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元导 2024-08-13 发布于内蒙古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茶是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到底茶叶起源于什么时候,有上古的传说和历史遗迹,还有后世的记载,众说纷纭,争议未断。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以陆羽在茶经中写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2001-2015年考古发现河姆渡田螺山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出土的的山茶属树根为山茶属茶种植物的遗存,但无法确认是否为人工栽培。西晋末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子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后世记载3000年前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已开始种茶,向周天子贡茶。不仅茶叶的起源时间无法确定,发源地也无法确定,有四川说、云南说、浙江说等。

      关于茶最早的记载出现在西汉蜀地。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研究了茶的药理,将“荈”作为茶的专用字。扬雄在《方言》中对茶进行了专门的解释“蜀西南人谓荼曰蔎”。王褒《僮约》中记载“烹荼尽具”。西汉时期茶主要作为药用,此时茶为供上层社会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仅限于王公贵族。三国《广雅》记载“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这个时期茶叶开始作为药膳食用。西晋张载《登成都白菟楼诗》“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动乱,文人无以匡世,高谈阔论,必有助兴之物,初为饮宴,后改为品茗论道。饮茶的风尚形成,逐渐由南向北、自上而下地普及。

图片

六博汉画像砖(对博饮茶)

      唐代茶文化走向兴盛,逐渐形成为国饮。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被称为天下第一茶画,是存世年代最久远的唐人煮茶、司茶场景的画作。封演《封氏闻见记》中描述“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唐代先把茶叶碾碎,烧开水后将调料放入,再将茶粉撒入锅内。饮用时趁热盛出喝下去,谓之“吃茶”。《旧唐书·李玉传》:'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于人所资,远近同俗,既怯竭乏,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尤甚”。以前寺庙多种茶,茶圣陆羽编写了茶学千古巨著《茶经》,从茶之源、具、造、器、煮、饮、事、出、略、图等十篇对茶事进行了详细论述,极大地推动了茶文化的发展。《茶经》把精神二字贯穿于茶事,强调茶人的品格和思想情操,把饮茶看做精行俭德、自我修养、锻炼志向的方法。大禅师赵州和尚从谂嗜茶,常说的一句禅语就是“吃茶去”。“吃茶去”使众生妄念顿息,明心见性,有包含知行合一的大道理,自古禅茶便一味。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成为千古茶歌绝唱。

图片

唐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宋代将饮茶上升到了艺术高度,到达极致。“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点茶为“四艺”之首,为最生活,最风雅的事情。点茶步骤包括:炙茶、碾末、侯汤、温盏、调膏、注汤击拂、汤戏、赏味等。茶叶炙烤后,将饼茶碾成粉末,用沸水冲点茶。为了使茶末与水融为一体,用茶筅快速击打,茶水充分交融,茶盏中出现大量白色茶沫,茶沫挂盏时间长者为优。点茶技艺远播海内外,当时的辽、金、高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也开始学点茶法泡茶,日本的抹茶便起源于此。点茶衍生出斗茶、茶百戏等饮茶技艺,宋代茶道技艺自此走向巅峰。宋代饮茶以团茶为主,分为十个等级,分别为龙茶、凤茶、京挺、的乳、石乳、头金、白乳、面、头骨、次骨等,其中龙凤图案仅皇室可使用。宋朝廷在北苑皇岗设置御茶园,北苑贡茶、建盏冠绝天下。现在北苑皇岗的矮脚乌龙茶和建盏烧制仍然很有名气。宋徽宗所著《大观茶论》,从地产、天时、采择、蒸压、制造、鉴辨、白茶、罗碾、盏、筅、瓶、水、点、味、香、色、藏焙、品名和外焙等 20方面对茶事进行了论述。宋徽宗画作《文会图》描摹了宋朝文人雅士茶会的场面,是宋朝点茶法场景的真实再现,有较高的艺术欣赏和历史参考价值。南宋刘松年的《撵茶图》详尽地描画了宋代文人雅聚品茶时的场景,点茶器具、礼仪流程等。“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宋代文豪欧阳修、苏轼、朱熹、曾巩、黄庭坚、范仲淹、陆游等留下了大量的咏茶、斗茶、品茗的诗词,为茶赋予了雅致的文化元素,将茶文化推向新的高峰。

图片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

图片

龙凤图案

图片

点茶工具

      元朝统一天下后,制度与文化上近取金宋,远法汉唐。宋时期的茶文化也被蒙古人所继承并发展创新,形成了特点鲜明的元代茶文化。元代的茶与茶具从宋人的奢华雅致转变为返璞归真、删繁就简。饮茶逐渐减少了对香料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蒙古特色的酥油、炒米等,并出现了以花果入茶的饮茶习俗。元代宫廷虽仍以团饼为主,但饮用散茶和用沸水直接冲泡的方式开始在贵族阶层流行。汉族阶层文人受排挤,常常通过喝茶、做散曲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喝茶更多的体现了清高的气节。

       明代朱元璋为了减轻茶农负担,下诏'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罢造龙团改造散茶,以芽茶冲泡,开千古茗饮之宗。冲泡方法简单明了,尽茶之真味,饮茶融入到普通百姓的生活。郑和七下西洋,将茶叶传播到世界。明代的饮茶步骤虽简单,但文人雅士对饮茶环境的追求更高了。文人雅士经常在清幽之处,山水林木之间组织茶会。茶会人数或多或少,“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便是明代人饮茶的情趣。茶会时还喜欢作画,明代以茶事为主题的绘画非常多,如沈周的《会茗图》、《醉茗图》,仇英的《试茶图》、《陆羽烹茶图》,陈洪绶的《品茶图》等。明代散茶以绿茶为主,种类丰富,有虎丘、罗界、天池、松萝、龙井、雁荡、武夷、日铸等。明代的茶以青翠为胜,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明代泡茶器具以茶壶、茶杯、茶碗为主。正德年间进士吴颐山的书童龚春在金山寺陪读时,仿照树瘿的样子制作了中国第一把紫砂壶-龚春壶,后称供春壶。紫砂制作快速发展,涌现了时大彬、徐友泉、惠孟臣的制砂名家。紫砂壶的出现,进一步丰富了泡茶方式。

图片

明 时大彬紫砂壶

      清代饮茶习俗基本上是明代的延续和发展,传统的六大茶类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已全部形成,茶叶的内销及外销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各地茶楼林立,民间喝茶更加普遍,饮茶深入人们生活,走向世俗化。清代制瓷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种类丰富的瓷器茶具。嘉庆皇帝多次在茶壶上题写御诗。除陶瓷、金属茶具外,竹、木、牙、角等各种茶具创新发展。清代饮茶方式更加丰富多样,蒙古、藏族等边区喜欢奶茶、酥油茶。闽、粤潮汕一带则善饮功夫茶。喝功夫茶有专门的茶具,称之为“潮汕四宝”,有朱泥炉、玉书煨、孟臣罐、若琛瓯。中国茶叶和瓷器自17世纪初开始大量销往欧美,饮茶真正走向全世界。

图片

清嘉庆 绿地洋彩开光御制诗文茶壶

图片

工夫茶四宝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文化走向稳定发展之路。现在茶叶与茶具种类数不胜数。茶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茶文化与健康、养生等融合,饮茶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茶艺表演、茶道学习、茶叶品鉴等活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赵朴初先生有诗:“七碗受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其实学习再多的茶文化,不如吃茶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