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探家难锁一寸心 故乡情深见恋人 漂亮美丽的李芳在春节前,以爸爸名义邀请孔跃进去她家度假过年,孔跃进当初有点动心。 李芳向孔跃进发出邀请是一种姿态,自己如果真的去她家过年,一定是一次美好的接触。 然而,孔跃进还是推辞了。他不去李芳家过年,一是自己手中确实没有钱,如果以男朋友的身份去, 手中没有钱是无法交代的。可以肯定,李芳家绝对不需要孔跃进的钱,但是对于孔跃进来说,每月 8元津贴没有底气去约见女朋友。没有答应的另一个原因是,自己打仗回来后,还没有见到过自己的父母大人和姐妹兄弟。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平凡的1979年,很快就过去了。孔跃进的人生,进入了1980年。军校半年文化课学习结束了,孔跃进通过考试,在甲班文化成绩全是优秀。 孔跃进带着优异学习成绩,高高兴兴在学校放寒假的头一天,也是孔跃进参军入伍后三周年时,他坐上火车迫不及待地回到了家乡——黄河故道岸边上的杨庄。 三年来,坐落在黄河故道旁边杨庄家里的生活仍旧还是非常困难。虽然爸爸、妈妈在孔跃进当兵的时间,不辞劳苦,省吃俭用,花钱坐车分别到部队看望过自己的宝贝儿子。但是,这次孔跃进回家探亲有所不同:一是孔跃进这次回家,是参战后第一次回家,儿子战后身体状况如何,是全家老少十分关心和挂念的;二是儿子保送上军校后回家,也标志着儿子这次回家的身份不再是战士,即使不算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至少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也是提干无忧,应该是前途光明。 想当年,参军离开家乡黄河故道那天早晨,天色还没有亮,孔跃进家门口聚集着送行的人群,面对着父老乡亲,孔跃进暗自下定决心:我孔跃进要是在外面不混出个模样来,就对不起这些关心和疼爱自己的左邻右舍,就别回黄河故道旁边这个杨庄。 现在,孔跃进回到了常在心里飘飘袅袅的故乡土墙红瓦房小村庄。故乡的土墙红瓦房,总是最早欢迎黎明,最后送走黄昏。早起的母亲,踏着第一缕晨曦,忙碌在通红灶门前,拉着那古老的木制风箱吹火做饭。然而,锅中都是杂粮馒头和稀稀的糊糊,在母亲的手中做出了古老的乡韵。夕阳西下,劳累一天的父亲,扛着锄头蹒跚在苍茫暮色里,迎着最后一缕晚霞和炊烟回归到自家的那三间土墙红瓦房。 故乡的三间土墙红瓦房,也是一部流动的乡史家史。千百年来,一代代先人,用勤劳智慧和汗水,主宰着故乡房子的兴衰沉浮。孔跃进的目光穿过时空隧道,看到朴素的土墙红瓦房村庄。温柔的土墙红瓦房,亲切的乡音,还有炊烟下的青山绿水,常常浮在眼中, 回忆家乡传颂的一个又一个神话。夕阳西下,小村的炊烟在土墙红瓦房屋顶升起,萦萦绕绕,牵着离乡外出人垂涎欲滴的渴望。故乡的土墙红瓦房和炊烟是根长长绳索,牵着离乡人心田的甜蜜和温暖,无论跑到哪个角落,都不会迷失家的方向。那土墙红瓦房里吱吱作响的炒菜声,那噼噼啪啪的火苗声,那冒着热气香喷喷的大锅饭菜,灶炉前被火苗映红的父亲慈祥脸庞, 构成一幅淳朴而精美的画面。离开两年的日子一点一点流逝,土墙红瓦房炊烟下所有幻想都被岁月风化。那亲爱的伙伴,那童年的味道,嗅一下就会满口生香;土墙红瓦房的炊烟,老家的味道,走遍天涯海角,亦会魂牵梦萦;炊烟,亲人的味道,丝丝缕缕,都在离乡人的心头缠绕。偶尔遇到一处土墙红瓦房老宅, 一缕炊烟, 一处与故乡草木相似的溪水和村庄,也会凝望良久泪眼迷离。哪怕一茎树木,一堆瓦砾, 一汪溪水,一言乡音,都会成为慰藉灵魂的经典。只有清晨,只有黄昏,总有一缕土墙红瓦房的炊烟,飘袅在记忆的天空中,仍然那么淡。无论走出多远,老 家土墙红瓦房村庄,都是梦里永远的沉香;无论走出多久,故乡土墙红瓦房上的炊烟,都是眼里凝望已久的家乡。 现在,已经是隆冬季节的杨庄,田地里除了麦苗有点绿色之外,自己的家乡仍是一片荒凉。凉飕飕风儿,吹得孔跃进心里顿生凉意。 三年来,亲爱的土墙红瓦房故乡,仍然没有多大的变化,村容村貌依旧贫穷落后。 孔跃进提着包还没有进村,迎面碰见王红的弟弟王中华出村。王中华一眼认出身穿军装的孔跃进,高兴地说:“跃进哥回来了!” 于是,中华快步上前接下孔跃进的提包,陪同孔跃进一同向孔跃进家走去。 中华边走边说:“我王红姐姐也是前天刚刚从大学放假回家,跃进哥,你们又可以见面了。” “啊,你姐姐应该是大二了吗?”孔跃进问道。 “是的。还有一年就毕业了。”中华回答说。 说着说着,一会儿就到了孔跃进家的院门口。 中华在孔跃进家门外就大声叫道:“大伯,大娘,我跃进哥回来了。” 中华话音刚落,孔跃进弟弟连军就从家里窜了出来。 三年没有见,弟弟连军身体长高了不少,个头超过了自己的弟弟一边叫着:“哥哥回来了。” 一边接过提包,转身就进了家门。 听说跃进回来了,妈妈、妹妹和四姐都高兴不已。孔跃进意外的是,只有父亲一人坐在家里的板凳子上一动也不动,双目紧闭,一句话也不语,脸颊已经是泪水涟涟。 孔跃进很少见到父亲流泪,父亲这次见到自己回家竟然泪如雨下,着实是让孔跃进感到吃惊。 孔跃进走到父亲跟前,流着眼泪喊声:“爸爸,我回来了。” 半天,爸爸两眼充满泪花站了起来,仔细端详了很长时间才说:“好,好,回来就好。” 四姐脑子反应快,对跃进说:“爸爸这是见你平安无事回家激动的。打仗结束时,别人都来信报平安,只有你的信没有到。当时爸爸整天流着泪水,盼望着你的来信,一等就是四天。” 孔跃进想起来了,打仗回到国内时,别人都要赶紧给家写信或拍个电报报个平安。然而,孔跃进当时只是想,刚刚回到国内,不知道这仗是不是结束了,还打不打。所以,给家写信报平安的事就晚了四天。 也就是这四天,让全家度日如年。 也是这四天,让一个战场负伤老乡袁涛回到国内住院治伤期间两封信让孔家受到沉重打击。 负伤战友袁涛一封信,是写给袁涛自己家人的。心中安慰自己家人说:“我负伤了,说不定也是好事,至少是命保住了,我安全了。可是,我的同学孔跃进可能牺牲了。” 袁涛家离孔跃进家本来就不远,这话就很快就传开到杨庄。 善良的杨庄乡亲们听说后,也是将信将疑、半信半疑。好心的乡亲只是到孔家串门,陪孔跃进父母亲聊天说话,谁也不肯提起和多说孔跃进打仗的话。 大家越是回避,孔跃进的父母越是紧张。 袁涛的第二封信,写给了公社武装部长:“部长,在战斗进行前几天的空瓦战斗中,我负伤了,被担架抬到一片甘蔗田间等待后送回国,传来了四班长孔跃进牺牲的消息。孔跃进就是我们机枪连四班长,孔跃进牺牲的事儿,只是先给部长说一下,等部队正式通知为准。” 公社武装部长接到袁涛从国内医院写来的信后,为了表示武装部对参战军属的关心爱护,就带领一名工作人员,提着两瓶水果罐头来到孔跃进家慰问了半天。 孔跃进在南国打仗时,孔跃进爸爸整天为儿子的平安担惊受怕,经常在村庄旁边的黄河故道上或者村庄转悠,几乎每天都去黄河故道的湖边祭神,期望神灵保佑自己打仗的儿子、女婿平安无事。 有时候,村庄的乡亲们正在拉家常说话,见老孔来了,什么话也不说了,这让老孔非常不安。 南国打仗结束了,别人参战的家里都接到了孩子来信或平安电报,唯独没有孔跃进的信件和电报。也就是孔跃进晚四天的迟到来信,让全家度日如年。这四天,全家人谁都知道大家都在想什么,谁都要不说话。四姐一个人天天到公社邮电局问有无信来?邮电局的人都说:“快了,别着急。” 孔家有个县城的朋友,知道孔家的情况后也暗自着急。于是,天天到县邮电局查信息,也是战后第四天一早,孔家朋友一进邮电局,工作人员就兴奋地告诉说:“孔家孩子的信到了。” 这位好心的朋友,拿信就骑车快速赶到孔家。 一家人四天的担心、挂念甚至于绝望,在见到跃进来信的时刻爆发了。拿到信的爸爸也是和现在一样, 一句话没有说,痛痛快快地大哭了一场。 后来,孔跃进听说战友、同学袁涛作为革命伤残军人,已经复员退伍被安排到县运输系统当了一名司机。 作为战友,孔跃进去看望他时,袁涛说出了这些都是因为他在空瓦战斗负伤时闭着眼睛躺在担架上时,听到了“四班长牺牲”的消息。但没有想到,牺牲的不是我们机枪连的四班长孔跃进,而是二连的四班长,以至于造成这天大的误会。 其实,在战场上各种信息传递好多都有片面性,因为战场上各种传言都是不完整的信息,各种传言盛行,也就不足为怪。 春节快到了,寒冷的村庄增加了一些节日喜庆气氛。 二花爸爸春节前夕,也探亲回到了村庄。这样一来,杨庄在外地上学的和工作的十多名在外人员,基本上全都要回到了村庄。 村上有个习惯:从外地回家探亲,都要到村庄各家,特别是有些有影响的老人家里看望一下,说说家常。 杨庄本来就不大,孔跃进在村庄转悠就到了二花家门口。 孔跃进走进二花家串门时,二花爸爸看见身穿军装的跃进来了,非常热情地接待他坐下,说起南国打仗战场上的事,拉着拉着吃饭时间就到了。 弟弟连军来叫哥哥跃进回家吃饭,二花爸爸说什么也要留下孔跃进在自己家吃饭。 孔跃进不肯,二花过来说:“就是吃顿饭,我们还能吃了你啊。别走了,我们也想听听你的战斗故事……” 二花爸爸在外地一家矿山工作,性格上为人热情豪爽。他以前对孔跃进这孩子就有好感。 二花虽然说上了大学,中断了与孔跃进的恋爱关系。然而,当时孔跃进还是一名战士,当年有好心人提起过娃娃亲的事儿,二花的爸爸也没有忘记。当时,是二花主动终止与当时是战士的孔跃进恋爱,也是现实。因为孔跃进是战士,说明他的前途不明,与二花这个大学生有了差距。 现在,孔跃进上军校了,前途光明。二花与孔跃进恋爱,也就没有了障碍。再说,毕竟小时候有人提议定了娃娃亲,现在要继续谈恋爱仍然可以继续。所以,二花爸爸吃饭时,拿出了工作地区生产的杜康大曲。 跃进推让再三,还是被二花爸爸热情地挽留下来喝酒。 孔跃进酒量不行,喝上几杯就脸红。二花爸爸一定要孔跃进喝好,喝不好他就不肯罢休。因为二花爸爸平时就对孔跃进非常喜欢,一会儿功夫一斤杜康酒喝光了。 两人都有了些醉意,二花爸爸趁着酒劲儿对孔跃进说:“我们家二花,还是想着你,牵挂着你。你们是不是继续多交流多联系?” 二花妈妈也接着话题说:“是,是,是,二花上农业大学,你上军校,你们平时也要多联系。再说你们从小也是有人提起过娃娃亲的事儿,从上小学开始就在一起上学没有分开过。” 天慢慢黑了下来,孔跃进喝得有点多。酒足饭饱后,孔跃进要回家。二花爸爸怕他天黑摔跤,就让二花送孔跃进。 孔跃进说不用,二花不肯,非要坚持扶着孔跃进走出家门。 乡村的天空星星闪烁,二花扶着已经有点醉意的跃进,沿着村庄小道走着。突然,二花把孔跃进身体一拉歪靠在自己身上。二花自己抱着孔跃进的胳膊,是表明自己与孔跃进关系的一个态度。 孔跃进是喝多了点,如果他还不计前嫌,借着醉意也能试探一下杨二花此时的想法。 杨二花与孔跃进,毕竟是被好心人说过娃娃亲的。于是,拉着孔跃进向村庄旁边打麦场上走去。 现在的孔跃进,已经没有参军前在棉花垛里,在黄河大堤挖河工地宿舍里的激情和冲动。 刘禹锡在《杨柳枝/柳枝词》中描述: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杨庄腊月寒冬的夜晚,冷风飕飕。二花知道打麦场上有他们熟悉的麦秸垛,农村夏季收完小麦后,村民把麦秸收集晒干垛好,冬季可以用来给牲口当作饲料。一般情况下,麦秸要够全村庄牲畜冬、春天两季食用。 当他们小心翼翼走到打麦场靠近麦秸垛位置时发现:麦秸垛上好像已经有男女青年在此说笑。二花便拉着孔跃进,掉头向二花大伯的饲养房走去。 到了二花熟悉的曾经工作战斗过的地方,也是杨二花功成名就的地方。生产队牛马房舍里暖和了好多,还好二花大伯回家了,不在屋内。二花跃进他们就坐在大伯的简易床铺上交流起来。 二花说着她这两年从牛马棚到保送上学的历程,情文并茂,脸上闪烁着幸福甜美的笑容。 跃进说二花当年在棉花堆策划她要喂牛喂马这事时,自己还不能理解。现在看来,二花极其聪明和智慧:“记得三年前我们和王红一起躺卧在棉花堆里的事情吗?” “当然记得,还有在挖河工地你在我身上都发疯了知道吧。要不是我坚持,那天晚上还真的让你得逞了。”二花脸上有点害臊地说。 孔跃进说:“你知道打仗时,我是如何想的?如果那天晚上咱们俩真的那个了,就是在战场上牺牲了,也是值得了。可惜,那时没有勇气那个。我要是在战场上牺牲,连个女人都没有睡过,不是白来世上了一回啊……” “你是那样想的,那你当时怎么不勇敢一点?你要真是做了,我可能也就认了。现在说,是不是有点马后炮?晚了……”二花拉着孔跃进的胳膊说道。 “晚了就晚了吧,不然也就没有你现在上大学这样从容了。”孔跃进继续着酒话,“话说你当时要当牛信,我还不理解。现在看来,你是一个聪明女孩啊!” 二花听到孔跃进的表扬,并不兴奋地说道:“当时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离开农村生活的欲望,让我坠入极其难看的女孩当马信的困境,好在当时还有你的支持。” “我支持了吗?” “你没有反对,就是对我的支持,这对我当时的决定很重要。”二花说着的话语有些沉重。 孔跃进看着二花的心情,还是大吃一惊,简直就是惊骇。在孔跃进看来,二花平时就是直白、单纯、简单的小女孩儿。现在看来,当时的二花就不简单。 二花说道:“还是说说你吧。” 孔跃进说着他三年从军的经历,可谓饱受苍凉。 不一会儿,二花大伯从家里来到牛马房,见跃进和二花在说话,问候了一下跃进又回家去了。 二花又说了说她学习的是农业大学中家畜养殖专业,毕业后可能从事家畜管理和医疗。 当她问跃进毕业后分配去向时,跃进的弟弟过来说:“王红姐姐到咱家找你说事儿,咱妈让你回家。” 二花听说王红在跃进家里等待,于是说:“你快回去吧,晚了人家会生气的。毕竟你和王红也是定了娃娃亲的人了,你还是多多与王红谈谈恋爱吧,王红也是一个好女孩。” 孔跃进犹豫了一下,说:“我知道和王红有娃娃亲的事儿,我也知道和你也是定娃娃亲的事儿,这些还有意义吗?” “孔跃进同学,我和你的事儿,现在我还在考虑中,我也在忧虑咱们俩以后应该如何相处或者说发展?” 孔跃进:“我们现在都是这样了,还能怎样发展?” 二花用手往外轻轻推了推孔跃进说:“跃进,快去吧。我也要回家了,咱们以后再聊……” 二花说完,给了一个深情的拥抱后,又用手推了一下孔跃进回家走了。 孔跃进从二花的表现看,她对于自己的关系是有保留的,要不要继续恋爱,二花也是有顾虑和心有不甘,那么二花现在是变了吗?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青年人恋爱婚姻,更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物质是变化的,世界是变化的,人也在变化,变化是绝对的,这是规律。 黄河大堤旁边小村庄的夜空,星星眨眼,闪闪烁烁。 ![]() ★军旅原创文学与您一路同行★ ![]() ![]() ![]() 觉得好看,请点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