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隶书《三潭诗卷》,纸本,横261.2,纵27.3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释文:三潭。地灵深秘势峥嵘。倚石肃然旅魄惊。雷响砰轰霖雨蓄。神共摩盪药苗荣。即观元气同开辟。岂与寒泉共死生。怪岛休将人境说。栖真玄灏有天声。 予素未书隶。寓苏门始学汉体。恨年 异壮。学之晚。虽然。羲之。高适五十可也。王铎 甲申春正月 为顺後许亲丈书求教。(拖尾为王铎三子王无回跋)王铎是明末清初在书法上有着突出成就的大家。他以真、行、草名世,从学书之始便崇'二王',后广泛涉猎前人。王铎的书法入文人流派一路,他认为'书不师古便落野俗',所以他博采前人之长,后人说他'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间断一日乎。如此刻苦,终成明清书坛杰出书家。 《三潭诗卷》,自作诗七律一首,凡32行,共103字,自署书于崇祯十七年(1644)。王铎以行草书名世,但其隶书别具一格,也有名于时。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十《赠郑簠》曰:'金陵郑簠隐作医,八分入妙堪吾师。…迩来孟津数王铎,流传恨少无人披。”王铎隶书多取法汉碑,受《曹全碑》影响较深,字大者用笔较为浑厚,字小者用笔较为细劲。《三潭诗》卷是王铎用笔粗壮一路隶书的典型,融多家之长,成自家风貌。从书法史上看,王铎取法经典汉碑很有前瞻性。王铎隶书的创作年份比较集中在明崇祯十七年甲申(1644)至清顺治四年丁亥(1647)之间。正如王铎本卷题跋所云:“予素未书隶,寓苏门始学汉体,恨年异壮学之晚。虽然,羲之、高适五十可也。王铎甲申春正月为顺衡许亲丈书,求教。”王铎曾于崇祯十六年癸未(1643)秋避难苏门,故可知王铎书隶多在五十二岁之后。如今可见的王铎隶书,有《三潭诗》《五律诗》《俚作二首》《为五溪朱词文》《为敬一黄老词丈》《为茂卿词丈》等。王铎隶书落款常写“某某教之”或者“某某词丈”,如本卷写“求教”可知多为应酬之作。本卷拖尾,王铎子王无回跋云:“先文安弱冠时即弄柔翰,垂四十年,虽身历通显,颇耽著作之癖,人只知其运腕神化,出入晋唐,不知其书画一道,特游艺耳。此仿汉隶书于百泉之右,观水势澎濞,澄然万顷琉璃光,以助笔兴,故远探月窟之奇,散印雪鸿之迹,真足宝重。至于诗之元气浑沦,苍茫灏渺,又不待言,世人久已奉为金科玉律矣。豹陵有事,暂为淹留,敬跋卷末,抚兹追昔,俱属幻梦,可胜泫然流涕之感。戊戌冬月,男无回谨跋。顺衡亲翁其善宝之。”在《三潭诗卷》中,王铎一反姿态之美和柔弱时习,以雄强纵逸的笔势,直抒胸襟和性情。一般认为,这是王铎传世最佳隶书。王无回跋:“先文安弱冠时即弄柔翰,垂四十年,虽身历通显,颇耽著作之癖,人只知其运腕 神化,出入晋唐,不知其书画一道,特游艺耳。此仿汉隶书于百泉之右,观 水势澎濞,澄然万顷琉璃光,以助笔兴,故远探月窟之奇,散印雪 鸿之迹,真足宝重。至于诗之元气浑沦,苍茫灏渺,又不待言,世人久已奉 为金科玉律矣。豹陵有事,暂为淹留,敬跋卷末,抚兹追昔,俱属 幻梦,可胜泫然流涕之感。戊戌冬月,男无回谨跋。顺衡亲翁其善 宝之。最后不得不补充说一下,第一次亲眼目睹王铎隶书《三潭诗卷》原作,十分震撼。仔细端详,发现与网络上的流行的高清图片有少许差别,首先是墨色无比鲜活,笔墨苍茫,氤氲之气,跃然纸上;其次就是印鉴,原作上只有两方作者印,分别为朱文“王铎之章”和白文“大宗伯印”,而网上所谓的高清图片上添加了几方莫名其妙的印;最后令人惊喜的全卷展开,拖尾部分是王无回的题跋。王铎有七个儿子,王无回是王铎的第三子,他的行草书,传承家风,颇有其父之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