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国家,当尽国民之责任,凡分所应尽者,务必有以报国家。 ——陈嘉庚 华侨史上有一个光辉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千万华侨心中,受到祖国人民的尊敬和怀念。这个人,便是被毛主席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
爱国华侨领袖、杰出企业家、教育事业家、伟大慈善家、社会活动家,虽久客南洋,但心怀国家,陈嘉庚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祖国。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嘉庚先生的生平。 1 1874年10月,陈嘉庚在厦门市同安县集美社(今属厦门市集美区)出生。那时厦门作为“五口通商”的一个口岸,殖民者横行霸道,恶行数不胜数。陈嘉庚“深感弱国之痛苦”,渴望自己能够为“救亡图存、强国兴邦,尽匹夫之责”。
1890年,16岁的陈嘉庚远赴新加坡投奔自己父亲,经历了父亲实业由鼎盛到衰败的历程后,30岁的陈嘉庚开始独立创业,在新加坡郊外用茅草木料盖起厂房,购置旧机器,生产菠萝罐头。
当时的菠萝罐头生产行业一般是进一大批菠萝,慢慢加工,陈嘉庚发现菠萝放不住,经常有腐败变质的情况,于是他改变策略,每日的生产和每日的原材料采购是等比的,做多少进多少,严格把控浪费,这样一来,罐头厂的利润大大增加,很快积累了一笔可观的财富。
陈嘉庚赚到钱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把父亲的欠债还了,按照新加坡当时的法律,他并无偿还责任,这一义举迅速传遍东南亚,让陈嘉庚在商圈的口碑扶摇直上。 陈嘉庚善于学习、善于经营、更善于捕捉发现机遇,他看到了庞大的橡胶业前景,决定将业务拓展到橡胶业上。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奇迹般地成为东南亚工商业巨子,鼎盛时期雇佣职工多达3万人,被誉为“橡胶大王”。
生逢国难深重的年代,陈嘉庚兴办实业赚钱后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极尽节约,时刻想着报效桑梓、富强祖国。他以铜钟做商标,希望所有看到“钟”标的海内外华人,不要忘记祖国和民族的苦难,警钟长鸣。
“战士以干戈卫国,商人以国货救国。为本公司谋一分利益,即为国家多培养一个人才。”这是陈嘉庚写在《陈嘉庚公司分行章程》眉头警语中的一句话,他在序言中解释道,“本公司及制造厂,虽名为陈嘉庚公司,而占股最多则为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两校,约其数量有十分之八”,号召职工“奋勉所事,精勤厥职,直接兴教育实业,间接福吾群吾国”。 2 陈嘉庚认为“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陈嘉庚觉得,振兴工商业的目的是报国,而报国的关键就是兴办 教育。
其实,早在1893年,20岁的陈嘉庚就在自己的家乡集美创办了“惕齐学塾”。1913年又建立了“集美小学”,之后逐渐又建立了中学、幼儿园、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国学学校。当时,这样系统的学村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
20世纪30年代的集美学校,被誉为“闽南教育之中心”“东南文化之中枢”。陈嘉庚在1921年创办的厦门大学,则是当时全国院系最齐全的五所大学之一,被誉为“南方之强”。
陈嘉庚捐资助学并非简单做慈善,而是把所有心思都扑在了教育上。为了招收更多学生,他规定:“中学生只交膳费,学宿费均免。”甚至师范生和水产航海的学生“学膳宿费用全免”。
长期独力承担沉重的校费,陈嘉庚经济压力一直很大。特别是在1929年,他的企业受到世界经济危机影响,收益持续下滑,累计负债达400万元。当时有人劝他停止校费,他回答:“余不忍放弃义务”。
1931年,“出卖大厦、维持厦大”,为了筹措校费,甚至卖掉了原本为孩子在新加坡购置的三栋别墅。
据不完全统计,陈嘉庚一生在国内外创办和资助的学校多达118所,办学时间之长、创办及资助学校之多、捐资之巨、成绩之著,影响极为深远。
在他爱国兴学精神的带动下,华人、华侨热心兴学、兴办公益蔚然成风,现在各地由华人华侨出资兴办的学校比比皆是。 3 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陈嘉庚领导华侨社会为山东灾民募集赈济款117.4万元,并带领广大侨胞抵制日货,实行经济绝交。这是南洋侨胞第一次团结起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也是陈嘉庚作为“华侨旗帜”的最早表现之一。 1938年10月10日,代表当时南洋800万侨胞的“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举为南侨总会主席。南侨总会名义上是“筹赈祖国难民”,实则以财力、物力、人力支援祖国抗战。
在陈嘉庚精心筹划组织下,南侨总会在3年多时间里便为祖国筹得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为前线供应药品。
仅仅1939年这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 陈先生不仅热心捐赈,政治立场上也是非常爱憎分明,本来他和汪精卫是至交好友,汪精卫投敌后,他大骂汪精卫,提出“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还自己掏腰包出巨额资金作为赏金,悬赏缉拿汪精卫。
由于陈先生的种种做法,新加坡沦陷之后,日本宪兵队成天到晚搜捕他,抗战期间陈先生四处躲避,改名换姓,身上放着一瓶氰化钾,随时做好牺牲的准备,这种生活足足持续了3年半的时间。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陈嘉庚仍持续关注、支持国家。他还亲自到延安拜访了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等中共领导人,和他们进行了深入交谈。延安之行让陈嘉庚“喜慰莫可言喻,如拨云雾见青天”,并深知“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此行又将华侨的爱国运动推进了一大步。
抗日战争胜利后,从1946年至1949年,陈嘉庚还在他所创办的《南侨日报》连续发表文章,揭露蒋介石独裁专政的罪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1949年,陈嘉庚应毛泽东主席的邀约到北京参加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第二年就回到祖国定居。
陈嘉庚爱国、创业、兴学,他波澜壮阔、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集中体现了以“忠公、诚毅、勤俭、创新”为核心的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被称为“嘉庚精神”。这种精神超越时空,代代相传。 先生大德 民族之魂 万世商师 当得起“一代完人” “嘉庚精神”,将时刻影响着我们后代人, 老实做人,诚恳做事,光明磊落, 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毕生之力。 END ![]() 来源:明德企业文化研究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