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播的谍战剧《孤舟》,从目前已经播出的14集内容来看,编剧编的基本上是漏洞百出,男主扮演者曾舜晞演得稚嫩肤浅,各种细节的处理也不考究,说是烂剧似乎也不为过,尽管可能也还不至于达到抗战神剧的程度。 只不过,原本对《孤舟》也没抱多大期待,因为这些年谍战剧水平下滑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它们都不会因为有张丰毅和张颂文的出演就自动消失。 而且,哪怕张丰毅的演技强,也架不住编剧编的实在莫名其妙,所以他饰演的正面人物顾希形其实也禁不起仔细推敲。 我们知道,抗战爆发之后,在山河沦陷的情况下,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往往有几种选择,一种是曹锟那样的,在租界里呆着,拒绝与日寇合作,一种如吴佩孚,在租界外生活,但也拒绝下水,按通行的说法也因此被日本牙医毒死,还有就是以胡适傅斯年为代表的南渡文化名人,以及与之相反的王克敏,梁鸿志和周作人等等就任了伪职的那些人,后者在战后基本上被作为汉奸来处理。 在《孤舟》的剧情设计中,主角顾易中的父亲顾希形,以前是北伐军中的一名师长,解甲之后定居家乡苏州,因为信守对亡妻的承诺,所以即便看到苏州落入日寇手中,也不离开,既不去上海的租界或香港,也不去重庆或其他抗日根据地,为了抗战大业发挥余热。 也正因为如此,顾老先生从始至终就受到日寇的威逼利诱,让他接受伪职,顾老先生坚决拒绝,到了最后,也顾不上对亡妻的承诺了,又想悄悄撤离了,结果撤离计划还不高明,被日本鬼子给识破了。 比较有意思的是,编剧为了塑造顾希形这个正面形象,还特地在台词里提到伍子胥,似乎顾希形和伍子胥可堪比同等人物,但这或许是一个美丽的误会。 很明显,伍子胥看待价值序位,孝悌在前,忠在后,所以,他可以为了报私仇,引吴兵入楚,可以鞭尸楚平王,可以让楚地老百姓跟着吃兵火洗劫的瓜落儿,也就是说在伍子胥眼里,忠不是最高的价值序位,当忠孝难以两全时,舍忠存孝。 不管我们如何评价伍子胥那种古人的价值观,说他是英雄也好,说他是狠人也罢,至少从现存史书的记载来看,这个人行事前后一致,没有什么自相矛盾的地方。 但是在顾希形或者说《孤舟》的编剧这里,思维方式上就显得比较奇怪了。 本来,就像南渡的胡适等人评价周作人时说过的那样,像他这种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士,自以为生活在日本人的刺刀底下还能独善其身,这是一种“愚”。 所以,按照剧中顾希形的人设,他既没娶个日本女子当老婆,也远比周作人要痛恨日本人(这一点在剧中也是有体现的,比如顾希形提到了五卅惨案旧事等等),但同样像周作人一样,是一个有社会影响力的人物,那么,既然如此,按照顾希形人设中应有的智力水准,他同样应该明白胡适等人都明白的道理,不应该和周作人一样想问题。 因此,不管顾希形是去追随红蓝哪一方抗战力量,发挥余热,都远比呆在苏州原地不动更好让人理解。 而且,按照顾希形人设中的健康情况,他虽然腿部有点残疾,但也远远没到瘫倒在床上的地步,更何况顾家还有小轿车,他要想赶在苏州沦陷之前离开,原本也看不出会有什么问题。 大概编剧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给顾希形安排了一个对亡妻的承诺。也就是说,当顾希形或者说编剧没打算撤离苏州的时候,在“仁义礼智信”当中提到的“信”,相比于没提到的“忠”,更加重要,他对其亡妻的承诺在这个时候相当于伍子胥眼中的孝悌。 然而,一旦顾希形或者说《孤舟》的编剧打算撤离苏州了,所谓念兹在兹的对亡妻的承诺忽然就提也不提了,这个时候,顾希形头脑中的价值序位又重新排过,“忠”又跑到“信”的前面去了。 当然,谁也不能阻止顾希形或者说《孤舟》编剧的想法变来变去,但是这种情况下,最好就别提什么伍子胥了,假如伍子胥考虑问题也是这样忽东忽西,变来变去,他大概就不是那个能报仇雪恨的狠角色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