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尚法”精髓,与“楷圣”欧阳询相拼,揭示了朝中宫廷书法家的匠心独运。1900年,王圆篆道士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中“巨幅小楷”震撼重现。 1900年,敦煌藏经洞中出土了一件唐代小楷,敦煌遗书小楷《德言》,它一经公开,就引来很多人临摹学习。原作至今珍藏于巴黎国立图书馆。而留在国内的几页成了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德言》,又叫《刘子新论》,由南梁勰(xie)所作。全文共八卷,有四卷藏在国家图书馆,另四卷则在法国国家图书馆。这5米长卷,每字1.5厘米,点画绰约灵动,可与欧阳询掰手腕。气候干燥保留了字迹的生命力,清晰可辨,展现出唐代“写经体”妍丽流逸、绰约多姿的美感。此作笔画精秀,提按分明,入笔尖细,出笔从容,捺画、点画隶书笔意明显。结字端庄中有几分欹侧,左右开张,揖让俯仰得宜。字字姿态不一,大小错落,相同的字力求变化,如“之”“言”等字,绝不雷同。 有人这样评论:“《德言》的出现,让小楷名作《灵飞经》也黯淡无光,即使与欧阳询作品相比,也不落下风了。”此帖出自“抄经生”之手,根据书法的水平判断,这绝非出自寻常抄书匠之手,应该是一位专业书法家。这位“得道高人”笔法受王献之、褚遂良、欧阳询影响,又保留几分隶意。虽然每个字大小只有1.5厘米,但每一笔都交代清晰,无懈怠之处。东晋以来,王献之一路小楷以“妍美”著称,而“敦煌遗书小楷”就属于这一派。敦煌遗书又称敦煌文献,敦煌写本,敦煌文书,是对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中的一批古书籍的总称,其中大多为手抄本,写经楷书略有隶意,在书法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德言》具有体势开张、中宫内收的特点。后世张即之、赵子昂、文徵明诸人都认真学过“写经体”。《德言》全卷给人以端庄肃穆、自然平淡之美,笔法丰富、韵味高雅,看一眼都是享受,临摹起来对唐楷会有更深的感悟。












敦煌写经小楷书法中的北凉体是由隶书到楷书过渡时期的一种字体,气息高古又带有隶意,敦煌藏经洞里的小楷作品,放到现在也称得上一流水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