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鲜有人知的巴西长征:行程长5万里,是中国长征的2倍,为何失败了

 激扬文字 2024-08-07
收起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开始了危险重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之旅,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但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0年前,距中国万里之外的南美洲大国巴西,那里的革命者们就曾进行过一次长征,这趟行程长达5万里,是中国长征的两倍,它就是——巴西长征,也叫“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

巴西长征

“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得名于它的领导者路易斯·卡洛斯·普列斯特斯,普列斯特斯是巴西共产党领袖,1898年1月3日出生于一个军官家庭,1918年毕业于陆军学校;军校的学习时光培养了普列斯特斯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使他立志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并树立了“革命一生,一生革命”的远大志向。

1922年,普列斯特斯发动了一场失败的革命,旨在推翻巴西旧共和国(1889年-1930年)地主寡头的专政统治;由于革命的中坚力量是中下层军官和新兵,因此得名“中尉起义”。虽然革命失败了,但普列斯特斯却收获了巴西人民的爱戴和拥护,他也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投入到了之后的革命运动中。

当时的巴西正处于阿图尔·达席尔瓦·贝尔纳德斯的高压统治之下,民生凋敝、经济萧条,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加上英美垄断资本不断对巴西进行渗透,使得巴西国内危机不断加深。“有压迫就有反抗”,政府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巴西人民的不满,工人罢工和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时有发生。

而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犹如一剂强心针,直接救活了濒临死亡的巴西;它不仅给巴西人民送来了马列主义,还让工人、农民阶级意识到资产阶级政府是可以被推翻的,无产阶级是可以“当家做主”的。这就大大鼓舞了巴西的劳动人民,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等各类革命运动愈演愈烈,如一场燎原大火,席卷了全国;革命的火种也同时撒进了军队中,一些具有民主思想的青年军官已经着手策划起义了。

早在1922年7月,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的维吉奥兵营和科巴卡巴纳兵营就发生了反政府兵变,即“尉官派运动”,尽管这一运动立刻遭到了镇压,起义军官兵或被捕、或阵亡,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在军队中引起了巨大的震荡,点燃了军队起义的熊熊烈火。

两年后,圣保罗的6000多名驻军在伊西多罗·洛佩斯的领导下,发动了巴西历史上著名的“圣保罗起义”,并提出了“建立人民政府”的口号。

为了镇压起义,巴西总统贝尔纳德斯调动了3万军队前去“围剿”,由于双方力量过于悬殊,起义军最后撤离了圣保罗市,转移到内陆继续进行斗争;起义的烽火迅速扩大到全国各地,许多城市和地区纷纷响应,举起了反抗贝尔纳德高压统治的起义大旗。普列斯特斯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动起义的。

阿图尔·达席尔瓦·贝尔纳德斯

1924年10月29日,他率领巴西圣安热卢市的卫戍部队发动了起义,起义刚一开始,就吸引了不少思想进步、想要投身革命的工人、农民和大学生参加,队伍迅速扩展至1500人,组成了一支非常特殊的队伍:有白人、黑人,也有混血种人和印第安人,大家抛却了身份、阶级、种族等各种偏见,团结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着,这种情况可是非常少见的。由于起义军是由普列斯特斯领导的,所以便被人们称为“普列斯特斯纵队”(又称“无敌纵队”)。

为了增援圣保罗的起义部队,同洛佩斯将军的起义军会合,普列斯特斯决定率领“无敌纵队”北上,队伍首先向北方的伊瓜苏河口挺进,伟大的“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就此开始。

为了围剿普列斯特斯纵队,巴西政府调集了大量配有大炮、坦克和轰炸机的部队,并任命巴西最有经验的将军和战斗经验丰富的欧美军官指挥作战。尽管起义军与巴西政府军的力量相差悬殊,但在普列斯特斯机智果断的指挥下,起义军多次化险为夷,机动灵活的战斗方式既能打击到巴西政府军,又能屡次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

起义军就这样边打边走,于1925年4月到达了伊瓜苏河口,并与从圣保罗撤退的起义军胜利会合。当时,洛佩斯带领的起义军连战连败,早已精疲力竭,而普列斯特斯纵队在经历了半年多的苦战后也损失了近一半的兵力,从出发时的1500人锐减至800人,其中持有武器的还不到500人。尽管两支起义部队成功会合,但无论是人数、武器装备还是整体战斗力,两支部队依旧无法跟巴西政府军抗衡,随时都有被剿灭的危险。

在这种危急时刻,普列斯特斯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4月12日,在起义军领导人会议上,普列斯特斯说服了洛佩斯和其他指挥员,使他们认识到运动战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为了发动更多的巴西人民参加起义,普列斯特斯制定了一个从南到北走遍整个巴西的远征计划;这个计划当然是有风险的,但却能有效解决起义军当前的窘境,不至于立刻被巴西政府军消灭。

为了保证远征顺利进行,普列斯特斯对起义队伍进行了整编,剔除了一些叛徒和动摇分子,组成了新的纵队;整编后的队伍有3000名战士,由洛佩斯任司令员,已荣升为上校的普列斯特斯任参谋长。为方便指挥,新的普列斯特斯纵队被分成了四个支队,每一支支队都由战斗经验丰富的军官任指挥官;就这样,整齐精简的普列斯特斯纵队,踏上了充满未知的远征之旅。

为了摆脱巴西政府军的追击,纵队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峰,越过了沟壑纵深的峡谷,穿过了蛇虫毒草遍布的雨林,走过了杳无人烟的沙漠,穿过了充满危险的沼泽,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和艰险。在这场历时两年多的艰苦长征中,纵队的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巴西,为了尽量隐藏行踪,纵队的战士们不得不在山林、峡谷、沼泽地附近扎营露宿。在那些少有人居住的地方,补给是最大的问题,纵队的战士们只能就地取材,喝还算干净的溪水,吃野果、野菜、野生菌,偶尔遇到一点儿“野味”:野兔、无毒的蛇、无毒的虫子等,便能稍微改善一下伙食。

他们缺乏最基本的生活用品,衣服破烂、药品匮乏,许多战士都没有鞋穿;巴西多热带雨林,雨林中藏着许多看不见的危险,毒虫、毒蛇、有毒的食物常常会夺走人的生命,还有疟疾、黄热病这类疾病,对缺少药品的纵队战士们来说是最大的折磨。他们忍饥挨饿,经受了很多困苦,却依然坚定地前进着,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敢精神和英雄气概。

“我们决不让革命的火焰熄灭!”这句斗志昂扬的话语成了纵队的口号。纵队每到一个地方,就会立刻采取革命行动,袭击和捣毁反动政府的行政机构,烧掉农民和地主的债约、法院的案卷和征收捐税的名册,组织群众大会,释放政治犯,并且提出了“言论出版自由”、“实行无记名投票”以及“免费实行初等教育”等口号。纵队给巴西的广大人民带来了自由和正义,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们为“希望之师”,而普列斯特斯不仅跟战士们同甘共苦,还常常跟他们谈心,了解战士们遇到的难处,并想办法尽力解决,因此深受战士们的爱戴,不久便成为了纵队实际的军事和政治领导人,巴西人民尊敬地称他为“希望骑士”。

巴西长征中,纵队始终坚持运动战和游击战,同人数超过他们20倍的巴西政府军进行了上千次战斗;他们绝对不会在一个地方久留,而是绕过政府军占领的居民点,在敌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发起突袭,进攻完成后又灵活迅速地撤出敌人的包围圈,保存了纵队的有生力量,还让不明情况的敌人自相残杀起来。

纵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例子更是有不少,比如在戈亚斯州的塞卡洛佩斯附近,80名纵队战士打败了400名政府军;在阿帕附近,120名纵队战士击溃了1200名政府军;在伯南布哥州的因布拉尔附近,30名纵队战士打败了一支250人的警察队;这种了不起的战果令巴西政府军都暗暗佩服。由于纵队给巴西人民带来了自由和解放,使得广大人民群众完全站在了纵队这一边。他们编了许多歌曲和故事来颂扬纵队的领导人和战士,纵队经过的地方,附近的居民听说消息后便会自发赶来,给纵队送粮食、药品,还让出自家的屋子让纵队战士们休整,并派人给纵队当向导;纵队也因为有不少群众的加入而不断壮大。

可惜的是这场义举并未往好的方向发展。

普列斯特斯曾寄希望于巴西北部和东北部一些大城市发生的武装起义,但这些地方武装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纵队在长期的征战和漫长行军中,缺少强有力的支援,依旧处于劣势。

1927年2月,纵队在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北部遇到人数众多的政府军,双方展开了激烈战斗,由于力量过于悬殊,起义军损失惨重,余部不得不撤退至玻利维亚境内,“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到此宣告失败。在这场艰苦卓绝的长征中,普列斯特斯纵队同数倍于己的政府军进行了53次大战斗和上千次小战斗,两次穿越巴西全境,转战巴西14个州,行程2.5万多公里,成为拉丁美洲现代史上的一大革命壮举。虽然长征以失败告终,但却唤醒了巴西人民的斗志,沉重打击了贝尔纳德斯政府的反动独裁统治,也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的革命斗争。

“普列斯特斯纵队”长征丰富了巴西人民的革命经验,也使革命的领导人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他们第一次真正地深入接触了劳苦大众的生活,了解了民众的苦难和迫切需求。但是由于起义领导人没有提出一个明确的革命纲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土地问题,所以没能更广泛地动员人民群众。而且,起义队伍一直采取游击战术,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根据地,也没有与一些城市和农村的其他革命力量长期配合,故而以失败告终。

但这场激励人心的伟大壮举,这次史无前例的伟大征途,已经为追求民主权利的革命斗争撒下了火种,它的意义尤为重要,必将载入史册。而那些无惧无畏的革命者们的英雄事迹,以及他们展现出的英勇顽强的精神,也将被巴西人民、世界人民永远铭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