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希龄(1870.7.23~1937.12.25),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著名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实业家和慈善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曾实业救国创烧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醴陵釉下五彩瓷。天生聪慧,被喻为'湖南神童',十五岁中秀才,二十二岁中举人,二十五岁中进士,后点翰林。1913年当选民国第一任民选总理,由于他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不久就被迫辞职。熊希龄晚年致力于慈善和教育事业,1920年创办著名的香山慈幼院。 1937年12月25日这位风云人物在香港逝世,享年68岁。当时国民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仪式。 熊希龄曾在1913年7月被袁世凯任命为国务总理,后以实业、教育与慈善事业为己任,是一个颇为传奇的人物。光绪年间他作为随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参赞官之一,东渡扶桑,回国后即向湖广总督端方上书,提出一设学堂、二设公司的建议,并身体力行,在沅洲创立务实学堂,又在醴陵的姜湾办起醴陵瓷业学堂,以实现其“实业振湘”的主张。 醴陵瓷业学堂开办两个月之后,各速成班学员手制瓷品烧制出来,竟完全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彻底打破了旧的套路,令人耳目一新。基于此,以股份制形式迅速成立了醴陵瓷业公司。而醴陵瓷业也因此得以空前发展。在论及当时瓷业公司情况时,时人评价说:“该公司所出瓷器文质兼优,雕镂精巧,进步之速令人惊喜。”《醴陵之瓷业调查》载:该公司“经营数载,出品日精,骎骎乎与素负盛名之江西景德镇瓷大有并驾齐驱之势,其所发明之釉下彩制造方法,且为景德镇所不及。”、“醴陵瓷多用文人,配合新奇,雅俗共赏,且质轻而坚,声大而韵。”值得大书特书的是,醴陵瓷突破了中国釉上彩瓷单一的传统,以其先进的工艺和创新精神,首创出我国釉下五彩的新工艺。釉下五彩的发明,不仅首开中国瓷器制造史上的先河,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而且在1909年的武汉和1910年南洋劝业赛会上,赢得了一等金质奖章,“列名在景德镇之上,名誉日隆,中外咸知”。釉下五彩的发明对中国瓷艺的影响是巨大的,熊希龄的功绩实在不小。 观熊希龄所创瓷业公司烧造的产品,我以为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形制上追求奇巧新颖。如其生产的雕塑美术瓷及各类瓶器,往往能出人意表,与传统造型艺术大异其趣。特色之二,是其绘工精绝,基本上采用文人画上器。凡釉下五彩瓶类或文房之品,纹饰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山水绘制多用名家精品,不仅画工精湛,意境浑成、气韵酣畅,而且常绘山水长卷,远山近水,绿树红墙,目之所及,心之所感,每令人生出扁舟逍遥的遐想。笔者藏有一件釉下五彩牡丹纹梅瓶,高35厘米,整体线条优美流畅,观之如美人鱼。牡丹肥硕,生机充盈,底部有“湖南制造”款,应为1908年前后产品。这类梅瓶在湘省已极难见到,存世稀少。特点之三,就是五彩色泽优雅,层次变化丰富,有极好的视觉效果与审美效果。比较传统的釉上五彩,有极明显的视感和手感的优美,釉上五彩既不耐磨损,而且容易褪色并含有铅毒,釉下五彩则无以上缺陷。 从光绪末年开始,醴陵釉下五彩瓷器,以其胎体莹薄、颜色鲜丽、绘工精妙、造型新奇及常见长篇题记等特点,深得世人珍爱。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开创了中国陶瓷史上釉下五彩的先河,而且可以说,在民国前后,它是唯一可与“洪宪瓷”比身价的“官窑器”,熊希龄身为国务总理,亲与其事,这也是前所未有的。故醴陵釉下五彩瓷在收藏日兴的二十一世纪,必将成为藏家梦寐以求的宠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