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罗隐《自遣》:一杯酒,一场梦,一世洒脱

 飞花诗话 2024-08-09 发布于陕西
《自遣》是唐代诗人罗隐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豁达之姿,道出了人生得失无常、应及时行乐的哲理,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

得即高歌失即休,
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
明日愁来明日愁。

《自遣》罗隐〔唐代〕


要深入理解这首诗,我们需先了解其创作背景,再逐步赏读其内涵与艺术魅力。



罗隐,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新登镇)人,唐代晚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生于唐末乱世,一生仕途坎坷,十次参加进士考试均未能及第,史称“十上不第”。这样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洞察与独特的体悟。《自遣》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反映了诗人面对人生挫折与困境时的一种自我慰藉与超脱心态。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首句以“得即高歌”与“失即休”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得失的淡然态度。得到时便放声高歌,享受当下的喜悦;失去时则立即停止,不再沉溺于失落之中。这种态度,既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接受,也是对自我情绪的一种积极调控。

紧接着,“多愁多恨亦悠悠”,诗人进一步阐述,无论是忧愁还是怨恨,都如同流水一般悠悠逝去,不应让它们长久占据心头。这里,“悠悠”二字,既形容了时间的漫长,也暗示了情绪的消散,展现了诗人超脱物外、不为情绪所困的豁达心境。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后两句,诗人将这份豁达具体化到日常生活中,提出了“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哲学。这不仅仅是对酒文化的简单描绘,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珍惜眼前,享受当下,不为未发生之事过分忧虑。明天若有忧愁,待到明天再去面对,今日只需尽情享受生活的美好。

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虽然带有一定的消极避世色彩,但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无疑也是诗人对自我精神的一种保护与释放。

罗隐的《自遣》,是对传统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的一种反拨,更多地体现了道家“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智慧。在诗人看来,人生充满了不确定,与其苦苦追求、患得患失,不如学会放下,随遇而安,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平实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诗人通过对“得与失”、“愁与乐”的对比,展现了内心的矛盾与和解,使读者在共鸣中感受到一种超脱与释然。

罗隐所处的晚唐,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期,文人士大夫普遍面临着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冲突。罗隐的“十上不第”,正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个人悲剧。因此,《自遣》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普遍心态的一种反映,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间接批判与无奈接受。

同时,《自遣》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的人生哲理,成为了唐代绝句中的佳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体现了罗隐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是唐代文学多样化风格的一个缩影,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复杂多变的精神世界。



罗隐的《自遣》,是一首充满人生智慧的短诗,它以豁达的态度,教会我们如何在得失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忧愁与快乐之间自在转换。

诗人用自己的生活哲学,告诉我们:生活虽有不易,但只要心态平和,学会放下,就能在每一个当下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与满足。

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不仅是对唐代晚期社会现实的回应,也是对后世读者心灵的一次温柔抚慰。《自遣》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心灵的修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