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32岁,农民,6月12日初诊。主诉:病起一周,畏寒,低热,胸闷,右胁下胀满疼痛,性情急躁。右脘痞硬刺痛拒按,时作时止,伴头晕恶心,食欲减退,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肤目微黄,舌苔白微黄,脉弦。肝肋下1厘米,莫菲氏征(+)。白细胞总数13,000/立方毫米,中性88%。B型超声波提示:胆囊炎、胆石症。 诊为胁痛(胆结石)。 中医辨症属气滞夹湿,肝胆失疏。 治宜疏肝理气利胆,佐以解毒消滞。 处方:木香、青皮、枳壳、大黄、柴胡各10克,郁金12克,金钱草、蒲公英各30克,川棟子、益母草各15克,日一剂,水煎二次分上、下午服。 六天后复诊,胁腹胀痛大减,黄染减轻,掏洗粪便约得泥砂样结石0.5克,但仍有口苦微畏寒,照原方加苡仁15克,太子参20克。此后在原杨经远方基础上加减运用,经治疗25天,共排泥砂样结石约3.5克,最大的为0.2×0.3×0.4厘米。诸证若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杏林迷悟】体会:胆石症包括胆囊结石,肝胆管结石,胆囊切除后综合症,属祖国医学“胁痛”、“胆胀”、“黄疸”等范畴。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能较好地提高治疗效果,本病辩证一般多为肝郁气滞、肝胆湿热。胆石症多由于肝胆湿热蕴结或肝气不疏,胆气不降,胆汁疏泄失常,致使胆气郁结久熬成石。结石系属肝胆内异物,清利肝胆,理气通降为其常法,以祛除肝胆蕴结之留邪。急性发作时,配合西药抗感染、解痉等治疗,中药则选择一组对肝胆系统具特异作用的药物,如柴胡、木香、郁金、川厚朴、延胡、大黄等具有增加胆汁的流量,并具有一定化石之功,据余经验所得,只需正确掌握和运用中医饼证,患者能遵医嘱,胆石症、胆囊炎完全有根治的可能。 |
|
来自: 杏林独孤 > 《胁痛(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