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一般是指穴位,穴位是人体经络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经络的主要组成部分。 十二经络又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 而奇经八脉包括上焦经络、中焦经络、下焦经络、肝胆经络,共八个经络。在中医理论中,经络能够沟通人体内外表里,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辅助人体的正气和邪气的沟通,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人体有三百多个穴位,穴位有时相当于药品,刺激穴位有时比吃药还管用。以下是针对全身症状的特效穴,只要刺激到位,大多可以手到病。
内科疾病 1. 中暑——点刺拔罐大椎穴 2. 感冒——就找合谷穴 3. 支气管哮喘——就找天突穴 4. 心绞痛——就找内关穴 5. 早搏——就找灵道穴 6. 心动过速——就找少海穴 7. 心动过缓——就找通里穴 8. 高血压——就找太冲穴 9. 低血压——就找素髎穴 10. 失眠——就找神门穴 11. 胃下垂——就找双针针刺建里穴 12. 胆囊炎、胆石症特效穴——就找胆囊穴 13. 急性心肌梗死——就找艾灸至阳穴 14. 慢性胃炎——就找中脘穴 15. 慢性结肠炎——就找隔姜灸神阙穴 16. 肾绞痛——就找肾俞穴 17. 面神经瘫痪——就找地仓透颊车穴 18. 糖尿病——就找降糖穴 19. 高脂血症——就找丰隆穴 20.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就找温针灸八髎穴 21. 痛风——就找刺血拔罐阿是穴 22. 失语——就找廉泉穴 23. 白细胞减少症——就找温针灸悬钟穴 24. 椎-基底动脉性脑缺血——就找后顶穴 25. 哮喘——就找定喘穴 26.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就找中脘穴 27. 肋间神经痛——就找阳陵泉穴 28. 贫血特——就找脾俞穴 29. 梅核气——就找四关穴 泌尿、生殖、肛肠疾病 1. 尿路结石——就找中封穴 2. 尿失禁——就找温针灸气海穴 3. 尿潴留——就找温针灸利尿穴 4. 脱肛特——就艾灸竹杖穴 5. 痔疮——就火针点刺龈交穴 6. 前列腺增生——就点刺放血至阴穴 8. 缩阳症、缩阴症——隔姜灸中极穴 9. 增强男女性能力——隔姜灸关元穴 妇科疾病 1. 痛经——就找三阴交穴 2. 闭经——就找长强穴 3. 月经过少——就找灸八髎穴 4. 月经过多——就雀啄灸隐白穴 5. 经行水肿——就找复溜穴 6. 白带过多——就灸带脉穴 7. 急性乳腺炎——点刺放血少泽穴 8. 乳腺小叶增生——围刺乳房肿块 9. 妊娠呕吐——就拔罐中脘穴 10. 胎位不正——就艾灸至阴穴 11. 产后缺乳——就按膻中穴 12. 不孕症——敷灸神阙穴 13. 习惯性流产——敷灸关元穴 14. 阴道痉挛——点刺出血次髎穴 15. 阴道瘙痒——就找蠡沟穴 小儿疾病 1. 小儿厌食——就找承浆穴 2. 小儿疳积——针挑四缝穴 3. 小儿夜啼——点刺放血中冲穴 4. 婴幼儿腹泻——温和灸水分穴 5. 小儿脱肛——指灸百会穴 6. 小儿疝气——就找大敦穴 7. 小儿流涎——敷贴涌泉穴 骨伤科疾病 1. 颈椎病——刺血拔罐大杼穴 2. 落枕——就找落枕穴 3. 肩周炎——就找条口穴 4. 网球肘——药注网球肘穴 5. 手指痉挛——就找大陵穴 6. 肾虚腰痛——就找复溜穴 7. 急性腰扭伤——就找后溪穴 8. 慢性腰肌劳损——盒灸腰部华佗夹脊穴 9. 坐骨神经痛——就找环跳穴 10. 尾骶疼痛——就找后顶穴 11. 踝关节扭伤——就找养老穴 12. 足跟痛——下病上取足跟穴 13. 肌注硬结——围刺艾灸阿是穴 14. 针刺后遗痛——就找对侧相应点 皮肤科疾病 1. 痤疮——刺血拔罐大椎穴 2. 荨麻疹——连续拔罐神阙穴 3. 老年性皮肤瘙痒症——艾灸血海穴 4. 雀斑——火针点刺斑点中心 5. 脂溢性皮炎——梅花针叩刺皮损区 五官科疾病 1. 牙痛——就找合谷穴 2. 急性结膜炎——点刺出血太阳穴 3. 麦粒肿——点刺放血耳尖穴 4. 眼睑下垂——悬灸三阴交穴 5. 眼轮匝肌痉挛——就找承泣穴 6. 迎风流泪——就找睛明穴 7. 耳鸣耳聋——就找听宫穴 8. 化脓性中耳炎——艾灸翳风穴 9. 鼻塞——就找迎香穴 10. 过敏性鼻炎——就找鼻炎穴 11. 咽喉肿痛——点刺出血少商穴 12. 声音嘶哑——就找照海穴 13. 梅核气——就找四关穴 14. 复发性口腔溃疡——就找劳宫穴 15.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就找下关穴 16. 流行性腮腺炎——火柴灸角孙穴 17. 磨牙症——就找内庭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