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伞的孩子, 更要努力奔跑。 01 只有穷人家的孩子 才会去练举重 8月8日, 巴黎奥运会举重 女子59公斤级比赛 正在进行中。 直播镜头突然给到休息室, 一张“举重睡美人”的照片 刷爆全网。 她就是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 00后姑娘罗诗芳。 和台下的憨态可掬不同, 台上的罗诗芳是这样的: 霸气侧漏。 力拔山兮。 激情四射。 当天,她在少举一把的情况下, 连破抓举、挺举、总成绩, 3项奥运纪录, 提前锁定冠军。 而那时, 她还处在生理期。 赛后采访, 当有记者让她发表夺冠感言时, 罗诗芳感慨道: “我觉得我能成功, 就是因为我觉得 我的前面就是希望。”
有些人可能觉得 这就是几句场面话, 能拿金牌的 谁还没有个坚韧不拔的品质? 但是只要你稍微了解一点 罗诗芳的故事, 你就明白她的希望, 她的坚持重若千钧。 “从我有记忆开始, 大概是幼儿园时期, 四五岁的样子, 我就发现自己懂的比别人多。 我也从很小的时候 就开始为家里分担。” 出生于湖南郴州农村的罗诗芳, 是在田间地头 摸爬滚打中长大的。 在罗父口中, 关于女儿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也是“从小力气很大, 干农活的时候 要和她大9岁的哥哥比谁干得好”。 小学五年级那年, “大力娃”罗诗芳 被体育老师发现, 推荐她练举重。 起初只是一场测试, 孩子们集训一个月后 可以自行决定去留。 罗诗芳的天赋不是最好的, 但是年少的她 记住了教练的一句话: “如果读书的话 你可能要等大学毕业 工作了才能赚到钱, 但是你练举重的话, 如果练得好,16岁之前 你就能有属于自己的工资。” 自此,罗诗芳再也没有 离开过举重队。 期间,父亲告诉罗诗芳 “吃不消就回家”, 而罗诗芳回答的是 “没有你种烟辛苦”。 潇湘晨报:罗诗芳父母整理烟叶 可父亲知道 女儿只是报喜不报忧罢了。 体育圈里有一句话: 只有穷人家的孩子, 才会去练举重。 很心酸,也很现实。 因为相比其他运动, 举重更省钱。 而且练举重太苦, 一般也只有“苦孩子”才能坚持。 罗诗芳知道 自己有点“先天不足”, 想出成绩, 只能比别人更努力, 比别人更拼命。 其他队员会因为一些原因缺席, 但罗诗芳几乎没有过。 一次肩胛疼, 她举不了杠铃, 就去举架子。 教练就在一旁逗她, 咱今天就别练了吧。 可她罗诗芳只有一句:继续。 如今,12年过去。 罗诗芳早已兑现了自己 “给家里减轻负担”的承诺: “小时候我觉得举重 是我的一条出路, 现在站上领奖台, 看到家人的笑脸 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02 我想给家人 换一套大点的房子 还记得东京奥运会, 刘洋夺得吊环冠军时, 那张出圈的“歪头杀”表情包吗? 没想到,三年过去, 中国体操的金牌荒, 还是由他打破的。 8月4日,刘洋成功卫冕, 为痛失男团金牌的体操队 扫去了一抹阴霾。 不过,在网上的一片欢呼声中, 我听到了一句 来自刘洋父母的“抱怨”: “上一届东京奥运会以后 回来待了几天, 3年时间一直没回来。” 其实,打从20多年前, 刘洋走出辽宁鞍山 那座30多平的老屋, 他和家人就一直聚少离多。 刘洋出生在一个双下岗职工家庭。 5岁就被送进了鞍山市体校, 练习体操。 2004年,八一队来鞍山选拔人才, 教练一眼 便看中了训练刻苦的刘洋。 这也就意味着, 刘洋要远走他乡, 接受更为严苛的专业训练。 那一年, 刘洋才10岁。 因为家庭贫困, 刘洋基本上得不到什么后援。 为了节省路费, 少年一次又一次地 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 有时候实在熬不下去了, 才会开口向父母要钱, 最多一次也只要了300元。 后来参加比赛, 有了工资和奖金, 他第一时间想到的 不是买点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而是寄给爸妈。 在同学和教练的眼中, 刘洋自律得像一个“老古董”。 说实话,都是年轻人, 谁不想轻松一些,放纵一些 可是刘洋明白,比起其他人, 自己没有一点犯错的余地。 他曾在采访中坦露心声:
有些孩子,生来就是报恩的。 2012年, 刘洋入选国家体操队。 两年后, 他在世锦赛中夺冠。 自此,他成了中国体操队 不可或缺的那一环。 与此同时, 刘洋也实现了自己的夙愿: 2017年, 他给家人换了一套大一点的房子。 03 他们都不看好你 偏偏你最争气 问:巴黎奥运会, 中国队最大的一匹黑马是谁? 想必很多人都会给谢瑜投一票。 两次被国家队退回, 男子10米气手枪预赛成绩第6。 前一天,教练还在给他“打气”: 打进决赛,任务就完成了。 可是谁曾想, 这个首次参加奥运会的年轻人 竟然是个“大心脏”。 24发从贵州大山射出的子弹, 飞了10年, 一举射穿了命运的高墙。 谢瑜的老家贵州毕节, 流行着一句俗语: “天无三日晴, 地无三尺平, 人无三两银。” 直到现在, 那里也是“欠发达”地区。 谢瑜夺冠那天, 有一幕挺心酸的。 谢瑜所在的体育运动学校组织观赛, 接送人员没有打通谢爸的电话。 最后,谢爸独自一人 在家给儿子鼓掌加油。 事后,有记者找上门。 谢父那两条黑白分明的胳膊, 毫无遮掩地暴露在镜头里, 引发了网友热议。 因为很多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 都从谢父身上 看到了自己爸妈的影子。 提及父亲, 谢瑜在赛后采访里也几度落泪: “看着我爸爸一个人 坐在那(看比赛)的时候, 眼泪止不住地想流下来。” 他们家虽然不至于 像网传的“家徒四壁”, 但是生活确实也不太容易。 谢父常年在外打工, 早些年去城里 给人开车送货, 现在干的也是送水的体力活。 谢瑜知道 自己父亲这些年过得很辛苦: “手臂上有伤, 腰上也有伤, 但是还在出去干那种很重的活。” 为了养家糊口,能省就省, “每年回家 就只有那么一件衣服”, “一点肉都不舍得买, 一顿饭经常用两个馒头来果腹”。 面对这一切, 谢瑜曾经无力改变, 唯一能做的 不过是承担起所有能做的家务。 直到14岁那年, 他接触到射击, 命运的子弹开始上膛。 当然这一路走来, 充满了波折。 因为年少无知, 谢瑜曾一度选择“躺平”。 直到第二次被“开除”出国家队, 教练的一番话让他醍醐灌顶: “运动员就是要走向世界, 大山里的孩子, 要走出去看看!”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 备受打击后, 谢瑜在一次又一次的 严格要求中, 站到了顶峰。 然后,一切都改变了。 前几天,记者去谢瑜老家采访, 发现谢家那栋 长期无人住的小楼 竟然焕然一新. 原来,乡亲们为了“沾喜气”, 自发去他们家进行了粉刷打扫。 04 今天凌晨, 巴黎奥运会闭幕了, 中国队以40枚金牌, 创境外参赛纪录。 这段时间,我们也和大家 分享了不少运动员的故事。 大家可能会发现一个现象, 现在有很多奥运冠军 出身都不错, 而且很多比赛项目, 想要出成绩, 花费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承受的。 当时,就有不少读者提出疑问: 这年头, 普通家庭想要出人头地, 是不是越来越难? 说实话,难。 但没有伞的孩子, 更要努力奔跑。 普通家庭的孩子, 容错率是很低的。 有多少人能像江旻憓那样, 说想休息了, 就可以毫无顾虑地 结束全职运动员生涯? 说想要设立自己的慈善基金, 就可以义无反顾地去追逐? 这个世界, 有太多人从出生那刻开始, 就已经退无可退了。 当然, 如果你自己选择了躺平, 就别谈什么逆天改命了。 以上,和大家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