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歌曲很重要,但如果自己不会听,还不如不听

 杨戏水 2024-08-09 发布于重庆


当我们听歌的时候我们在听什么?

嗨,我是杨戏水,偶尔灌灌水。

在所有艺术种类中歌曲占比最大,因为歌星的粉丝基数是最大的,所以歌曲对人的影响其实超过其他的艺术种类,但大部分人对此好像并无察觉,曾经有个朋友精神出问题了来问我,我看他经常追音乐节,我说你就是被那些垃圾歌曲害的,为了帮他,我还认真地把一些垃圾很具体地例了出来,当然有些是他的偶像,于是没有意外,我就被他骂了。

我为此还专门写过文章叫《听歌到底在听什么?》,讲述选歌的两个原则:歌词不好(立意反动破坏消极的)不听,歌词好(诗歌哲理什么的)但难听(很牵强或猪叫)的也不听。

人是环境的产物,永远不要高估自己的意志力,要让音乐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自己被音乐用,听歌听的是正面的情感和心情的愉悦,而不是其他。要听对自己有益的歌曲,也要让自己受益,能不花钱就不花,除非不是为了听歌而是其他目的,不然不去现场就能听就无需去现场。

很多搞摇滚和民谣的人他们是以祸害别人为荣的,因为一个人只要冠以艺术家的称号,就可以正大光明地对别人不讲道德和责任,当然艺术家,偶像明星他们想唱什么宣扬什么都没任何问题,那是他们的自由和权利,但我想提醒的是,艺术家怎么玩最终受益的可都是他们自己,但买单的可都是粉丝(你)啊,你整天听二手玫瑰,精神不出问题才™奇怪了。

别说像歌曲感染力这么强的,诗歌那种小众的类别,也要爱憎分明,比如:海子和顾城。不管有多少人推崇,都只能呆在我的黑名单里,原因就是,他们一个自杀,一个更恶劣杀妻之后自杀,这种人写的东西,能看吗?我就这样判断的,超级简单。

所以,我最爱的东西,基本都是最大众,最普世,最基础,都是些普通不新奇也没什么耀眼特点的,但却穿越过时间的东西,我觉得前面已经有无数的前辈花费巨大的成本帮我选过了,那我直接用就好了。所以像“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如秋叶之静美”这种烂地球的泰戈尔我就很喜欢,像《明天会更好》这种烂大街的儿歌就是我的最爱。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