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帛书版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

 昵称32229807 2024-08-15 发布于广东

(今本8章)

上善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今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对比说明】

复原本与今本有7处不同,多处意思大变:

1.“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句,被今本等版本改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虽然“有静”与“不争”都符合老子一贯的思想,但是,“有静”在此外更话合些,且更有深意。

一是“静”字本身包含不争的意思,“静”的“不争”并非不能争或不争,而是不争则已,一旦启动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所以,“有静”与“不争”相比,前者不仅内涵、外延深厚,而且懂得万物运行的“度”,行事知道进退与分寸。二是“静”比“不争”更加符合水的特性。所以,这里取用“有静”。

2.“予善天”句,帛书乙本为“予善天”,帛书甲本在“予善(天,言善)信”处脱失了三个字,故被后人误抄为“予善信”,今本等版本改为“与善仁”。这里取用“予善天”,详见【阐释】部分解读。

3.“上善似水”的“似”字,帛书甲本为“治”,帛书整理小组校勘为“似”,帛书乙本为“如”,今本等版本改为“若”。这里采纳“似”,或符合原貌。

4.“居众之所恶”句,被今本等版本改为“处众人之所恶”。因为老子是在说天道(像水),这里的“众”指“众生”,并不仅仅指“众人”,所以天道不仅有“处于”的意思,还有如同“居所处在固有位置”一样的含义。故此处取用“居众之所恶”。

5.“夫唯不静”的“不静”,帛书甲本为“不静”,帛书乙本为“不争”,学者与传世诸本几乎全都认定这里是“不争”。但是,由于上文对“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的更高明:《席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第256页。

正,不论从文意上,还是从结构上来说,这里都应该是帛书甲本的“不静”二字。原因在于:“水”具有像“道”一样的修为,展现出的是宏大、博爱的“静”,这个“静”是相对的,肯定不是绝对的,不然就成了一潭死水;这里的“静”,正如同水在“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种“为德而动”的综合作用下所呈现出的状态,犹如“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光综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无色一样。

【译文】

至善(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滋润万物而静默无声,停留在众生不喜欢的地方而无怨,所以它最接近于“道”。处于最适合的位置,胸怀像深渊一样豁达,给予近乎天道不求回报,言令守信,政精于治,以能胜事,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只有具备上述七种如水一样“动”(不静)的德能,才不会有过失怨咎。

图片

【阐释】

本章承接上一章以天道推人道的演绎,老子进一步以水喻道,进而教人。老子高度赞美水,把它与至高无上的修为与完美的品性相提并论。无形的水,可以随着各种器物改变自己的形状,可以变成甘露滋润万物。水柔和时可以随处流动,无孔不入而无阻隔;水顽强时可以滴水穿石、无坚不摧,强大时可以掀起巨浪、排山倒海。

那么,为何水的特性最接近于“道”呢?王夫之解释说:“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而常德众之先。”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所以水的品格就是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而平静。

水的品格是人们最需效仿的东西。所以,好的领导者不仅要做有利于众人之事而不与其争名夺利,而且还愿意到他人不愿去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忍辱负重,任劳任怨,尽其所能去作贡献帮助别人。这就是老子“水善利万物而有静”的思想。

接下来,我们谈谈“予善天”的问题。

今本等版本把“予善天”抄错或者更改为“与善仁”,与老子一贯的思想相左,严重误导读者。

一是,从前后行文来看,“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的“地”“渊”“天”对应,而“予善天”和“动善时”的“予”和“动”词性相同,且“天”与“时”可归类为“天时”,可见“予善天”比“与善仁”更加符合上下文意。

二是,从老子对“天”与“水”的理解来看,老子说“上善似水”,意思是:水,属于上善,当依天意,不能遂人意。且人愿意居恶处吗?所以“予善天”比“与善仁”(或“与善人”)更为准确与合适。

三是,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天”的特性:“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意思就是天之道,有多的就损去,有少的就补足。所以,“予善天”的意义在于:像天一样“损有余而益不足”地去“予人”,方可谓之“善”。而“与善仁”的意思是以仁为善,提倡慈爱平等,给予的时候要怀着仁慈之心。“天之道”的第二层意思是只给予、滋养万物,不索取任何东西。

所以,老子强调的“予善天”,是指给予的时候要效仿天的品性,不要索取,这才是真正的“善”,并说这是高明的做法。由此可推导出:能无私予人的,只有上天,所谓“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另外,还有几个版本此处为“予善人”,这样的话,明显与其他几处“善”字意义完全相异了,所以,很少有人认同。

四是,老子对“仁”并非一味地肯定,他讲究首先要顺应天时,然后才谈“仁”,甚至直言“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等。

五是,《庄子》中曾有记载:孔子拜见老子时大谈仁义,说仁义才是人的本性,“中心物恺,兼爱无私”,这就是仁义。老子却说,性情迁移才需要强调兼爱;自私太甚才需要强调无私。天地原本就有自己的运行规律,不能以自然的状态行事,不能顺应着规律去进取,却如此急切地标榜仁义,这才是扰乱了人的本性啊!所以、老子其实是很反对这种将“仁义”随时挂在嘴上的人的。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的分析可知,此处取用“予善天”最为恰当,且最符合老子的本意。

摘自:王骥道德经,古今有何不同华文出版社:2023年01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