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4)——四川青城山古建筑群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4-08-09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54篇&川游杂记第1篇:四川青城山古建筑群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4年8月3日


去年8月9日,我写了上面这篇小文,此文后经冯克力老师的推荐,略作修改发表在了《老照片》第152辑上,成为让我很得意的一件事。
 
 
 
对于这张老照片来说,去年我虽已从蛛丝马迹考证出是摄于青城山,但仍有一些细节不明确,这次借着暑假偕闺女四川游的机会,安排了在都江堰的两日行程,顺便夹带了一点“私货”,实地考察并力争旧影重现,此行最终圆满收官。昨晚刚刚归来,旅途的疲惫尚未消退,我便迫不及待地写下这篇游记,作为前文的后续,发表在破解一周年之际,也算是个纪念吧。
 
 老山门的人从众

我最早知道青城山,大概还是因为看《笑傲江湖》,后来有了电视剧,青城掌门余沧海拉风出场以及花哨的功夫,更是让我印象深刻。青城山是我国极负盛名的道教名山,至晚在东汉时期已有道教活动,据传天师道祖师爷张陵(就是三国时期割据汉中的张鲁他爷爷)曾在此修行传道,其修行之所在后来被人称为天师洞(又名常道观),在道教十大洞天中位列第五。天师洞便是我此番旧影重现的目的地,其沿革前文我已言之颇详。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七批)

青城山古建筑群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川人耿直,只在老山门旁立国保碑一块,其余盖不赘述,这倒是与在别省所见此类建筑群事无巨细的立碑风格迥异,却也让我至今还搞不明白其项下具体包括哪些。青城前山规模较大的道家宫观不下十处(详见下面的路线图),佛门几无立锥之地,国保建筑的范围当不外乎于此,青城后山我这次没去,是否还有其他则不得而知。
 
 青城前山全景图

青城山虽然道法昌盛,源流久远,名人辈出,但这些道家建筑在明代曾大规模损毁,如今所见多为清代及之后复建(国保认定的年代极为清),所以评上国保的时间颇晚,甚至还晚于世遗认证十几年。2008年汶川地震,青城山距震中映秀镇仅21公里,古建筑群再受重创,灾后幸得全国各地专业机构的多方支援,分片负责修缮,风貌尤胜往昔——这可是当年国家文物局的“1号工程”,来自澳门基金会的巨额捐助对此亦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闺女有些畏难,提出要坐缆车上山,于是我们从青城仙馆那走的东线。事后发现,这段缆车能节省的脚力实则颇为有限,还为此付出了排队半个多小时的代价,月城湖那段游船更是肉眼可见的坑爹(还好游船我们没坐)。至索道上站,继续攀登上山,经上清宫、老君阁登顶。道家貌似不忌荤腥,老君阁道家餐厅的菜单上,大鱼大肉任君品尝,好生快活。
 
 月城湖
(船刚出来,右边那儿就是终点了)

休整一番之后,我们便从西路下山,由于错走了一条无景点岔路,因而错过了朝阳洞和琅环仙观。下到天师洞已是下午两点,抬头甫见“古常道观”牌匾,立即在其左侧发现了一则抗战题刻——“河山信美,当以热血保卫之”,落款为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九期旅次行军纪念!其上还有本期班主任孙元良将军所题“山灵励我”四字,俱为1942年8月所刻(此时高教班9期刚开学两个月)。我很意外竟能在此见到黄埔遗迹,而且本期同学录原件还是我与好友所掌握的,然当时却还没想到更多!今天找出同学录翻阅,赫然见到“同款”木刻版画插页一张,两相印证,一时激动不已,热血冲头。
 
 
  青城山天师洞的黄埔遗迹

上台阶穿过“天下第一财神殿”(它的空间很有意思,修在了头顶上,当上完台阶转过身来,正好就能拜了),来到常道观正殿(三清大殿,重建于1923年)前院落,心中默祝一番,即开始探寻老照片的拍摄地。常道观中楹联众多,我请闺女帮我寻找其中一幅带有“天池人”仨字的。她问我会不会认错字?我言之凿凿表示否定,结果一分钟后就被打脸了...
 
 天下第一财神殿,灵灵灵

这时,我犀利的目光已经注意到三清殿最左边一间殿前的石阶拐角处,但那旁边坐满了人,遮住了视线。于是走近一看,闺女喊道这上面有“天地人”仨字,我面色一囧(解读老照片时还真是认错字了,原来是天地人,而不是天池人啊),但随即被激动的情绪所掩盖,因为那张老照片拍摄的位置,已经确凿无疑被我找到了!
 
 
 常道观前院

去年留下的另一个疑问,即这幅楹联的全文,当然也就破解了,原来是“神仙都会周秦汉,道德根源天地人”,为民国时期当地名士罗骏声所撰。搞明白这事之后,我随即下台阶,开始旧影重现,抢拍了数张照片现场微修,其中一张还比较满意,但在当时游人穿梭如织的情况下,终是未能尽善尽美,回来仔细比对,发现所站位置和拍摄角度,还是存在几度偏差的。
 
 
看着这新老两张照片,颇生物是人非之感慨。景物基本没变,只是植被更为茂盛,几乎完全遮蔽了后面的建筑与楹联。另外就是人物所立之处,多了近代石碑一通,为韩致中所书“常道通幽”。我自然也在同样的位置摆拍了一张,同样的笑摸佛头。
 
  
 
老照片中出现的几幅楹联,如今也均还存世。右侧天地人那个上段已述,②牛树梅联仍在原位,左侧这间偏殿,大概就是文献中所说的“西客堂”,民国时辟为某招待室,现门窗紧闭不知何用,上悬“第五大洞宝仙九室之天”匾额。③则移位于正殿南侧回廊,本文中所提到几处的位置关系见下图:
 
 
所有问题,至此得解。我在天师洞觅座小憩,在张天师眼皮底下发了一条“胖友圈”,以纪念这次颇为成功的旧影重现,这无疑也对我搜集古建旧影这个癖好,带来了更多激励,甚至让我有些迫不及待地筹划下一场了。

说起天师洞,回来后查找史料,又发现了常公的轶事一则。1940年4月25日,常公自成都来青城山游玩,他在当日日记中写道:“本日八时由成都出发,经灌县伏龙观渡外江,十二时到青城山麓,即登山,在太师洞(按:应为天师洞之笔误)午膳,其地清雅,不比其他道士观之俗也。其住持椿仙颇识时务,有能力,余写太极二字留作纪念。其观侧之银杏树围抱大过三丈,实珍贵也,而且茂盛如壮年之树,更为可爱。下午经朝阳洞至上清宫,留字登第一峰,即日回成都。”如今山上“上清宫”那仨字,正是常公那次所题。
 
 常凯申题上清宫

另据成都文史《蒋介石的青城别墅》一文所述,常公当日在天师洞嗨吃了两顿,还在西客房(应该就是老照片中的那个西客堂)住了一宿,第二天才下山,各种细节说得有鼻子有眼,但却与日记中前后两日的记载对不上。此文中还提到了常公等人是坐滑竿上山的,就像老照片中人那般。我原以为已经见不到了的滑竿,如今在青城山,竟仍然在夹缝中顽强存续着(北方根本见不到这玩意),只是似乎成为了一种“奢侈品”与猎奇体验,单以费用论非常高昂,体验者目测寥寥无几,等着拉活的轿夫们的身影,颇显落寞。
 
 滑竿依旧在

下山一路不表。此次四川之行的小幸运贯穿了整个十日,就在登上了摆渡车的当口,暴雨骤至。其雨势惊人,地面瞬间积水盈尺,我们在有伞有雨衣的情况下,仅从景区门口走到有轨电车站百余米,便已全身湿透。倘若尚滞留山中,无处躲避,殊为可虑。所幸上车后即再无险阻,安然回到酒店更换了备用衣物。晚膳后,闺女不胜脚力,我即自行散步,寻访奎光塔去也。



                                   静思斋  于岳
                                   2024年8月9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