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丰运 2024-08-12 发布于辽宁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需要建立在一个什么样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上进行重新认识与整理的问题。是我们在完善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我们不能限定在易经封建文化的君臣佐使封建制度的结构形式框架中而来一成不变的认识中医,同样也不能在现代科学的绝对量值观念下把中医改良为质体科学的绝对量值化。也就是说,要从中西医壁垒的根基上解决问题。从根上来说,还是一个数学问题。数学的方向是属性,不是量值,量值也要走到属性的道路上来。同样,医学的方向是中医,不是西医,西医也要走到中医的道路上来。

这里的观点说到底还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就是用物质量值观来研究生命现象,还是用活体属性形貌观来研究生命现象的根本问题。

活体属性形貌观是与现代科学量值物质科学研究方法不相同的一种世界观与方法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产生的原因,还是一个界说的认识问题。

现代科学对属性与形貌的认识,是通过定义的方式来确定的。认为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性质。是物质必然的、基本的、不可分离的特性,又是事物某个方面质的表现。一定质的事物常表现出多种属性。有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的区别。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形貌则变成了一种性质的表现形式。所以许多分科科学中的理论则把形貌划到非本质属性的认识范畴。

现代哲学对本质与现象之间的界限划分是这样定义的: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内在的、相对稳定的方面,现象是事物外在的、活动易变的方面。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由事物的特殊矛盾构成。本质是现象的本质,隐藏在现象背后并表现在现象之中;现象是本质的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本质决定现象,现象依赖本质。本质和现象之间总是存在着差别和矛盾。本质要靠思维才能把握,现象用感官即能感知。

现代科学中对本质与现象的划分界线显而易见是非常分明的。人可以通过感官感知的,就是现象。而经过大科学家,大理论家的思维后,总结出来的规律,才是科学的本质。也就是说,本质的把握不是每个可以感悟到现象的人所能把握的。只有神权天授的天子才能准确的把握天地运行的本质。这样,本质就变成了人类感悟现象的一个衡量标准。符合本质的现象感知,则是正确的认识,而不符合本质的现象感知则是一个非本质的片面认识范畴。所以,不符合大科学家,大理论家,大人物的思维规律,往往被称为错觉。

但是,这种错觉仅仅是与本质规律定义而言是不相同的。我们在摸管子问题中,讲了形貌感知虽然与本质规律不一致,但是,它并不是错觉。只是感知到的东西与大科学家,大理论家,大思想家总结出来的本质规律有些不同罢了。

那么,摸管子的人就没有思维了吗?他所通过器官感知到的东西就没有通过思维吗?为什么摸管子的人感知后的思维与大科学家,大理论家的思维结论不一致呢?不同的界分认识,与不同的界分方法是产生这样错觉的根源。所以界分与界合的相对论学说,则上升到一个必需有所认识的层面上来了。

界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甚久,但是,商周文化断档后,界说在经过易经八百年神权天授的天子封建文化一言堂中,被失传了。但是,我们却仍然可以通过垒石结绳、河图洛书、天圆地方、周天历度、太极、阴阳、三焦、四象、五行、六气、七阶、八卦、九宫这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找到重新认识它的方法、重新探索产生它的途径。

界,有形貌界,属性界,数字界。界,有捭、有阖。捭有分、交两式;阖有关、闭两种。界,有相对、相反、相变、相通。界,有限、无限、有穷、无穷。界,有序、无序,有始有终、有始无终、无始有终、无始无终。界,有边有际、无边无际、有边无际,无边有际。……

显而易见,远古时代的界说科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世者,时间,界者,空间。世在界之中,界在世之中,界中有世,世中有界。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远古界说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相对认识论与相对认识方法所产生的一个知识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线、面、体、系的认识,都是以界为最基础的认识方法形成的。分别称为界线,界面,界体,界系。而对事物运动变化的描述,也都是通过界的运动与变化来作出系统与详尽表达的。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的远古钟鼎文化,也可以说是在界说科学理论体系上发展起来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基础内容,则起源于线的认识。在古代,线的概念没有形成之前,通常也称其为道。在很多文献上,道说,其实也是在讲界。故中国有一句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翻译为现代语言解释它,则应该是界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的道理则是一有一界,二有二界,三有三界,万物者皆在三界之中。故万物有万界之分,三界因此而得名三焦尔。

易经后三界论被绝对化为天地人的神、人、鬼三域。阴间,阳间被定式化:阳一阴二阳三阴四,界说的原始理论也因此被易经八百年的文化垄断而遗失了。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中医基础理论的基础框架:活体属性形貌观与方法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