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德元帅第36集

 铁血老枪 2024-08-13 发布于上海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关键时刻,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人类前行的道路。南昌起义,便是中国革命史上这样一座不朽的丰碑。正当暴动就要发动的前夕,紧张的气氛弥漫在南昌城的每一个角落。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筹备着,然而,情况突然发生了变化。贺龙部有一名云南籍副营长赵某接到命令后跑来告密。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原本缜密的计划瞬间面临巨大的危机。第三军那两个团长听到这个消息,立刻离座告辞。他们的离去,使得局势愈发紧张和复杂。朱德,这位英勇无畏的将领,在关键时刻展现出了非凡的冷静和果断。他不好阻拦那两个离座告辞的团长,便迅速赶到第二十军指挥部,将叛徒告密的事紧急告诉了贺龙。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起义指挥部当机立断,决定提前到午夜后举行起义。从贺龙处出来,朱德又马不停蹄地到了第三军第二十一团团长李世龙家中。据第三军第二十团中校团副蒋文光后来回忆说:“七月三十日晚,他(指蒋文光)在街上看到叶挺、贺龙的部队情况有些不同,赶紧跑去找二十一团团长李世龙,要李立刻注意,或者将部队带出南昌。可是到了那里,碰见朱德正与李世龙闲谈。朱德一见他即知来意,不等有所表示,就拉着他说:'文光,我们到街上走走。’没有两个小时,街上到处响起了枪声。”这短暂的平静背后,是即将掀起的惊涛骇浪。朱德原来领导过的“军官教育团的学员有三个连参加了起义,公安局没有多少人参加。”但就是这有限的力量,也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那个午夜,起义的枪声划破了南昌城的宁静。战士们怀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冲向敌人的阵地。他们的呐喊声,在夜空中回荡,彰显着对革命的忠诚和对自由的渴望。经过激烈的战斗,到清晨六时,城里的国民党军队全部被肃清,起义取得了辉煌的成功。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武装反抗的第一枪,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它犹如一道闪电,撕裂了黑暗的夜空;又似一声惊雷,震撼了沉睡的大地。朱德后来对这次起义作了很高的评价:“它明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政治方向,它是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和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从此民主革命的大旗就由共产党独立肩负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种信念的宣示,一种力量的崛起。然而,南昌起义的成功,使国民党反共势力大为惊恐。但南昌不宜久留,因为起义军处在朱培德、张发奎部队的四面包围之中。面对如此不利的形势,前敌委员会果断决定:起义军立即按中央原定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东,实行土地革命,重建革命根据地,再来一次北伐,以统一全国。南征的具体目标是广东的东江流域和潮汕地区。选择这里并非偶然,因为那里的农民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发展着,共产党在那里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而且,占领了汕头就有了出海口,可以争取到国际的援助。这一决策,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眼光和坚定决心。参加起义的兵力约二万二千人。起义成功后,前委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名义来号召革命。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的番号,由贺龙兼代总指挥,叶挺兼代前敌总指挥,下辖第十一军、第二十军、第九军。第九军原是在江西的滇军的番号。滇军参加起义的兵力不多,只有军官教育团的三个连。滇军中有一个师长叫韦杵,那时是国民党左派。起义前朱德曾同他交谈过国是,韦杵抱着同情的态度。朱德建议由韦杵担任第九军军长,自己任副军长。起义的第二天,革命委员会根据朱德的建议,作出任命。不料,韦杵在起义前夕因病赴武汉治疗,不在军内。八月三日起义军撤离南昌时,又改任朱德为第九军军长。他根据前委指示,一面着手组建第九军,一面率领部队踏上了充满艰难险阻的南征之路。南昌起义的烽火虽然暂时离开了南昌,但它点燃的革命火种,却在中华大地上迅速蔓延。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无数英勇的战士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壮丽篇章。他们的奋斗和牺牲,为中国革命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幸福,前赴后继,奋勇前行。回顾南昌起义,我们不仅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更看到了信念的力量、勇气的光辉。它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永远铭刻在人民的心中,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和源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