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汪由敦书曹植七启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高宗乾隆帝亲笔题词:“笔妙移情”,可见对这部作品的高度欣赏。 ![]() ![]() 在清朝的雍乾盛世,有一位名叫汪由敦的书法家,他的笔墨犹如江河之水,滔滔不绝,又似山间清泉,澄澈透明。汪由敦,这位钱塘(今杭州)的才子,以其深厚的书法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日,汪由敦在书房中翻阅古籍,偶然间读到了曹植的《七启》。曹植,这位才华横溢的魏晋才子,以其瑰丽的辞藻和博大的胸襟,创作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辞赋。曹植在《七启》中假托一个“镜机子”对另一个“玄微子”论述饮食、容饰、羽猎、宫馆、声色、友朋、王道等七个方面的妙处,以招隐求贤、辅君济世为主旨,展现了他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汪由敦被曹植的才华深深吸引,他仿佛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辉煌与繁荣,也感受到了曹植内心的激情与渴望。他决定,要用自己的笔墨,将这篇辞赋的精髓传承下去。 ![]() ![]() ![]() ![]() ![]() 于是,汪由敦开始了恭谨的创作过程。他选用泥金作为书写材料,这种材料不仅色泽鲜艳,而且富有质感,能够充分展现书法的魅力。他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力求将每一个字都写得尽善尽美。 在创作的过程中,汪由敦仿佛与曹植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他感受到了曹植的喜怒哀乐,也体会到了他内心的挣扎与追求。他将自己的情感融入笔端,将曹植的辞赋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经过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汪由敦终于完成了泥金楷书《曹植七启》。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汪由敦高超的书法技艺,更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曹植七启》在问世后,立即引起了轰动。人们纷纷前来观赏,赞叹不已。这部作品不仅成为了汪由敦的代表作之一,更成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 ![]() ![]() ![]() ![]() ![]() 这部楷书作品几经辗转,随其他文物一起流转到台北故宫博物馆。根据亲历者那志良先生所写的《典守故宫国宝七十年》,对故宫文物去台的惊险历程有详细记载。为免于沦陷日本侵略者之手,被迫“流亡”南迁的国宝远不止于故宫。 台北的历史博物馆和郑州的河南博物院都记载着这样一段历史: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长驱直入,为避免苦心收藏的文物受损,河南博物院精心挑选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张,图书1472套(册),分装68箱运往汉口,1938年又运至重庆。1948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在即,国民政府令故宫博物院挑选贵重文物以军舰转运台湾。原故宫博物院文物分3批运走2972箱。一起运台的还有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文物852箱及其他单位文物。1949年,国民党政府从河南博物院存放在重庆的68箱文物中精选38箱运往台湾,文物以陶器、铜器为主,包括1923年出土的河南郑公大墓中的珍贵器物。1950年4月,台中郊外雾峰乡吉峰村仓库落成,运台文物随即迁入新库存贮。 ![]() ![]() ![]() ![]() ![]() 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这部泥金楷书《曹植七启》静静地躺在展柜中,等待着有缘人的欣赏。它的每一个字都仿佛有生命一般,散发着迷人的光芒。当我们站在它面前时,仿佛能够感受到汪由敦的呼吸和心跳,也能够感受到曹植的才华和魅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