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学家习惯把围绕一个战略目的展开的一系列战争统称为一场战争,所以我们看西方历史经常会出现很多持续时间长得离谱的战争,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英法百年战争,罗马和迦太基人展开的布匿战争都达到了百年以上,罗马波斯战争持续了四个世纪,而本文讲述的收复失地运动更是达到了夸张的七百多年。 所谓收复失地运动,就是西班牙人抵抗阿拉伯人占领,重新收复伊比利亚半岛的战争,这场战争从71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492年,前后共持续了774年,算得上世界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了,也许只有英格兰-威尔士战争能一较短长。 依照我的习惯,在讲收复失地运动之前,有必要先对西班牙的“上古”历史做个简单的介绍。 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最早居住的是当地的土著伊比利亚人。公元前十二世纪左右,凯尔特人在欧洲扩张,入侵伊比利亚半岛和当地的伊比利亚人发生融合。 随后是两支海上商业民族腓尼基人和希腊人先后来到伊比利亚半岛进行殖民活动,后来腓尼基人的一支迦太基人征服半岛,建立殖民地,大名鼎鼎的汉尼拔便属其中。 公元前3世纪,罗马人强势崛起,通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了称霸西地中海的迦太基人,并将迦太基人占领的伊比利亚半岛纳入罗马版图。公元前197年,罗马在此地设立近西班牙和远西班牙两个行省,西班牙因此而得名。 整个欧洲除了意大利本土外,西班牙算是被罗马征服最早的一块海外领地了,因此相比不列颠、高卢等其他稍晚被罗马征服的地区,无论是族群长相还是语言方面罗马化更为明显。 四世纪末,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民族大迁徙浪潮的一轮轮打击下,快速衰落下去。 伊比利亚半岛成了各路日耳曼蛮族竞相展示武力的游乐场,汪达尔人、阿兰人、苏维汇人先后登场,西哥特人笑到最后,成为伊比利亚半岛的新主人。418年,西哥特以图卢兹为首都,建立西哥特王国,并统治伊比利亚半岛近三个世纪。 公元711年,占领北非的阿拉伯人(还有柏柏尔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登陆半岛。阿拉伯人虽然人数不多,却短时间内打败了各自为战的西哥特军队。到了714年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土地落入阿拉伯人手中。半岛进入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 西哥特末代国王在同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失踪。718年,贵族佩拉约在阿斯图里亚斯被推举为国王,建立阿斯图里亚斯王国,率领西哥特人反抗阿拉伯人的入侵,开始了持续近800年的收复失地运动,又称再征服运动。 此时的半岛的基督教势力还很弱小,根本无力抵挡阿拉伯人的继续北上。当时的阿拉伯人最终目标并不是伊比利亚半岛,而是打算以伊比利亚为跳板,进攻欧洲的腹地。在横扫欧洲之后再挥军东进,东西合围攻下君士坦丁堡。 732年,阿拉伯军队越过比利牛斯山脉进攻法兰克王国领地,却在图尔战役中惨败于法国宫相查理.马特之手,北上战略被打破,不得不退回半岛。 750年,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被推翻,阿巴斯王朝建立。倭马亚家族的阿卜杜勒.拉赫曼逃往伊比利亚半岛,在科尔多瓦建立后倭马亚王朝,又称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 而半岛北部的法兰克王国也从墨洛温王朝过渡到加洛林王朝统治时期。和前朝相比,加洛林王朝奉行更激进的对外扩张路线,对新生的后倭马亚王朝造成非常大的压力。 尤其是到了查理曼在位期间,法兰克对外东征西讨,建立了自西罗马灭亡之后西欧第一个大一统帝国。在西南方向,查理曼也开始越多比利牛斯山进攻半岛的阿拉伯人,810年法兰克军队占领巴塞罗那,建立巴塞罗伯爵领。 8世纪末,巴斯克人在半岛东北部建立纳瓦拉王国。824年,法兰克人又建立阿拉贡伯爵领,后来阿拉贡和巴塞罗那两个伯爵领并入纳瓦拉王国。 后倭马亚政权在9世纪中叶出现动摇,基督教抵抗势力趁此良机开始大举扩张版图。10世纪初,阿斯图里亚斯王国已经占据半岛整个西北地区。914年,阿斯图里亚斯王国迁都莱昂,改名为莱昂王国。 这时候除了莱昂王国、纳瓦拉王国之外,还有一个比较大的政权就是卡斯蒂利亚。 斯蒂利亚早期是一些小郡县的集合体,郡县的统治者由阿斯图里亚斯王国(莱昂王国)指派,直到932年以后费尔南.冈萨雷斯统一全卡斯蒂利亚。 此后卡斯蒂利亚成为冈萨雷斯家族的世袭领地,但名义上仍是莱昂王国的附属国。直到1029年,纳瓦拉的桑乔大帝将之从莱昂王国中独立出来。 阿拉伯人和基督教政权持续拉锯,形成了半岛北部和西部被基督徒控制,南部和东部被穆斯林占领的对峙局面。 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政权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攻讦,甚至不惜与后倭马亚王朝结盟。 10世纪末,在希沙姆二世统治期间,阿拉伯人再次横扫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攻陷基督教政权的多个重要城市和堡垒,各个基督教政权不得不对后倭马亚王朝俯首称臣,甚至纳瓦拉的女王也被迫下嫁给倭马亚的权臣曼苏尔。 到了11世纪初,后倭马亚王朝国势日衰,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开始内讧,最终导致1031年后倭马亚王朝的解体,并形成塞维利亚、萨拉戈萨、托莱多、格拉纳达等多个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这些穆斯林政权为了争夺后倭马亚的统治权开始相互攻伐。 本来北部的基督教势力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个机会团结起来,向南进攻乱作一团的穆斯林势力,可惜的是这些基督教国家也打了起来。 纳瓦拉国王桑乔大帝为了统一西班牙各国,开始向莱昂王国发动攻击,并于1029年将卡斯蒂利亚并入纳瓦拉王国,1034年,桑乔灭亡莱昂王国,至此整个半岛北部的基督教势力都被统一在一个国家之中,桑乔也因此获得“西班牙之王”的称号。 桑乔大帝死后,西班牙再度分裂为纳瓦拉、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等多个政权。 1037年,卡斯蒂利亚王国第一代国王费迪南一世重新征服并兼并莱昂王国,成立卡斯蒂利亚-莱昂联合王国。但在其死后,这个联合王国也发生了分裂,分成卡斯蒂利亚、莱昂和加利西亚三个分王国。 这三个分王国都想统一父亲的江山,所以战争继续开打,经过几年的内斗,凯斯蒂利亚-莱昂王国再次统一。 统一后的卡斯蒂利亚开始向南扩张,进攻后倭马亚分裂后的穆斯林诸国。一些穆斯林政权为避免战祸不得不向卡斯蒂利亚进贡称臣。 1085年,卡斯蒂利亚攻陷托莱多王国,卡斯蒂利亚的国王阿方索开始以“全西班牙皇帝”自称。 本来以这样的势头,卡斯蒂利亚很快就能收复被穆斯林占领的半岛南部领土。然而就在这时,来自北非的穆拉比特王朝开始盯上了乱作一团的伊比利亚半岛。 1086年,穆拉比特大军登陆半岛,和半岛的穆斯林势力联合向卡斯蒂利亚发动进攻。卡斯蒂利亚大败,统一半岛的进程被阻断。而穆特拉比王朝则整合分裂的穆斯林政权,再次统一了半岛南部。 半岛北部同样风云变幻。另一个基督教政权阿拉贡在这段时间发展迅猛,它在1076年兼并纳瓦拉,1137年又与加泰罗尼亚合并,形成加泰罗尼亚-阿拉贡联合王国。 葡萄牙在1143年也摆脱莱昂王国的控制,成了一个独立国家。新生的葡萄牙多次战胜穆特拉比军队,快速扩大着王国的版图。到了1249年,葡萄牙攻克最南端的阿尔加维地区,现代葡萄牙的版图基本形成,标志葡萄牙着收复失地运动的胜利结束。 阿尔加维 然而半岛东部的运动还在继续,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仍然艰难地与穆斯林对峙着。 卡斯蒂利亚在被穆特拉比打败后,也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采用比葡萄牙更高明的手段回击。被穆特拉比征服的那些穆斯林小政权并非真心服从,一心想要复国。卡斯蒂利亚瞅准了这点,大力扶持那些诸侯遗臣发动叛乱,穆特拉比王朝很快就衰落了下去。1147年,穆拉比特王朝被阿尔摩哈德王朝取代。 到了12世纪后半叶,半岛基本呈现南部阿尔摩哈德王朝和北部基督教各国势均力敌相互对峙的状态。 情况到了1198年英诺森三世当选为罗马教皇时发生了改变。英诺森三世是历史上最强硬的一位教皇,他在位期间慑服英国、德国等西欧各国国王,堪称欧洲的太上皇。 为了维持罗马教廷的威信,并扩大基督世界的版图,英诺森三世呼吁半岛北部的基督教国家停止内斗一致对外,由此形成了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向占领半岛南部的阿尔摩哈德王朝发动了进攻。 东征以基督教联军的胜利而告终,阿尔摩哈德王朝开始衰落,很多势力从中独立出去。而北部的基督教政权则开始了合并统一的进程。1235年,卡斯蒂利亚和莱昂王国彻底合并,成为统一的卡斯蒂利亚王国。 1230年,穆斯林在半岛的最后一个王朝奈斯尔王朝以格拉纳达为首都建立。和之前的王朝相比,奈斯尔王朝实力弱小,但凭借地利优势以及灵活的外交策略,游走于北方基督教各国以及南方的伊斯兰国家中间,得以苟安两百多年。 然而随着基督教政权的不断壮大,穆斯林的生存空间已经变得越来越小,被彻底赶出半岛只是时间问题。 1469年,卡斯蒂利亚公主伊莎贝拉与阿拉贡王子费迪南成婚,后来两人分别继承了两国的王位,两国由此形成统一的西班牙王国。 1482年,奈斯尔王朝发生内乱,西班牙军队趁机发动进攻。1492年,格拉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被西班牙军所攻陷,奈斯尔王朝灭亡。历时近八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落下帷幕,伊比利亚半岛再次回到天主教世界的怀抱。 相关推荐: · 欧洲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大一统国家?全网回答没有一个靠谱的 · 意大利到底什么人种?为什么和英法德等欧洲其他国家差异这么大?· 从法老重臣到整个民族沦为“巴比伦之囚”,犹太人犯了哪些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