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路军一部南下及开辟淮海抗日根据地要图(1940年3月—12月) 宿迁境内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上) 赵连军 毛泽东主席说:“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全民族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这两支革命的队伍,都曾战斗在宿迁境内,先后开辟了皖东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和淮海抗日根据地。后来,在宿迁境内的八路军部队又整编成为新四军部队,和宿迁人民生死与共,同甘共苦,巩固发展了淮北和淮海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者发动侵华战争开端的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14年抗战由此开始。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略中国战争的卢沟桥事变,标志着8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人从拯救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开始与国民党谈判,准备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抵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但蒋介石的政策是对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收编”。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一方面通电全国,号召“全民族实行抗战”,一方面派周恩来于7月17日到庐山同蒋介石会谈。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蒋介石终于放弃了“收编”的企图,实行国共合作抗战,同意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 ![]() 八路军部队向晋西北挺进 在八路军整编开赴抗日前线时,中共中央继续与国民党谈判,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战斗在南方各省的红军和游击队进行改编。10月12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南方8省14个地区(不含琼崖)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军长叶挺、副军长项英。中共中央认可叶挺任新四军军长,同时决定成立以项英、陈毅为正副书记的军委新四军分会,以加强党对新四军的领导。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于1938年1月移驻南昌。2月,南方各省红军和游击队开始集结整编,共编为4个支队。改编结束后,新四军全军共1.03万人,向皖南、皖中集结,整训后开赴华中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 1938年2月,新四军部队正在江南整编时,太原失守,华北地区正面战场作战基本结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战争上升到主要地位。对此,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在这样广大的被敌占领地区发动普遍的游击战争,将敌人的后方也变成他们的前线,使敌人在其整个占领地上不能停止战争。”毛泽东还指出,在敌后山地、平地和河湖港汊地区都应建立根据地,“江北的洪泽湖地带、江南的太湖地带和沿江沿海一切敌人占领区域的港汊地带,都应该好好地组织游击战争,并在河湖港汊之中及其近旁建立起持久的根据地,作为发展全国游击战争的一个方面。”(《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 坚持敌后抗战的新四军部队 1938年上半年,日本侵略者继续渡江北上,从华北南下,华中豫皖苏大片土地落入敌手。5月19日,日军攻陷徐州。至1939年初,豫皖苏各地相继全部沦陷,人民群众陷入国破家亡的水深火热之中。中共中央、毛泽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徐州失守前即指示河南将迅入敌手,我应准备向豫皖苏鲁四省敌后发展。徐州失守后的5月22日,中共中央即发出《关于徐州失守后华中工作的指示》,提出了向豫鄂苏皖四省敌后发展的方针,指示河南、江苏省委立即动员大批党员、干部、工人、学生到豫皖和苏皖边区敌后,发动群众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并指示中共山东分局执行“巩固鲁南,发展苏皖”方针,派党员干部和八路军部队南下苏皖边区。 ![]() 1940年4月17日,刘少奇致刘瑞龙、金明等信,对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工作作出指示。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会议确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决定成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为书记,领导华中地区党的工作。刘少奇坚决地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发展华中”战略方针,于1939年底进入皖东、淮北敌后地区,向中央建议“有大发展希望的地区是江苏北部”,是“突击方向”,应集中最大力量向这里发展。在中央批准“在华中方面,以淮北之苏皖地区为主要发展方向”,并明确应向“苏北发展”后,刘少奇领导和组织指挥了八路军、新四军部队的苏北“突击”。 二 共产党员江上青等在皖东北(当时安徽省的东北部,今泗洪县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的活动,为新四军部队在宿迁境内的组建奠定了武装基础。 1938年9月底,新四军第四师的前身——新四军游击支队在河南确山竹沟成立,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成立后,即在彭雪枫率领下东征豫皖边区,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游击支队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至1939年底展到了17000余人。 ![]() 1938年9月30日,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300余人从竹沟出发,挺进豫东。图为向豫东挺进的游击支队。 同年11月,具有进步倾向的国民党六安县县长盛子瑾升任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第六区抗敌指挥部(简称“六抗”)司令、第五游击纵队司令,请求安徽省民众动员委员会派遣青年骨干随其赴任,在省动委的中共安徽省工委宣传部长张劲夫等,即派遣党员江上青、吴云邨、赵敏、吕振球等随盛赴皖东北的今泗洪境内,并组成中共皖东北特别支部,江上青任特支书记,公开身份是民运科长、专员秘书兼政治部主任。到达皖东北后,江上青等陆续在区、乡政权秘密发展和安插党员,组建由党领导的地方抗日武装,并在“六抗”建立起由秘密党员赵汇川领导的三支队、徐崇富领导的特务支队和石青领导的农民第三支队。这三支队伍,成为后来组建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的基础。 ![]() 1939年初,皖东北特支书记江上青主编的《皖东北日报》。 1939年春,江上青经说服盛子瑾同意,派出党员分别前往豫皖苏边和山东,与彭雪枫领导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和中共山东分局取得联系。3月,山东分局派杨纯到达皖东北,成立中共皖东北特别委员会。7月,中共豫皖苏省委书记张爱萍等到达皖东北,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成立八路军新四军驻皖东北办事处,联系山东分局苏皖区党委秘密移驻皖东北开展党的工作。 ![]() 1940年上半年,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部分领导合影。左一为张爱萍,左三为刘瑞龙,左四为张震球。 1939年底,张爱萍赴安徽涡阳新兴集新四军游击支队驻地,彭雪枫主持召开游击支队党政军委员会会议,决定将皖东北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组建成游击支队第四总队,张爱萍任司令兼政治委员。1940年2月,新四军游击支队正式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六支队。此时,因国民党内部矛盾斗争,盛子瑾逃离皖东北,我党随即在皖东北开辟了抗日根据地。4月,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在皖东北正式组建,下辖第十团,由第六支队第一团改称(同年8月归建);第十一团,由“六抗”三支队改编;第十二团,由“六抗”特务支队改编;第十三团,由农民三支队改编。至此,宿迁境内正式诞生了新四军主力部队。 三 最早进入宿迁境内的是八路军部队。 ![]() 八路军山东纵队1940年活动区域图(部分) 1938年12月,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和八路军山东纵队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中央关于巩固鲁南、发展苏皖的指示,决定成立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钟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梁海波任副司令员,李浩然任政治部主任。同时成立中共苏皖边区特委,李浩然任代理书记兼组织部长,与游击支队一同南下执行发展苏皖任务。9日,钟辉、梁海波、李浩然等21人,从沂水县岸堤镇八路军山东军政干校南下,于21日在邳县许楼正式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同时派出党员到宿迁、沭阳、泗阳等县重建党的组织,建立地方抗日武装。1939年4月10日,陇海游击支队第三团在沭阳成立,汤曙红任团长。同月21日,由李浩然任梯队长的游击支队先遣第一梯队成立,进入宿迁境内和日伪军作战。5月,陇海游击支队先遣第二梯队在宿北成立,吴云培任梯队长兼政治委员。至同年9月,八路军苏皖纵队成立,江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0月,苏皖纵队南下陇海路,将在苏北地区活动的陇海游击支队改为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进入皖东北地区,领导和改编当地抗日武装对日作战,并先后成立第一团、第二团。下半年,在淮阴境内还成立陇海南进支队第三梯队(1940年春对外称淮河大队)。 ![]() 1940年,八路军南下部队挺进苏北。 1938年12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八路军今后发展,主要发展方向是华中”的指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六八五团扩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其中第一营改编为第一大队。改编后,苏鲁豫支队即由晋东南东进作战。1939年七八月间,第一大队挺进至皖东北,张爱萍和刘玉柱等随同一大队前往皖东北地区。第一大队和皖东北特委取得联系,在赵庄与八路军苏皖纵队会合,共同战斗在皖东北地区,开辟皖东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出援助新四军的指示,要求八路军应“坚决迅速援助新四军”。5月5日,中共中央致电八路军、新四军,指示八路军第二纵队三四四旅应即开入淮河北岸,苏鲁豫支队应迅速南进苏北。根据中共中央进军豫皖苏的命令,黄克诚率第三四四旅、新编第二旅(欠第四团)共5个团,计1.2万余人及教导营干部500余人,分两个梯队南下华中。第三四四旅3个团为第一梯队,于5月下旬经鲁西南定陶出发越过陇海线南下,6月20日进抵安徽涡阳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会师。第二梯队经徐州以西黄口越陇海路南下,6月27日到达新兴集新四军第六支队驻地。同日,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彭雪枫、黄克诚两部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下辖第二、第四、第五、第六旅,共9个团。另设豫皖苏边区保安司令部,领导和指挥地方武装。 ![]() 1940年8月30日,在今泗洪县朱湖臧桥的八路军第五纵队三支队成立大会。 八路军第四纵队编成后,黄克诚遵照中共中央中原局和刘少奇指示,留下第四旅两个团在豫皖苏边区,率部于7月下旬向津浦路东开进,8月上旬到达皖东北今泗洪境内。8月中旬,中共中央中原局根据中央指示,决定将涡河以北、津浦路以东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统一整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下辖3个支队9个团。第一支队由苏鲁豫支队改编,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第二支队由原新二旅第五、第六团和第六八七团改编,下辖第六八七团、第五团、第六团;第三支队由八路军陇海南进支队第一团、第二团和新四军第六支队四总队十一团改编,下辖第七团、第八团、第九团。另设皖东北保安司令部。第五纵队所辖9个团及地方武装,共计2万余人。第五纵队整编后,遵照中央“八路军到华中后,坚决争取控制全苏北”的指示,除留第二支队一部坚持皖东北,即行东渡运河开辟苏北地区,建立起沭阳、泗阳、宿迁等8个县抗日民主政权,开辟了淮海区抗日根据地。 ![]() 1941年1月于淮海区合影。左一梁兴初、左三吴世安,左四张爱萍,左五江彤,左六金明,左七张震球。 1940年12月下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教导五旅奉命南下淮海抗日根据地,执行支援新四军作战的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