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断断续续看了两部电影: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 这两部电影,有一个相同的情节: 电影中的主人公,因为在学校表现不佳,都要求被叫家长。 《朱同在三年级丢失了超能力》的朱同是因为胡乱”冒充”其他班级学生而被叫家长。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的吴智勋则是因为最近一次考试成绩明显下滑而被叫家长。 不过两位同学面对请家长这件事情,反应是出奇一致: 看看能够有什么办法,把请家长这个环节“蒙混”过去,最好家长来都不要来。 我不知道,导演与编剧是不是有被叫家长这样的经历。反正在电影中,只要一提及叫家长,孩子就如临大敌。 确实可能老师口中一句简单的“把你家长叫来”,但是站在儿童视角看,对于他们来讲,这可能真的是一件天大的事情。 02 那作为老师,关于“请家长”,我们应该需要哪些思考呢? 1、慎用“请家长”。 家校沟通中,其实“请家长”这种手段,级别还是蛮高的,毫不夸张的说,甚至是最高级别的。 既然是高级别的手段,那么一定要慎用,并且要用在关键时刻。 什么关键时刻呢,孩子的状态确实今非昔比,发生严重转变。或者孩子问题已经涉及原则、底线问题。 所以一方面,我们确实不好总是跟学生讲“把你家长叫来吧”,另外也不要频繁约谈家长。 而一个更为残酷的现实是,你老师辛辛苦苦都把家长叫来了,家长还觉得你这个老师特别麻烦、多事。再说了,家长心里对孩子表现没有数吗?有时对于家长来讲,就是换一个人告诉自己的孩子有多差劲。 所以,绝对不要痴迷“请家长”,以为“请家长”可以解决问题。 2、千万不要让孩子去通知家长。 让孩子奔溃的方式有很多,不过,让孩子自己把家长叫来,绝对是奔溃中的奔溃。 电影中的朱同还是吴智勋,为什么超级害怕请家长,一个重要原因,老师是让孩子自己把家长叫来。 我们切换一个场景来感受一下: 你在单位里面表现很不好,你的领导说,你打一个电话给你的父母,请你的父母来单位一趟。 请问你的心情如何。 可能有的时候,老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情绪一上来,直接把手机给学生,跟学生说,你自己跟家长说你的表现,并请你的家长来学校一趟。千万别这样,孩子会被逼疯。 3、不告状、多共情、给建议。 真的把家长请来之后,咱们也不要一上来,就说这个孩子这里不行那里不行。 别这样,一来,对于每一个家长来说,自己孩子表现再差,在自己心中都是最棒的孩子,你一开始就说孩子不行,一开场就营造了对立氛围。二来,你老师开始数落孩子,家长可能为了配合你,也开始说孩子的各种不是,你说学校情况,家长说家庭表现,最后变成大型家校诉苦现场。 所以请来家长之后的第一件事情,不要告状。 那么说明孩子的具体情况,也请先说孩子最近一段时间表现不错、进步的地方,让家长不那么紧张,说完孩子进步之后,抛出一个核心问题,问题不要太多,一次能够探讨清楚一个问题,万事大吉了。 第二件事情,要多共情家长,家长也会说家里的一些情况,谈及养育孩子的一些困惑, 甚至痛苦。耐心听家长讲完,然后反馈家长谈话中的情绪。比如可以对家长说“听了你的讲述,感受到你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真的是心力交瘁了。” 第三件事情,给家长一些具体可行的小建议。不要讲各种大道理了,就跟家长一些具体可以操作的建议。 4、表现好的时候也可以请家长。 这就是反其道而行了。 以往想到请家长,肯定是孩子捅了大篓子了,是一种不详的预感。 但是我们换一种角度,如果一个原来表现很差的孩子最近一段时间持续变好了,这个时候把家长叫来,当面跟家长说,孩子表现不错,并且我们一起来复盘一下是做对了什么才让孩子会有这样的转变,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大家的心境? 近期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