胤 ![]() ![]() 7、汪伪民国政府货币:由伪储备银行发行(即大名鼎鼎的中储劵) 中储券是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政权(汪伪政权)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纸币。“中央储备银行兑换券”的简称。亦称“储银券”、“储备券”。1941年1月6日中央储备银行在南京成立,同日发行储备券,与南京国民政府发行的法币同时行用。面额有1元、5元、10元兑换券,1分、5分、1角、2角、5角辅币券。不久以后,逐步以不同比价收兑法币。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止,发行总额达43 408亿元。主要流通于华中、华东、华南等汪伪统治地区。1945年11月1日起,南京国民政府按1∶200的比价以法币收兑中储券。 ![]() 中储券,全称是中央储备银行券,是日伪时期汪伪政府在沦陷区发行的货币。1941年汪伪政府设立中央储备银行,并发行中储券,开始以50比100的比率,兑换原有的“法币”,到1942年5月31日,政府下令禁止法币流通。截止到1945年9月,中储券共发行四点六万亿。同年国民政府宣布1比200的比率,用法币兑换中储券,1945年11月中储券被宣布禁止流通。如果1941年持有100元法币,被迫兑换50元中储券,到1945年50元中储券只能换回0.25元法币。沦陷区小户人家,大部分因此而破产。 ![]() ![]() ![]() 大地点评: 各种伪政权,踏着中华民族的鲜血和尸骨染红自己的官袍,投靠日本侵略者,背叛中华民族,他们仍想标榜所谓的正统,迷惑人民,虽有传统文化元素,但完全是为了从精神上迷惑国人,放弃抵抗,对于这些人和这些币,我们必须睁大双眼,不要被一时的所谓文化认同所迷惑,必须坚持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崛起!不管历史还是现实,我们必须警惕精神上的卖国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齐心协力将“汪精卫”们赶出我们的精神家园,坚持正义,捍卫和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富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