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出身、早期行迹及早期杜诗

 小河西 2024-08-12 发布于广东

杜甫出身、早期行迹及早期杜诗

(小河西)

杜甫出身及儿童时代

1、祖先。杜甫在《祭远祖当阳君文》中,称自己为晋杜预的“十三叶孙”。苏颋在《杜并墓志》中称杜甫叔父杜并为“晋当阳侯预之后”。不过,杜甫距杜预近五百年,杜甫对杜预的了解也是来自《晋书-杜预传》。杜预至杜甫之间的世系传承也不是完全确定。

杜甫高祖名杜鱼石曾任隋河内郡司功,获嘉县令”;曾祖名杜依艺,曾任“唐雍州司法,洛州巩县令”。(均见杜甫《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志》。)

杜甫祖父杜审言,高宗咸亨元年(670)进士。次年释褐汾州隰城县尉。长寿二年(693)出为常州江阴县丞。通天元年(696)转洛阳县丞。时洛阳为京城,洛阳丞是个不错的位子。圣历元年(698),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次年发生了影响很大的杜并案。杜并是杜审言次子,时随父居吉州。当杜并得知有人要害死父亲时,舍身尽孝,杀死仇家。著名的大手笔苏颋为杜并写墓志铭。此事后,杜审言免官回洛阳。后因武则天欣赏其诗文,授著作佐郎。后官至膳部员外郎。神龙元年(705),因勾结张易之兄弟,流放峰州。不久,朝廷又将其召回长安,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据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杜审言卒于景龙二年(708)。杜审言是高宗及武周时重要诗人。少时与李峤、崔融、苏味道齐名,称“文章四友”;晚年与沈佺期、宋之问唱和,对近体诗形成颇有贡献。杜审言今存诗43首,仅两首古体。其五律、五排、七律、七绝均有佳作。

2、父母。杜甫父亲名杜闲,为杜审言长子。据《杜并墓志》,杜审言次子杜并圣历二年(699)为十六岁,其生年当为文明元年(684)。由此推测,杜闲生年当在永淳二年(682)前。景龙二年(708)杜审言病逝时,杜闲不小于二十七岁。不清楚杜闲在父亲病逝时的婚姻及工作状况。杜闲在开元初曾为郾城尉,之后还曾为武功尉、奉天令。【《元和姓纂》卷6杜姓条:“鱼石生依艺,巩县令。依艺生审言,膳部员外。审言生闲,武功尉、奉天令。闲生甫。”《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唐-元稹):“闲生甫。闲为奉天令。】杜闲终职为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闲约开元二十八年(740)去逝。【《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杜甫):“薛氏所生子,适曰某(杜闲),故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杜甫作《祭远祖当阳君文》时间为开元二十九年。】杜闲卒时杜甫近30岁。按唐制,杜闲为官的职位当不止以上几个。只是,对杜闲的生平目前仅知道这些。

杜甫外婆为李世民曾孙女,纪王李慎孙女,义阳王李琮的女儿。也就是说,杜甫是李世民五代外孙。杜甫生母在杜甫幼小时去世。杜甫诗从没有提及生母,但却多次提及舅氏。杜甫还有继母卢氏。杜诗中曾提到过这位继母,称之为“太夫人”。对杜甫幼年影响较大的,除父亲外,一个是家在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的二姑妈,另一个是继祖母卢氏。杜甫为二姑妈和继祖母写过墓志铭。

3、生卒年。唐元和八年(813),在杜甫卒四十余年后,杜甫孙杜嗣业请求在江陵任士曹参军的元稹,为其祖父作“墓系铭”(全称《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该墓系铭未记杜甫生卒年,只言“旅殡岳阳,享年五十九”。其原因,很可能是杜嗣业对祖父的生卒年也不确知。

然而,杜甫诗文有足够线索。一是杜甫天宝九载冬末上《三大礼赋》,在《进三大礼赋表》中称自己“行四十载”。【《进三大礼赋表》(杜甫):“臣生长陛下淳朴之俗,行四十载矣。”】二是天宝十载除夕,杜甫在族弟杜位家守岁,称明天早上自己“四十过”。【《杜位宅守岁》(杜甫):“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此诗系年为天宝十载。因为天宝十一载十一月李林甫死,杨国忠开始整李林甫,作为李林甫女婿的杜位,除夕已不会“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十二载杜位流放岭南新州。】也就是说,天宝九载杜甫近四十岁,天宝十一载正月初一杜甫已过四十岁。因此,天宝十载(751)杜甫四十岁。由此前推,杜甫生于公元712年。此年有四个年号,先是景云三年,正月十九日改为太极元年,五月十三日改为延和元年,八月七日又改为玄宗先天元年。因未知杜甫确切生月,只好姑且称杜甫生于先天元年(712)。又据墓系铭中“享年五十九”的记载,杜甫卒于大历五年(770)。

4、故乡及出生地。杜审言曾在长安、洛阳任职,杜闲曾在长安以西的武功县与奉天县任职,因此杜甫家很可能在京兆府和河南府均有住处和田产。杜诗中提到的“南陆浑庄”,或是杜家居处之一。天宝初杜甫曾在偃师首阳山下“筑室”,此处或有杜家田产或祖宅。杜甫天宝中的《曲江三章》中说他家在长安城南的杜曲有“桑麻田”。桑麻田是可以继承的永业田。这些田产可能是杜审言或杜闲留下来的。杜甫晚年言故乡,有时称长安,有时称洛阳。

杜审言是弱冠进士,杜甫是献赋得官。杜甫在献赋取得出身后,曾在《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一诗中说自己“儒术诚难起,家声庶已存。”杜甫说自己维护了“家声”,有理由相信杜闲亦通过科举等方式入仕维护了杜家的“家声”。杜闲入仕时间及结婚时间皆可能在父亲病卒之前,也可能在丁父忧之后。杜甫出生于河南府(陆浑庄、偃师或洛阳)的可能性较大。

5、儿童时代。杜甫生母在时,一定是随生母生活。生母去世后,杜甫或曾随姑母在洛阳生活过一段时间。但杜甫的儿童时代应是随父亲及继母生活。父亲任郾城尉时,杜甫只有几岁。杜甫晚年曾回忆过在郾城的生活。父亲任武功尉时,不排除杜甫曾到过武功县。父亲任奉天县令时,杜甫或已成年,应该去过奉天县。父亲后来在兖州任司马时,杜甫已二十多岁,也应在兖州一带生活过。杜闲履历已难确考,因而,杜甫早期履历也难确考。杜甫早期教育,我们一无所知。杜诗中多次提到“同学”。杜甫早期应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据杜诗记载,杜甫小时很聪明。【《壮游》(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杜甫):“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据考,“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发生在开元十四年前。“早充观国宾”应指开元十八年参加贡举考试。

杜甫早期行迹

6、吴越游和郇(xún)瑕游。在晚年回忆诗作《壮游》中,杜甫曾提及吴越游。【《壮游》(杜甫):“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王谢风流远,阖庐丘墓荒。剑池石壁仄,长洲荷芰香。嵯峨阊门北,清庙映回塘。每趋吴太伯,抚事泪浪浪。枕戈忆句践,渡浙想秦皇。蒸鱼闻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杜甫在吴越一带有亲戚,或是吴越游原因之一。杜甫在《唐故范阳太君卢氏墓志》里提到的叔父杜登,曾经任过“武康尉”,武康今属浙江德清县。而杜甫的姑丈贺撝“卒常熟主簿”。杜甫吴越游,到过南京、苏州,还到过浙江天台山。一般认为,吴越游期间的杜诗已全部遗失。但《巳上人茅斋》中的“江莲”二字提示我们,这首诗很可能作于吴越游期间。

杜甫乾元元年(758)有一首《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开头两句为:“不见旻公三十年,对书寄与泪潺湲。”旻上人是杜甫吴越游时认识的朋友。由此推算,杜甫吴越游发生在开元十六年(728)前后。

开元十八年(730),杜甫十九岁时,有一次郇瑕(今山西临猗)游。证据有两个。一、大历五年(770)潭州诗:《奉酬寇十侍御锡见寄四韵复寄寇》(杜甫):“往别郇瑕地,于今四十年。”二、大历四年潭州诗:《哭韦大夫之晋》(杜甫):“悽怆郇瑕邑,差池弱冠年。”弱冠指二十岁左右。“差池”应解为“差错”或“不称意”,于“凄怆”对。郇瑕游是“凄怆”的,弱冠年是“差池”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郇瑕游之前,杜甫刚经历了科举考试的失败。

7、贡举。杜甫在《壮游》中提到了贡举。吴越游至天姥山时“归帆”,于“中岁”回到故乡。【《壮游》(杜甫):“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中岁”一般指中年。【《赋贫民田》(齐-谢朓):“中岁历三台,旬月典邦政。”《终南别业》(唐-王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但吴越游时杜甫距中年尚远。中岁有可能指“岁中”,也即指六、七月间。“旧乡”,对杜甫而言,或指洛阳,或指长安。杜甫这次乡贡的“旧乡”是洛阳还是长安,其实也难有确据。

比较合理的推断是:杜甫开元十七年(730)夏天结束吴越游,秋天回到故乡参加乡贡,时杜甫十八岁。通过县及州府的乡贡考试后,杜甫于开元十八年(730)春在长安参加吏部考功司主持的科举考试,时杜甫十九岁。杜甫这次考试前狂妄自大。不仅“气劘屈贾”、而且“目短曹刘”。然而,考试却是失败的。他在晚年回忆时说“忤下考功第”。“忤”即触忤,有冒犯、不顺从之意。“忤下考功第”可理解为因触忤考功司长官而下第。我们不知道他是咋触“忤”考功司长官的,以至于他离开长安时,只向京兆尹辞别(“独辞京尹堂”)。据查,开元十八年的考功员外郎为刘日政,京兆尹为裴迪先。较为合理的一个解释是:杜甫参加并顺利通过了京兆府的乡贡考试,但在吏部考试中落第。

杜甫在长安参加科考前,或曾到过长安西北一百多里地的奉天县,时其父杜闲任奉天县令。去奉天途中,曾专门拐弯到昭陵附近住了一晚,作诗《行次昭陵》。回长安途中路经昭陵时,又作诗《再经昭陵》。杜甫回长安时间当为年末。除夕之夜路经咸阳客舍,为不辜负“更长烛明”,与客友们樗蒲,留下一首有趣的《今夕行》。【《元和郡县图志》卷1京兆府:“奉天县,次赤。东南至府一百六十里。”】

8、齐赵游。杜甫辞别长安后,按《壮游》叙述次序,便开始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快意生活。如前所述,此处漏掉了郇瑕游。与杜甫一同郇瑕游的还有韦之晋和寇锡。郇瑕游其始时间为开元十八年(730)春。或因郇瑕游时间不太长,《壮游》中没有提及。

约从开元十九年(731)起,杜甫便开始“放荡齐赵间”。【《壮游》:(杜甫):“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皂栎林,逐兽云雪冈。射飞曾纵鞚,引臂落鹙鸧。苏侯据鞍喜,忽如携葛强。”】这期间杜甫往北曾到过邯郸,往东曾到过青州。春天他在邯郸的丛台上唱歌,冬天在青州以西的青丘游猎。和他一起游猎的有武功苏预(后来改名苏源明)。在开元后期,杜甫在汶上结识了高适。【《奉寄高常侍》(杜甫):“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在这期间,杜甫创作并保存下若干首诗。

杜甫能较长时间在齐赵一带漫游的原因,或是其父杜闲在齐赵一带任职。我们知道杜闲终职是朝议大夫、兖州司马。朝议大夫正五品下。兖州为中都督府,司马是正五品下。总之,杜闲进入了五品以上贵阶。这是杜甫“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的原因。也是杜甫继祖母卢氏受赠太君封号的原因。唐朝官员任期一般不会太长。杜闲在任奉天令和兖州司马之间,一定还任过其它职务。

杜甫齐赵游时间,按《壮游》中的说法是“快意八九年”。如从开元十九年算起,也即差不多在开元二十七年,快意的齐赵游结束了,结束的原因应是父亲去世。

9、为父丁忧和为姑母、祖母守丧。杜闲去世时间约在开元二十七、二十八年间。杜闲墓在洛阳和偃师中间偏北的首阳山下尸乡亭附近。这也是杜甫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的坟墓所在。在为父丁忧期间或稍后,杜甫写了一篇《祭远祖当阳君文》,祭奠远祖杜预。在文中,杜甫提到“筑室首阳山下。”此室即他后来曾怀念的尸乡土室和土娄庄。也许在此地本来就有祖上留下的房产和土地。

之后,天宝元年(742)夏,住在洛阳仁风里的姑母病逝,杜甫为其写墓志铭并为其服丧。【《唐故万年县君京兆杜氏墓碑》(杜甫):“有兄子曰甫,制服于斯,纪德于斯,刻石于斯。”】

天宝三载(744),杜甫非常尊敬的继祖母卢氏在陈留去世。他为继祖母卢氏写了墓志。按唐制,杜甫要为继祖母服丧。

从开元二十七年(739)一直到天宝三载(744),杜甫先后为父亲、姑母、继祖母守丧、服丧,辗转在偃师、洛阳、陈留之间。

这几年杜甫存诗不多。杜甫在这段时间或到过洛阳城北的玄元庙,作诗《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或还遇到过外婆的弟弟“李邓公”李行林,并应其要求作《骢马行》;或还曾路过宋之问旧庄,作《过宋员外之问旧庄》。在丁父忧结束后的一两年内,杜甫大弟杜颖可能在“南曹小司寇舅”的帮助下,以门荫得到齐州主薄职位。杜甫作诗《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对卢氏舅表示感谢,也对继母表示祝贺。(“太夫人”,是对为官者之母的尊称。)

10、与高适、李白的交游。据杜诗《奉寄高常侍》,杜甫与高适相识于汶上,时间应在开元后期。【《奉寄高常侍》(杜甫):“汶上相逢年颇多,飞腾无那故人何。”汶上,指汶水之北。】杜甫与李白相识时间为天宝三载春夏间,地点为洛阳或陈留。杜甫五古《赠李白》或为二人首次见面时作。【《赠李白》(杜甫):“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野人对膻腥,蔬食常不饱。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诗中“二年客东都”或指天宝元年至二年客居洛阳,其中有部分时间是为姑母守丧,也有部分时间在洛阳交游。】【《寄李十二白》(杜甫):“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未负幽栖志,兼全宠辱身。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此诗告诉我们李杜相遇在李白“乞归优诏许”那年。】杜甫与李白、高适曾有梁宋游。梁宋游时间应在天宝三载秋末冬初。【《昔游》(杜甫):“昔者与高李,晚登单父台。寒芜际碣石,万里风云来。桑柘叶如雨,飞藿去裴回。清霜大泽冻,禽兽有余哀。……隔河忆长眺,青岁已摧颓。不及少年日,无复故人杯。”注意诗中“青岁”、“少年”二词。《遣怀》(杜甫):“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天宝四载夏,杜甫曾赴齐州临邑看望弟弟杜颖。路经齐州时,正好遇到从汲郡太守转任北海太守的李邕,或还有特意赶来见李邕的高适,于是有了所谓的“齐州之会”。【杜甫有《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陪李北海宴历下亭》等诗。】天宝三载冬至四载秋,杜甫与李白在兖州一带亦有交游。【《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杜甫):“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之后二人分手。

11、西归长安。杜甫至迟在天宝五载夏入长安。杜甫在《唐故德仪赠淑妃皇甫氏神道碑》中引述临晋公主曰:“自我之西,岁阳载纪。”“自我之西”就是“自我从洛阳西归长安”。当然,临晋公主回长安时间,并未确切记载。据常理推测,临近公主应是随父亲玄宗回长安。而玄宗回长安为开元二十四(736)年十月。“岁阳载纪”应理解为十年。就是说,杜甫在长安为皇甫淑妃作神道碑,约为天宝五载(746)。这年夏天,杜甫在长安拜访了驸马郑潜曜,作诗《郑驸马宅宴洞中》。这年冬,应驸马郑潜曜邀请,为皇甫氏作《唐故德仪赠淑妃皇甫氏神道碑》。

天宝六载(747)有一次制举考试。时为考生的元结著文记载了这次考试。【《喻友》(唐-元结):“天宝丁亥(天宝六载)中,诏征天下士。人有一艺者,皆得诣京师就选。相国晋公林甫,以草野之士猥多,恐泄漏当时之机,议于朝廷曰:人多卑贱愚聩不识礼度,恐有俚言,污圣听。是奏待制者,悉令尚书长官考试,御史中丞监之,试如常吏,如吏部试诗赋论策。已而,布衣之士无有第者,遂表贺人主,以为野无遗贤。”】考试结果是“野无遗贤”。宋后杜诗研究者普遍认为杜甫参加了这次制举考试,但杜诗中并未提及。其实在天宝九载献赋前,不排除杜甫曾参加制举考试甚至常举考试的可能性。否则,还没得到当官出身的杜甫在长安干啥呢?对于失败的考试,日后不予提及也合常情。

天宝五载入长安后至九载末献赋前,杜甫奔走于两京之间。

12、干谒。常举、制举考试都是为得到出身,从而走入仕途。但走入仕途还有别的门道。但其它门道更需要有人引荐。于是杜甫开始干谒,希望取得达官贵人的支持。在天宝九载献赋之前,杜甫进行了一些干谒活动。杜甫描写在长安的这段生活时曾写道:“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杜甫《奉赠韦左丞》)。杜甫干谒对象很多。其中有汝阳王李琎(有诗《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有朝中显贵张垍(有诗《赠翰林张四学士垍》、有尚书左丞韦济(有诗《赠韦左丞丈济》)等。杜甫写过一首《高都护骢马行》,高都护当指高仙芝,天宝八载前后为安西节度使。杜甫或有过入幕边塞的想法。

13、献《三大礼赋》及中书试。天宝九载(750)末,得知玄宗要在次年初进行太清宫祭祀、太庙祭祀,并在南郊祭天,杜甫献“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朝享太庙》、《有事于南郊》),得玄宗赏识。天宝十载,朝廷安排针对杜甫等人的“学官试文章”。考试地点是中书省的政事堂。(杜甫《莫相疑行》“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考试题目由宰相拟定。(杜甫《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天老书题目,春宫验讨论。”)考试结果是“名实相符,送隶有司,参列选序。”在唐朝,制举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成绩其次的,可得到出身,也即取得当官资格。【《通典-选举三》卷15:“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而献赋等同制举。杜甫通过献“三大礼赋”及“学官试文章”等程序,约于天宝十载秋冬得到出身。而要授官,还需等待机会。对这个结果,杜甫并不十分满意。因此说“青冥却垂翅”、“甚愧丈人厚”(《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但也不能说是失败的。毕竟既得到了出身,也维护了“家声”。(《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家声庶已存。”)

早期杜诗

早期杜诗,我用以指天宝十载以前的杜诗。

早期杜诗收于杜诗卷01中,共有63首。按诗体,分别有:七律2首,七古10首;七绝1首;五律25首,五排14首,五古11首。(注:《曲江三章章五句》计一首。)由于杜甫早年经历不详,本卷杜诗中有若干首写作时间不十分确定(如《饮中八仙歌》只能确定作于天宝五载冬或之后居长安时期),但我认为这些诗作于早期可能性较大。)

编号诗题类型写作时地
0101游龙门奉先寺五古开元年间,洛阳
0102李监宅五律开元年间,洛阳
0103巳上人茅斋五律开元十六年,吴越游间
0104行次昭陵五排开元十八年,科考前
0105重经昭陵五排开元十八年,科考前
0106今夕行七古开元十八年,科考前
0107夜宴左氏庄五律开元年间,吴越游后
0108登兖州城楼五律开元后期,齐赵游间
0109望岳五古开元后期,齐赵游间
0110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一七律开元后期,齐赵游间
0111题张氏隐居二首其二五律开元后期,齐赵游间
0112刘九法曹郑瑕丘石门宴集五律开元后期,齐赵游间
0113与任城许主簿游南池五律开元后期,齐赵游间
0114对雨书怀走邀许十一薄公五律开元后期,齐赵游间
0115房兵曹胡马五律开元后期,齐赵游间
0116画鹰五律开元后期,齐赵游间
0117龙门五律开元或天宝初,洛阳
0118过宋员外之问旧庄五律开元或天宝初,洛阳
0119骢马行七古开元或天宝初
0120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五排天宝二年前某春,洛阳
0121天宝初南曹小司寇舅……兴之所至而作是诗五律天宝二年,河南
0122赠李白五古天宝三载,河南
0123陪李北海宴历下亭五排天宝四载夏,齐州
0124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员外新亭五古天宝四载夏,齐州
0125暂如临邑至鹊山湖亭奉怀李员外率尔成兴五律天宝四载夏,齐州
0126临邑舍弟书至苦雨…因寄此诗用宽其意五排天宝四载秋,兖州
0127赠李白七绝天宝四载秋,兖州
0128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五排天宝四载秋,兖州
0129郑驸马宅宴洞中          七律天宝五载夏,长安
0130冬日有怀李白      五律或天宝五载冬,长安
0131饮中八仙歌      七古天宝五载冬后,长安
0132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五律或天宝六载春,长安
0133夜听许十诵诗爱而有作    五古开元或天宝间
0134重题郑氏东亭五律天宝中某秋,洛阳
0135赠比部萧郎中十兄五排天宝中、后期,长安
0136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       五排天宝七或八载,长安
0137遣兴五首(朔风飘胡雁)五古天宝八载秋,长安
0138魏将军歌七古天宝中后期,长安
0139玄都坛歌寄元逸人七古天宝中后期,长安
0140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五排天宝七或八载,洛阳
0141高都护骢马行七古天宝八载,长安
0142故武卫将军挽词三首五律天宝八载,长安
0143曲江三章章五句七古或天宝八载秋,长安
0144赠翰林张四学士垍         五排约天宝九载,长安
0145赠韦左丞丈济五排天宝九载,长安
0146乐游原歌七古天宝中后期某正月,长安
0147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五律或天宝九载夏,长安
0148送翰林张司马南海勒碑   五律天宝十载春,长安
0149醉歌行(陆机二十)七古天宝中后期某春,长安
0150敬赠郑谏议十韵五排天宝十载,长安
0151承沈八丈东美除膳部员外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五排约天宝十载,长安
0151贫交行七古不详
0152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五古天宝十载,长安
0153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五排天宝十载冬,长安
0154杜位宅守岁五律天宝十载除夕,长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