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对大别山和太行山的兴趣进一步增加了。昨天看了一本书《太行山》,这是“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当中的一本。“八百里太行”自黄河北岸一直延伸至燕山之南,山脉内部群峰莽莽,共同构筑起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的大屏障。这本书主要着眼于山西省内太行山段写的,没有涉及北京、河北、河南段。本书从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历史地理和文化地理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山西境内太行山段的山川河流、风土人情,非常长知识。抗日战争的历史、小说、传记等等哪里少得了山西?从小听《人说山西好风光》,对山西充满了向往。巍巍太行,雄奇险峻,一直是我向往的自驾目标。 太行山西段包括了大同灵丘,忻州忻府、繁峙、代县、五台、定襄全部及原平大部,阳泉市区、盂县、平定以及晋中寿阳、昔阳、和顺、左权、榆社。 非常有幸,我大学毕业后入伍集训地点就在山西忻州黄龙王沟,那附近有著名的陀罗山,可是我们军人军训的日子,管理非常严格,没有时间去爬一爬。陀罗山主要由太古宙花岗片麻岩组成,非常坚硬,山上怪石嶙峋、悬崖峭壁随处可见,东坡极陡,西坡稍缓,主峰顶上有一块巨石,寸草不生,石缝里仅长一棵古松树,名曰“古松独石”,是忻州古八景之首。 可喜的是,军训期间,插一句这个军训是名副其实的“掉皮掉肉不掉队,流血流汗不流泪”,非大中小学那种隔靴搔痒的军训,这中间有外出学习的日子,我们去了五台山、晋祠、阎锡山故居等地方。 幸好有好多照片为证,否则我都想不起来当日具体的事情来,只记得星星点点的建筑物,吃过什么饭一点都想不起来。比如五台山我就记住了那个藏传佛教的白塔,晋祠记住了难老泉、周柏,至于周边有什么、还有一些详细的文史知识等等,都一概不知。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我们近千人的部队去参观浏览,只能走马观花、匆匆而过,行车、路线、吃饭等等都有后勤保障,不用我们操心,所以记不住什么。记忆最深刻的反而是汽车翻山越岭、爬过奇险盘山路之后将要下山的那个山坡,我们在那里下车望风,真清凉通透啊,那里有个清凉寺,可是没有安排进去参观,只是远远望了望。当时想起了濮存昕参演的电影《清凉寺钟声》,只看过海报,没看过电影,看来要补上。《太行山》这本书讲解太详细了,大大小小的山川河流地点寺庙风俗人情名人名事都有记载,我看得很细,主要是因为曾经我在那里度过那么些难忘的时日。要多看书啊,书是长知识的最好途径,没有之一。如果我们的地理、历史等知识只来源于中小学学的那一点点可怜的知识,那多可悲,更可悲的是,这居然是事实,无数人口里蹦出来的知识真的是中小学水平,看来国家强调中小学广泛阅读还是有道理的。这本书里提到一个村子叫大汖村,想我来我看过一本书就是《大汖村志》,讲解非常详细。大汖村,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下辖村。汖(字典读pìn去声,此处读chang三声,当地人读ce三声,传统盂县方言中ang发音全部e化,平卷舌都发平舌)。这是一个古老宁静的古村落—大汖村,盂县大汖村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是迄今盂县现存最古老的村落。2019年1月,大汖村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汖村,因村中三处瀑布而得名,村中农牧兼营,世代相传。村落历史源流,据庙宇中的石刻雕像至晚可追溯至金代。抗战时期,这里曾作为八路军的粮库和军火库,发生过激烈的保卫战。1943年8月10日夜晚,300多名日伪军悄悄进村,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20多名村民被枪杀,800多只牲畜及财物被掠夺,170多间民居被烧毁,宁静的村庄变成了一片血海加火海……上世纪50年代,大汖还有住户80余家、360余人。那时的村子称得上是一个小社会,学校、供销社一应俱全。正如一位老人站在自家窄小、清冷并破旧的院子里大声告诉说:“院子最辉煌时,住了24口人,7间房全是满的。”据说戏班都有两套,一套是老年人的北路梆子,一套是年轻人的中路梆子。太行山深处的“布达拉宫”。2006年秋,当地著名摄影家崔达道先生发现此处景致,推荐给正在当地负责策划滹沱河生态旅游区的著名经济学家崔满红教授,之后崔满红教授多次组织各类专家对大汖村进行了考察和研究,撰写大量文章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太行山深处的“布达拉宫”——大汖村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省摄影家协会把这里定为摄影基地,很多艺术家在这里写生作画。各地游客络绎不绝。

五台山 
一个煤矿管理中心

黄龙王沟


晋祠

阎锡山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