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检验医学28】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检测——自身抗体详读篇

 昵称32630656 2024-08-16 发布于四川

做好沉浸式阅读的准备了吗?为了配合以下文字内容的长度,特意选了一首很长的歌。很久没听与妻书了,还是觉得和以前一样好听。最近经常加班,差不多晚上七八点才下班吧,回家再看看书就很晚了。其实和读研那会儿比还是舒服很多了,至少上班还是有自由的时间的,还是会有周末的,虽然没有双休,但读研那会儿单休也没有,经常回寝室已经是晚上十点以后了。不过上班后一个比较深的感触就是,如果想要看看书、看看文献等,确实需要自己去挤时间,不像在学校那会儿,天天被安排看文献做实验搞学习。总之,现在的生活状态还是喜欢的,的确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经营这个公众号。图片

01
抗U1-nRNP抗体(抗核糖核蛋白抗体)
图片

U1-nRNP抗体又称抗nRNP抗体,其抗体主要识别的是核心蛋白A,C70 kDU1-nRNP该抗体是诊断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MCTD)(又称夏普综合征)的必要条件。MCTD是合并有RASLE、系统性硬化症及多肌炎的多种临床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些学者对MCTD是否为一个独立的疾病仍存在争议。抗U1-nRNP抗体并不是MCTD的特异性诊断指标,在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中也可检出该抗体,SLE患者的阳性率30%~50%,全身性进行性硬化症25%~30%,皮肌炎为10%~20%RA5%~10%。此外,由于SmU1RNP是同一分子复合物中的不同抗原位点,两种抗原具有相关性,抗Sm抗体阳性常伴有抗U1 RNP抗体阳性。

02
抗Sm抗体(抗史密斯抗原抗体)
图片

Sm抗体是以首例发现患者的姓名(Smith)命名,分子量为9-70 kD其靶抗原Sm(Smith抗原)小核糖蛋白组,参与mRNA前体(pre-mRNA)的剪切。Sm抗体和抗dsDNA一样,对SLE有高度特异性,抗Sm抗体几乎仅见于SLE患者中,是SLE的标志性抗体。1982年美国风湿病学会将抗Sm抗体作为SLE的诊断标准之一。但由于其敏感度较低,SLE阳性检出率为20%~40%,故Sm抗体阴性时不能排除SLE诊断。nRNPSm抗原属于一组由富含尿嘧啶核苷酸的低分子量RNA(U-RNA)与不同蛋白质(9-70 kD)组成的小核糖核酸蛋白(snRNP)根据色谱分析的结果将RNA组分命名为U1U6。除RNA外,U-nRNP还含有6种不同的核心蛋白(B、B’、D、E、F、G)。另外,U1-nRNP还含有颗粒特异性蛋白(70 kD, A、C)U1-nRNP抗体的靶抗原是一种或多种颗粒特异性蛋白(70 kD,AC)而抗Sm抗体的靶抗原为一种或多种核心蛋白。SmU1-nRNP其实是同一分子复合物(核糖核酸蛋白)中不同的抗原位点,SmU1-2U4-6U1-nRNPU1,故抗Sm抗体多数与抗nRNP抗体同时阳性,而抗U1-nRNP抗体可单独阳性。

03
抗SSA/Ro抗体
图片

SSA抗原为可溶性物质A,或干燥综合征A抗原或Robert抗原,为细胞浆蛋白复合体,天然的SS-A抗原是一种小核糖核酸蛋白,由一个RNA分子(Y1Y2Y3Y4Y5-RNA80-112个碱基)和一个60 kD蛋白分子组成。另外一种52 kD蛋白(Ro-52)也与SSA/Ro复合物有关,但该蛋白是否是SSA/Ro复合物的成分还存在争议。SSA抗体识别60 kD蛋白亚单位,又称抗Ro抗体。SS为干燥综合征的缩写,A为抗原序列号,抗SSA抗体的靶抗原包括60 kD52 kD两种蛋白质,目前认为抗SSA抗体阳性主要指含有抗天然SSA (60 kD蛋白)抗体52 kD蛋白是否是SSA复合物的成分尚存在争议。抗SSA抗体与各种自身免疫疾病相关,现已发现SSA抗体(仅包括抗Ro-60抗体)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 Sjogren syndrome, SS)患者阳性率高达60% ~70%,因此欧洲SS诊断标准研究组织将抗SSA抗体纳入SS的诊断标准。该抗体特异性较差,在SLE阳性率为40% ~50%,在RA、PSS、多发性皮肌炎或原发性胆汁性硬化及少部分正常人也可检出抗SSA抗体,偶见于自身免疫性肝炎及病毒性肝炎。除此之外,SSA抗体特别见于新生儿红斑狼疮(100%),又称新生儿LE综合征,当母亲为抗SSA抗体阳性,且抗SSB(La)同时存在时,抗体可通过胎盘到胎儿体内,导致炎症反应及先天性新生儿心脏传导阻滞。抗SSA抗体与抗Ro52抗体(Ro52抗原:52 kD蛋白,RING依赖E3连接酶)的相互鉴别在诊断上十分关键,因为Ro52抗体不具有疾病特异性,也可在肌炎、系统性硬化症、其它胶原病、新生儿红斑狼疮、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及病毒性肝炎中检出该抗体,单独的抗Ro-52抗体阳性不应判断为抗SSA抗体阳性或作为SLE及干燥综合征的特异性指标。

04
抗SSB/La抗体
图片

SSB抗原为可溶性物质B或干燥综合征B抗原或Lane抗原,SSB抗原是一种分子量为48 kD的磷蛋白,在细胞核中作为RNA多聚酶III的辅助蛋白,是RNA多聚酶III转录终止因子。SSB抗体又称抗La抗体。该抗体诊断SS较为特异,欧洲SS诊断标准研究组织将抗SSB抗体纳入SS诊断标准。但由于SSB抗体通常与抗SSA抗体(Ro-60抗体)同时出现,只有当抗SSA抗体阳性时,检测抗SSB抗体才有意义;如果抗SSA为阴性,而抗SSB为阳性,检测结果通常不可靠。

05

抗Scl-70抗体

图片

SclSclerosis(硬化症)的缩写,70代表抗原分子量为70 kD,它是DNA拓扑异构酶I的降解产物。天然Scl-70抗原的分子量为100 kD,但最初在免疫印迹中仅发现了分子量为70 kD的代谢产物。Scl-70分布在核浆内,在核仁内浓度非常高,参与DNA双螺旋的复制和转录。Scl-70抗体主要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有关,很少出现于局限型硬化症或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系统性硬化症(SSc)分为两型,即弥散型皮损和局限型皮损,两者不易区分。抗Scl-70抗体可见于25%75%的硬化症患者,约40%-65%为弥散型,5-15%为局限型。Scl-70抗体阳性的硬化症患者通常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皮肤和内脏器官损伤严重。由于疾病早期即可检测出该抗体,故可用于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的早期诊断,并且提示预后不良。

06
抗PM-Scl抗体
图片

PM-Scl抗原是分子量在20110 kD之间的1116个多肽分子的复合物。主要的靶抗原是分子量分别为75100 kD的两种多肽分子,也就是PM-Scl 75PM-Scl 100这两种抗原相互独立,彼此之间没有交叉反应。PM-Scl主要位于核仁,但也可出现在核浆中。该多肽复合物的功能还不完全清楚,PM-Scl可能参与5.85 rRNA和一些U-snRNAs的剪切。系统性硬化症PM-Scl自身抗体阳性患者的PM-Scl 100的阳性率为90%-98%PM-Scl 75的阳性率为50%-63%18%的多发性肌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征可检出PM-Scl抗体,该抗体通常识别的是两种主要抗原PM-Scl 75PM-Scl 100。如果为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抗PM-Scl75的阳性率为10%,抗PM-Scl 100的阳性率为7%

07
抗Jo-1抗体
图片

Jo-1是一种分子量为50 kD的细胞浆磷蛋白,为组氨酰-tRNA合成酶,它能将胞浆中的组氨酸连接到相应的tRNA上。Jo-1抗体最常见于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 PM)阳性率可达40%单纯皮肌炎患者的阳性率约10%,在正常人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常为阴性。抗Jo-1抗体阳性患者常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纤维素性肺泡炎,部分患者可出现多关节炎。因此,Jo-1抗体被认为是肺病相关肌炎的标志性抗体。

08
抗着丝粒抗体
图片

已发现有四种不同的蛋白为着丝粒抗原,即着丝粒蛋白A(17 kD)、着丝粒蛋白B(80 kD)、着丝粒蛋白C(140 kD)和着丝粒蛋白D(50 kD)所有间接免疫荧光法抗着丝粒抗体阳性的血清至少具有与着丝粒蛋白B的反应性。抗着丝粒抗体(ACA)与局限型系统性硬化症相关,见于80%-95%的患者,仅见于8%弥散型,亦可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09
抗PCNA抗体(抗增殖细胞核抗原抗体)
图片

PCNA是一种分子量为36 kD的增殖细胞核抗原,其表达与细胞周期有关,出现于S初期,G2中期分解。有活性的、三聚体形式的PCNADNA多聚酶δ的辅助因子,参与DNA的修复作用。用以Hep-2细胞为基质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时,抗PCNA抗体产生的荧光模型称为细胞周期蛋白I型。约半数的间期细胞核呈现明亮的、清晰的细颗粒型荧光,而核仁为阴性,在另一半细胞中可见到相同的荧光模型,但其强度较弱(10倍左右)

10
抗dsDNA抗体
图片

SLE诊断中对抗脱氧核糖核酸自身抗体的检测十分重要。抗DNA自身抗体主要分为两种类型:抗双链DNA(dsDNA,天然DNA)和抗单链DNA(ssDNA,变性DNA)dsDNA反应的抗体主要识别的表位在双螺旋的脱氧核糖的(外侧)骨架,因此都可与单、双链DNA反应;而与ssDNA反应的抗体识别嘌呤和嘧啶碱基表位。dsDNA抗体主要见于SLE,按检测方法及疾病的活动度的不同,dsDNA抗体的阳性率为20%90%dsDNA抗体也偶见于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极少数情况下出现于健康人群。后者约有85%的人在首次检出抗dsDNA抗体后5年内进展为SLE,但是,未检出抗dsDNA抗体并不能完全排除SLE的诊断。现已知抗DNA抗体在SLE的致病机制中参与了重要作用。在发病过程中,双链DNA与相应的抗体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皮下、肾脏及其它器官的毛细血管内。因此,它们活化了补体系统,造成器官的病理损害。

11
抗Rib-P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
图片

Rib-P抗体,即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又称抗rRNP抗体。靶抗原核糖体P蛋白在核仁合成,然后转入胞质,核糖体P蛋白由核糖体60S亚单位的3种蛋白组成,主要的抗原性表位位于羧基端,在大亚基的38 kD、16.5 kD15 kD的多肽上,三种蛋白均含有相同的17个氨基酸序列。Rib-P抗体是SLE的特异性抗体,抗Rib-P抗体阳性提示与狼疮性脑病有关,其他疾病及正常人很少出现。

12
抗核小体抗体
图片

核小体是由组蛋白(H1H2AH2BH3H4)dsDNA组成的染色体的功能亚单位。H3-H3-H4-H4四聚体加上其两侧的H2A-H2B二聚体形成核小体的中心。组蛋白核心颗粒周围被两圈DNA双螺旋(总共146对碱基对)环绕。抗核小体抗体已成为SLE的标志性抗体,并与发病机制有关。抗核小体抗体对SLE的敏感性为60% ~ 80%,特异性高达97% ~99%几乎所有的SLE活动期以及狼疮性肾炎患者和62%SLE非活动期患者抗核小体抗体阳性,而抗dsDNA抗体的阳性率小于10%因此,检测抗核小体抗体对SLE,尤其对抗dsDNA抗体和()Sm抗体阴性的SLE有较高诊断价值,特别是抗核小体抗体的形成先于抗dsDNA抗体,因此该抗体对于SLE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13
抗组蛋白抗体
图片

组蛋白是DNA相关蛋白(11.2 -21.5 kD),它们的功能是稳定DNA双螺旋结构,还可能参与基因调节机制。组蛋白是细胞核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有五种不同类型的组蛋白,包括H1H2AH2BH3H4组蛋白与DNA形成高度有序的核小体有关。抗组蛋白抗体是针对5种组蛋白或其聚合体的抗体,与抗DNA抗体(包括抗dsDNA抗体和抗ssDNA抗体)具有一定的连锁性,即抗DNA抗体阳性的患者常能同时检出抗组蛋白抗体,但抗组蛋白抗体阳性并不一定伴有抗DNA抗体阳性。抗组蛋白抗体主要出现于95%的药物(如盐酸普鲁卡因胺、卡马西平、青霉胺、肼屈嗪和异烟肼等)诱导的狼疮患者中,其抗原为H2AH2BH2A-H2B复合物。盐酸普鲁卡因胺诱导产生抗H2A-H2B组蛋白二聚体的自身抗体,肼屈嗪主要诱导抗H3和抗H4抗体。当患者血清中仅检出抗组蛋白抗体或()ssDNA抗体,而无其他自身抗体时,强烈支持药物性狼疮的诊断。H2A-H2B二聚体的IgG类抗体与疾病的临床活动性相关。此外,抗组蛋白抗体还见于30%~70%的非药物诱导的红斑狼疮以及15%~50%RA患者,与病情活动度及临床表现无关。在Felty综合征患者中,抗组蛋白抗体检出率可达83%RA相关的血管炎患者阳性率为75%,青年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阳性率为20%。在非风湿性自身免疫病中,PBC患者约有76%抗组蛋白抗体阳性,且大部分是抗H1抗体。

14
抗线粒体抗体及抗AMA-M2
图片

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s, AILD)主要包括三种: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AIH是一种伴循环自身抗体和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病因未明、呈慢性炎性坏死的肝脏疾病;PBC 是以自身免疫介导的肝内胆管损伤,以后呈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为特征的一类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PS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综合征,其特征是肝外和()肝内胆管弥漫性炎症及纤维化所引起的慢性胆汁淤积症。AMA(主要指抗M2M4M9抗体)PBC有关,尤以抗M2抗体与PBC的关系最为密切。M4抗体在PBC患者中的阳性率高达55%多见于活动期、晚期患者,常与抗M2抗体同时阳性,该抗体可能是疾病迅速发展的风险指标。M9抗体主要见于PBC疾病早期抗M2抗体阴性患者( 阳性率为82%),其中大约有90%IgM型。当抗M2抗体为阳性时,抗M9抗体的阳性率下降为37%,因此抗M9抗体有助于PBC的早期诊断。此外,抗M9抗体亦可见于其他急、慢性肝炎患者(3%~10% )

在很多疾病中可检出抗线粒体抗体(AMA),通常AMA和其它一些自身抗体起出现。检测AMA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具有特别的诊断意义,到目前为止,在PBC患者中检出了4种不同类型的AMA,包括抗M2M4M8M9抗体。抗M2抗体是PBC敏感而特异的诊断标志,阳性率高达96%M4M8M9抗体在PBC中的阳性率相对低很多,抗M4M8抗体总与抗M2抗体一起出现,抗M4M9抗体的诊断价值还有待进行评价,目前所获得的数据表明抗M4抗体为病情进展不好的指标,抗M9抗体主要出现在疾病的早期阶段(82%),这时还未产生抗M2抗体并且抗M9抗体主要为IgM(90%)。如果抗M2抗体一旦变为阳性,抗M9抗体的阳性下降为37%,并且其中50%IgM型,M9抗体阳性可能提示病情预后良好。

M2抗原系统是位于线粒体内膜的三种相关的多酶复合物,这些酶催化丙酮酸、2-酮戊二酸和2-含氧酸支链的氧化脱羧,目前已知的抗M2抗体的靶抗原有6: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E2 (74 kD)、蛋白X (55 kD)E1α亚单位(51 kD)E1β亚单位(36 kD)以及2-含氧酸脱氢酶复合物支链的E2 (51 kD)2-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的E2 (51 kD)。酶E2负责将乙酰基团转移给辅酶A,蛋白X是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亚单位,功能还不清楚。

高滴度的抗M2抗体为PBC的标志,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的酶E2和蛋白X为主要的靶抗原,抗M2抗体对PBC的敏感性为95%~98%,特异性约为70%~80%,但与PBC的病期、疾病严重程度、治疗效果与预后无明确关系。另外,在其他慢性肝脏疾病(30%)和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7%~25%)中也可检出抗M2抗体,但以低滴度为主。对于抗M2抗体阳性的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患者有可能临床上重叠有PBCPBC是一种不明原因的慢性炎症性肝脏疾病,被认为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90%PBC患者为中年女性,年龄在35~60岁,最初为小到中等大小的胆管发炎,并逐渐转化为进行性组织病变,最后发展为严重的肝硬化。PBC的特征为肝内胆小管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以及高特异和高阳性率的抗线粒体抗体。该病常以一些非特异的、多变的常见症状开始发病,如搔痒(小丘疹)、疲劳和右上腹疼痛,在经过一段时间可发展成梗阻性黄疸,其特定的标志为血清脂质升高。组织学上,肝脏的变化与一种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的胆管炎一致,并伴有颗粒样的胆管周围炎,可缓慢的发展成小和中等胆管的破坏,随后纤维化,最后完全硬化。除了肝脏外,其他具有外分泌功能的器官也可受累,如泪腺、腮腺、胰腺,甲状腺也经常受累。

15
抗平滑肌抗体
图片

抗平滑肌抗体是以平滑肌组织为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无器官及种属特异性,主要为IgGIgM型抗体。ASMA靶抗原为肌动蛋白(actin),肌动蛋白可以以单体(G-肌动蛋白)或聚合体(F-肌动蛋白)形式存在于微丝中。F-肌动蛋白自身抗体与IAIH关系密切,而抗G-肌动蛋白自身抗体则与酒精性肝硬化有关。除肌动蛋白外,可与之反应的还有波形蛋白、结蛋白、微管蛋白、肌球蛋白和肌钙蛋白等。ASMA可出现在各种肝脏疾病中(如自身免疫性肝炎、肝硬化),检测该抗体对诊断(类狼疮)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有特别重要的意义。ASMAIAIH的血清学标志抗体,主要为IgG型,阳性率可达90%高滴度的IgGASMA (大于1: 1000, F-肌动蛋白)对诊断AIH的特异性可达100%lgGlgM型抗体的滴度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同时出现主要见于AIHPBC重叠的患者。低滴度的ASMA(IgM类抗G-肌动蛋白)见于酒精性肝硬化,而低滴度的ASMA (IgM 类抗非肌动蛋白成分)与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相关,且在病毒性肝炎中,抗体滴度通常很快下降。此外,ASMA亦可见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麻风、梅毒、干燥综合征、RA以及肿瘤和病毒感染者等。AIH主要出现在女性中,半数病例在30岁以前发病,40%的患者以急性肝炎开始发病,肝活检显示有实质细胞坏死,并伴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借助于自身抗体和各种病毒学指标,可将自身免疫性肝炎分为很多种亚型(病因不同)。在AIH中,抗细胞核、dsDNA和粒细胞浆(pANCA)抗体常与ASMA一起出现。

16
抗SLA/LP抗体(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
图片

SLA/LP 抗体在所有AIH相关抗体中具有最高的诊断价值。SLA/LP抗体即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与其它自身抗体一起出现,多出现在ANA、ASMA和抗LKM-1抗体阴性的AIH患者血清中,抗SLA/LP抗体测定对发现这一部分AIH患者具有重要意义。SLA/LP抗体是AIH较特异的指标,虽然抗SLA/LP抗体在AIH中的阳性率仅为30%,但其阳性预测值几乎为100%。如果存在相应的临床症状,仅抗SLA/LP抗体阳性就基本上可确诊为AIHSLA/LP抗体对AIH具有很高的特异性,所有病毒性肝炎患者抗SLA/LP抗体为阴性。三分之一的AIH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抗SL A/LP抗体,从而可以准确地排除病毒性肝炎。抗SLA/LP抗体有可能参与肝细胞的破坏,因此推测抗SLA/LP抗体与AIH的发病机制有关。

17
抗LC-1抗体(抗肝细胞溶质抗原I型抗体)
图片

肝细胞溶质抗原I( liver cytosol antigen type 1LC-1) 位于肝细胞胞液中,本质为亚胺()甲基转移酶-环化脱氨酶( formimino transferase- cyclodeaminase)和精氨()琥珀酸裂解酶( argininosuccinate lyase)1988 Martini等从AIH患者血清中发现了抗LC-1抗体。LC-1抗体为AIH的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56%~72%,多见于小于20岁的患者,大于40岁的患者少见。LC-1抗体水平与AIH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常与抗LKM-1抗体同时存在,两者可能具有密切的关系,但抗LC-1抗体的特异性优于抗LKM-1抗体,且与IAlH的疾病活动性具有相关性,可作为AIH的疾病活动标志及预后指标。

18

抗LKM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
图片

肝肾微粒体( LKM)抗体是由Rizzetto等于1973年在自身免疫性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发现。其靶抗原为P450酶复合物和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抗LKM抗体有3( LKM-1LKM-2LKM-3)其中以抗LKM-1抗体最有意义。LKM-1AIH的标志抗体,IAIH患者多为青年女性伴高免疫球蛋白血症,病情较重,抗LKM-1抗体阳性率可达90%此外,抗LKM-1抗体也可见于2%~10%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抗LKM-2抗体仅见于替尼酸(tienilic acid) 诱发的肝炎患者靶抗原是细胞色素P450  C9 (CYP2C9)。替尼酸现已禁用,故目前抗LKM-2抗体检测意义不大。抗LKM-3抗体的靶抗原是尿嘧啶核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此抗体在IAIH患者的阳性率为10% (这些患者抗LKM-1抗体也阳性),也可见于10% ~ 15%的慢性丁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但滴度较低,因此临床开展较少。

19
抗Sp-100抗体
图片

Sp-100蛋白是指种分子量100,000的可溶性酸性磷酸化核蛋白。Sp-100抗体可在约31%PBC患者中检测到,尤其在AMA阴性的PBC患者中,其阳性率为48%,故检测此抗体对提高PBC的诊断率具有较大价值,其他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抗Sp-100抗体通常为阴性。

20
抗LMA抗体(抗肝细胞膜抗体)
图片

LMA抗体1976年由Hopf等在HBsAg阴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肝硬化的患者血清中发现,其靶抗原是一种肝细胞膜可溶性蛋白,可自肝匀浆离心后的上清液中分离纯化而得,具有肝细胞特异性而无严格的种属特异性。LMA在不同人群中的阳性率为:IAIH活动期可高达35% ~ 100%;急性病毒性肝炎为0 ~ 17%;慢性病毒性乙型肝炎为0~ 16%;隐匿性肝硬化为0~61%;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0~42%;酒精性肝病为0~27%;其他肝病为0 ~4%;非肝性自身免疫病为0 ~4%LMA可能通过ADCC反应和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造成肝细胞的损伤,这一作用机制是AIH患者发生肝细胞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

21
抗gp210抗体
图片

gp210抗体的一种靶抗原是分子量为210 kD的核孔膜糖蛋白,因此,称其为gp210蛋白gp210抗体对PBC具有一定的敏感度(38%)和较高的特异性(99%)特别是对于抗线粒体M2型抗体阴性的PBC诊断更有价值。因此,gp210抗体与线粒体M2型抗体联合检测对于提高PBC的检出率具有重要意义。

22
抗PR3抗体(抗蛋白酶3抗体)
图片

PR3抗体是cANCA的主要靶抗原,抗PR3抗体对于诊断Wegener 肉芽肿( Wegener granulomatosis, WG)具有重要价值。Wegener肉芽肿是1939年由Wegener等首先描述的一种以广泛的、进行性坏死性肉芽肿和弥漫性、坏死性血管炎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病变常波及耳、鼻、咽、肺和肾脏,严重者会发生肺和肾衰竭。WG的发病机制不太清楚,有学者认为PR3抗体与PR3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肺和肾等组织,复合物中的蛋白酶如保留酶的活性就可能引起局部组织的破坏。此外,ANCA也能直接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各种溶酶体酶或超氧活性基团引起血管内皮损伤。抗PR3抗体在多种细胞因子协同下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这可能是内皮细胞损伤的起始步骤。PR3抗体在WG患者的阳性率为85%,另外,在显微镜下多血管炎患者的阳性率为45%,其他血管炎患者阳性率5% ~20%,该抗体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常用作判断疗效和疾病复发的评估指标。

23
抗MPO抗体(抗髓过氧化物酶抗体)
图片

MPOpANCA的主要靶抗原MPO约占中性粒细胞蛋白总量(干重)5%,是中性粒细胞杀灭吞噬微生物的重要物质。MPO抗体的阳性率在特发性肾小球肾炎为65%变应性肉芽肿性脉管炎为60%,显微镜下多血管炎为45%,而在Wegener肉芽肿患者阳性率仅10%此抗体水平也与病情活动性相关,可用于疗效与预后判断。

24
抗GBM抗体(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
图片

肾小球基底膜(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GBM)是由内外透明层及中间致密层构成的网状结构,以糖蛋白为主体,主要由IV型胶原、层粘连蛋白(laminin)、板层素(lamin)、蛋白聚糖和内肌纤蛋白等组成。其中IV型胶原是抗GBM抗体的主要靶抗原,为3α链亚单位组成的聚合体。肺肾综合征抗原位于α3NC1结构域(分子量29,000的蛋白质),该抗原定位于GBM的内层,亦见于肺、晶状体、耳蜗、脑及睾丸组织中,并与肺泡基底膜中的IV型胶原成分相似,因此为交叉反应性抗原。GBM抗体是抗GBM抗体型肾小球肾炎的标志性抗体。此型肾炎为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 syndrome, GS),其临床特征为急性进行性抗GBM抗体型肾小球肾炎与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病(haemosiderosis)在未累及肺的病例中抗GBM抗体阳性率为60%,而在累及肺的病例中抗GBM抗体阳性率高达80% ~ 90%这些抗体主要是IgG类,很少为IgA类。临床病程与抗体水平相关,高滴度的抗GBM抗体提示疾病将恶化。在抗GBM抗体阴性但仍怀疑为抗GBM抗体型肾小球肾炎时,应进行肾脏组织活检。抗GBM抗体亦可见于其他多种肾脏病患者,包括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并有助于肾小管间质疾病的鉴别诊断另外,在抗GBM抗体阳性者中约有20% ~ 35%的患者可同时检测出pANCA (MPO-ANCA),该类患者常伴有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或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

25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
图片

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 anti- 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NCA)是针对中性粒细胞胞质成分为靶抗原的一类自身抗体,与临床多种小血管炎性疾病密切相关,对其诊断、分类及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982年首先由Davies等在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发现。至今已经有十余种中性粒细胞胞质成分被确认为ANCA的靶抗原,包括蛋白酶3(proteinase 3, PR3)、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人白细胞弹性蛋白酶(human leukocyte elastase, HLE)、乳铁蛋白(lactoferrin, LF)、组织蛋白酶G(cathepsin G, CG)、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bactericidal/permeability-increasing protein, BPI)等。抗乳铁蛋白抗体、抗弹性蛋白酶抗体和抗组织蛋白酶G抗体等的致病性及其与临床疾病的相关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乙醇固定的中性粒细胞可以区分为三种不同的荧光模型:第一种是胞质型(cytoplasmic ANCA, cANCA)乙醇固定的中性粒细胞胞质可见均匀分布的颗粒型荧光,位于中性粒细胞嗜苯胺蓝颗粒中,但部分粒细胞(可能是嗜酸性粒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无反应,细胞核无荧光(ANA阴性时),肝组织基质片可在肝血窦区见到粒细胞产生强荧光,其主要的靶抗原是蛋白酶3(PR3)。第二种为核周型( perinuclear ANCA, pANCA)乙醇固定的中性粒细胞核周围的平滑带状荧光,肝组织基质片同样可在肝血窦区见到粒细胞产生强荧光。pANCA可由多种抗原引起,主要靶抗原主要包括MPOHLELFCGBPI等,这些抗原和乙醇固定的中性粒细胞核膜有很高的亲和力,在温育过程中,抗原从颗粒中扩散至核周而形成核周型荧光第三种为非典型ANCA (atypical ANCA, aANCAxANCA)代表了pANCAcANCA两者之间的非典型表现至于是何种特异性抗体,需要通过纯化抗原的ELISA法进行确认。

cANCA阳性最主要见于Wegener肉芽肿以及全身性血管炎,特异性>97%,敏感性在初发非活动期患者为50%,活动期患者可达100%pANCA多见于显微镜下多血管炎(microscopic polyangitis, MPA)、变态反应性肉芽肿性脉管炎、坏死性新月体型肾小球肾炎等患者,溃疡性结肠炎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其他疾病有时也可出现pANCA,主要为MPO以外的其他抗原的抗体,其中部分抗原尚不明确。aANCA的靶抗原种类尚不太明确,临床意义不明。

25
抗核抗体(ANA)
图片

抗核抗体( 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中最常出现的一类自身抗体,ANA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ANA传统上是指抗细胞核抗原成分(包括DNARNA、蛋白或这些物质的分子复合物)的自身抗体的总称。近年来ANA的概念有所扩大,是指抗真核细胞所有抗原成分(包括核酸、核蛋白、细胞骨架及胞质成分等)的自身抗体,抗体主要为IgG也包括IgAIgMIgDIgE,它们可与不同种属来源细胞的相应抗原成分发生反应。ANA主要存在于血液中,也可存在于胸水和关节滑膜液等体液中。ANA检测是许多自身免疫病诊断的首选筛查项目。美国风湿病学会将ANA作为SLE的诊断标准之一,其阳性率大于95%阴性可基本排除SLE,故ANA检测常作为SLE的首选筛查试验。ANA并不是SLE的特异性自身抗体。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MCTDANA检出率可达95%~100%干燥综合征(SS)70%~80%;进行性系统性硬化(progressive systemic sclerosisPSS)检出率可达85%~95%药物性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肌炎及皮肌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等也有20%~50%的检出率。因此不能仅以ANA阳性,作为某种自身免疫病的诊断依据,还必须进行与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来辅助临床诊断。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