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是七夕节,节日期间的电影或许都带着些类似的气息,但《逆行人生》的出现却并非如此。这部电影的预告片很简单,一群d戴着标志性黄色头盔的外卖员接受着微笑服务的训练,充满着温馨的感觉。但当你走进电影院并看完整场电影后才印证了那句话:喜剧的内核是悲剧。 电影的开头是普通的生活片段。妻子晨起后准备早餐,一家人忙忙碌碌地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男主角高志垒是一位奔五的程序员,每天的工作是带着手下的年轻程序员接项目并完成。上班的间隙他们会来到抽烟室放松放松。就在高志垒和同事们讨论着其他部门内卷的情况时,他被告知去往总理办公室,等待他的是即将被裁员的厄运。 公司的领导围坐在他的面前,告诉他年龄是程序员跨不过去的坎,当下的社会情况公司已经不能再留下他,并给予他最后的补偿。高志垒举起凳子将玻璃砸碎,上班的员工都惊呆地看着他,但坐在他面前的领导却纹丝不动,他们不怕劳动诉讼,又或许是因为这样的场面他们早已习以为常。 离职后的高志垒不敢轻易告诉家里这个坏消息,他只能一边瞒着家人,一边投递自己的简历在各大公司里寻求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找工作哪有他想的那么容易,更何况是早已步入中年危机的他。他投出无数份简历,但最终都石沉大海。他询问帮忙找公司的人却被骗取钱财,最后他终于再也瞒不住家里人,离职的消息也最终被知晓。 房贷在逼迫他,而父亲又因为一时情绪需要住院治疗,孩子考上国际学校但需要支付高昂的学费…所有的压力都需要他来承担,于是他只好放下自己的身段。在偶然间他得知跑外卖能够赚到一万多,他决定尝试。 但理想总是和现实天壤之别,他眼中简单的送外卖却让他感到心力憔悴,对接单流程的不熟悉,对送货路线的不熟悉,对顾客要求的不细致等等都让他对送外卖感到无比的厌烦,甚至因为超时和服务态度的问题让他收获差评和投诉。一个月的辛勤劳动换来的却只是基本的生活费,这让他感到疑惑。某一次的外送因为顾客的突然取消,让他终于把心中压抑的怒火释放,也因此获得“辣手摧花”的名号。 电影的前半段让人感觉到压抑,那种无法向命运反驳,但又不得不低头的压迫感让人恐惧。生活的压力总是会让人变形,但却又不得不放弃生活的希望。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便是没有什么工作是容易的,即便是看上去不需要技术的送外卖,也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也向我们展示出这些为我们服务的职业是有多么不容易。这是当前社会无法改变的现状,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是存在的。 可电影从后段开始却走远了,电影所想表达的意义也被扭曲。高志垒为了能够偿还房债,决定在送外卖上再努把力,他开始向身边的外卖员学习送外卖的技巧,每天都在不断地更进一步,最后他实现巨大的提升,并通过自己熟悉的编程技术,设计一款有利于送外卖的小程序,让他快人一步。慢慢地,对送外卖的苦痛的歌颂却变成靠努力就能够让生活变得更好。 电影的最后安排了一场追逐的戏份,谁能够做到最多外卖单谁就是当月的外送之王。比赛的时候其他的外送员因为各种原因暂时退出比赛,只剩下高志垒和当初带他进入外卖职业的人。高志垒的戏份被安排在纸醉金迷的迪厅,为了完成最后一单他跑遍整个舞池,终于在十二点钟声响起前将最后一单送到顾客的手中,而他在周围人的狂欢中享受着自己的狂欢。从观众的角度来看,这幕剧情或许是癫疯到极致。但对于电影中角色来说,却是莫大的恐惧。当你在为生计拼命的时候,有的人却早已坐享其成,并挥霍着大把的钱币,而你只能为他们服务。 对于徐峥导演来说,这个题材确实足够新颖,去关注到我们身边的特殊群体,从他们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社会,这样的想法初衷一定是吸引人眼球的。而电影的前半段确实如此,那种走投无路的绝望会让人身临其境感受到。但电影的后半段或许是陷入娱乐至死的地步,试图用喜剧的角度解读这一场闹剧,但或许有些重蹈覆辙。电影宣传海报上,所有的人都在笑,但唯独只有背后的外卖员依然在忙碌着。 新题材尝试是好的,但或许总归缺了点什么点睛之笔,才能让这样的故事讲述更深入人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