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知半解的时候,是最好的时候

 噗哥的叨逼叨 2024-08-06 发布于四川

月亮,最遥远最古老最朴素最博爱的灯盏。呵呵。——滤镜

我发现年纪越大,表达的欲望越低,因为人类没什么新鲜事。所以,如果想在输出文字或思想上有所建树,要趁早哦,要趁自己还没来得及打开视野去看见无数的前人嘴替。

一知半解的时候,是最好的时候,是表达欲望最强烈的时候。

说完这句话,感觉太往自己脸上贴金了,不过,既然说了就算了嘛!在表达欲望逐年递减的过程中,有时候,偶尔,也会有分泌一点点想法,一些碎片,来证明自己还没有老透。其中也包括一些冲击到我的文字。


1、人们确实容易沉湎于痛苦之中,也许我们应该听取和借鉴上帝对约伯的训诫。好人没有好报,凭什么?这确实让人愤愤不平。不凭什么,不管什么人,不好的事情就是有可能发生在他身上。即使是上帝悦纳的人也不能隔绝苦难,因此报应和惩罚的说法不必当真。如果我们向来与人为善,遵纪守法,却遭灾难,那我们应该做的是打开视野,望向广袤宇宙,与不朽的永恒相比,我们个人的苦难什么都不是。我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微不足道。

2、一些人崇尚理性,简直到了非理性的地步。

3、“那些稳定性较高的伟大真理可以写在精制羊皮纸上或者刻在石头上,不必流淌泛滥在手持屏幕上。” ——阿兰·德波顿

4、原来存在这种情况,即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可以远超他拥有的智慧。如果出现智识上的“德不配位”,那个人如果没有自我毁灭,那一定程度上他可能是个工具人。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懂得如何生存,却不懂得如何生活。

5、“我们曾经想象超自然神灵要求我们过的那种日子实际上正是我们自己想要过的日子。”如果你期待别人如何对待你,你也得如何对待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智慧并非东方所独有。人类社会,不同地区的人类也总是怀着共同的期待,发明相同的处事规则。因此,不同的文化依然无法掩盖根植于人类自身的共性。

6、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有15分钟的高光时刻(大意),可是这几年无数中国人的高光时刻,都是因为他们站到了天桥上。

7、许多人不懂,完美令人厌倦。

8、能够驱逐情感的,不是理性,而只是更强烈的情感。——斯宾诺莎

9、我们一直在不断夸大理性和公正在历史过程中的重要性。而你是在一次世界性战争期间成长的,百分之九十的人类都不想要这场战争,然而他们却不得不为之丧失财富和生命。所以,你要从童年就知道,这个世界是由一些理性无力反抗的力量在控制着。——迪特里希·朋霍费尔

10、那些伟大人物偶有一些惊为天人的名句,或让人为之一震,顿觉痛快的“疯话”,便有人将之奉为圭臬,甚至把那位名人视为人生导师极力推崇。可事实往往是,名人自己要么生活和交际一塌糊涂,要么一直生活在自己理论的反面。就像尼采,说“男人训练来战斗,女人训练来供战士娱乐”“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可惜,真正手拿鞭子的女人是他钟情的莎乐美女士。我们不知道的是,那些光辉人物的背后,有多少求而不得的遗憾,只是他们会发明一种雄辩的理论覆盖在自己不幸的生活之上。

11、邓晓芒在《灵之舞》的序言里讲了一个小孩儿剝水仙球茎的故事,小孩剝了一层又一层,想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最后自然是什么都没有,都是大鳞片包裹着小鳞片而已。这就像人生,许多人一直寻找一个最根本的意义,许多人一辈子都在为一种“正式”的生活做准备,为未来打基础,一直在繁忙奔波中,来不及好好体验生活,生命的鳞片就这样一片一片地消失,在那“正式”的生活到来之前,生命已经失落了。所以不管是追求一个理想中的正式生活,还是追求一个最根本的生命的意义真的是有意义的一件事吗?

12、从前我一直以为,参禅的境界一旦到达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之后,从此便居高不下,完全完成这一课题。其实可能并不是这样,人从参禅之初的看山是山到禅有悟时的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仍是山的过程并不是不可逆的。因为人生面临的课题非常复杂,人们只会在这三种境界之中反复横跳,一会儿看山是山,一会儿看山不是山,一会儿看山还是山。人类的原罪或者说出厂设置决定了人的心灵是蒙尘的,人时常被情绪绑架和左右,虚荣、嫉妒、贪婪、色欲……是写入人类基因的。所以如果有人标榜自己已经大彻大悟,其实我们可以放心地持怀疑态度。

13、维特根斯坦说,论证会玷污思想的美丽。我认为有一句话比这一句更正确,那就是——翻译会玷污诗歌的美丽。我对所有诗歌的译文都持怀疑态度,除了古诗格律诗,还有现代诗,日本俳句。曾经看过一本日本俳句的中文译本,读起来就好比珍馐变成了地沟油。文化与文化之间,语言壁垒是存在的。

14、失去亲人对我们来说,悲伤是一种显性却次要的情绪,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长期面临一种难以述说的精神困境。

15、不必对这个社会过于有责任感,一切都是自然之理,不应该入戏太深。不必羡慕强者,不必共情弱者。自然不做无目的之事,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放下执着,渡人的执着,自省的执着,按照本心演好自己的角色,安心做那一沧海一粟。不要期待太阳能看到你。

16、死亡,是阻止老去的唯一办法。

17、人到底应该以快乐为目标还是以智慧为目标……或者,不能指向快乐的智慧到底算不算智慧?

18、过载的信息量使人迷茫,我选择退回内心的城堡。

19、有时候,坚硬的纸面理论是在抽象思考中形成的,放在实践中难免漏洞百出。因为现实生活非常琐碎和庞杂,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哲学家们在理论上常常缝缝补补一生,最后还是留下了烂尾楼。实践中是需要智慧的,仅仅懂得理论和进行抽象思维看起来高级,其实并不是一种智慧。

20、其实,亲人、朋友、熟悉的人的生命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当他们其中有人死亡,就意味着要从我们的生命中抽离一部分,直到越来越多的死亡,越来越多的抽离,最后轮到我们自己。所以,人是从经历死亡开始死亡的。

21、快乐简单,是碎片化的,幸福深刻,是可持续的,但也隐藏在简单的事情中。对我来说,幸福可能不是一种激荡的情绪,而是安稳,平和的心态。

22、很多观点只有片面的正确性,比如最近流行的“放下渡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可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亲人朋友眼看要误入歧路,那么要不要阻拦呢?要不要尊重他即将倾覆的命运呢?又比如面对他人的自杀,到底救是一种道德,还是不救是一种道德呢?想来,这些原本都是开放式话题来着。

23、“英雄就是看上去像英雄的人,英雄是一个演员,他表演他自身的高贵感。”——作者忘了

24、有些东西你保持一定克制的时候反而具备一种美感和张力,你如果完全任由本能主导,生活就失去了吸引力。

25、我突然为那些打造爱豆的娱乐经纪公司想到一个更贴切的名称—爱情幻想服务商。

26、为了睡觉,上帝安排了夜晚。

27、有时候,如果是过生活,人类的生活,思想简单更容易幸福,时时刻刻诉诸理性和深刻,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杀行为。很多哲学家当他思考的时候就深刻,当他生活的时候也是路人之资,说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爱情金句的人在实践爱情的过程中却一败涂地。人们有时候需要一丝盲目,需要时时沉浸在肤浅的生活中,体会万物。习得性深刻,会毁了自己的幸福。

28、人类需要一个上帝,只有在上帝那里,一个好人才有幸福的归属。

29、康徳的道德哲学是不许说谎,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说谎的绝对命令。如果一个人得了绝症,你用诸如“没有大问题,好好养病肯定会好起来”这类善意的谎言劝慰的话,他可以多活几年;你如果对他说出的是“你吃点好的吧,毕竟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这种直面人生真相的话,那他的生命便会迅速衰败死亡。那么请问是前者更道德,还是后者呢?

30、“启蒙的敌人是最大的启蒙者,正如自由的敌人最好地确证了自由的重要性。”

31、“如果上帝愿意制止罪恶而不能制止,那他就不是全能的;如果他能够制止而不愿意制止,那他就是怀有恶意的;如果他既能够制止又愿意制止,那么请问,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罪恶呢?”这是休谟的困惑,也是每一个刚接触上帝时的困惑,我称之为初级困惑。比如,上帝为何允许奥斯维辛和南京大屠杀发生呢?其实,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在用人类的理性和道德律去衡量上帝,已是对上帝的傲慢和不敬。说到底,人类的苦难,来自于最初的人类没有守约,从此往后人类都带着原罪降生,人性的堕落与死亡如影随形。这是人类所有苦难的伏笔。换句话说,在上帝的法度之内,这些都是人类应得的。

 -----

其他链接:
有时候也需要一场“愚人盛宴”
同蠢人谈话时,你碰到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一连串口号标语
姑父
想过一种肤浅的生活
一条好狗
你也在时政群待累了吗?
据我所知,Z医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