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把种种杂念统统放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事上,才能把“责任田”种成“示范田”,把“手中活”练成“必杀技” 《庄子》中讲了一个“梓庆为鐻”的故事:鲁国有个木匠叫梓庆,他的拿手活是“削木为鐻”,鐻做成之后“见者惊犹鬼神”。鲁侯问他做鐻“何术以为焉”?梓庆回答道:我准备做鐻时,“必齐以静心”。斋戒三天时,“不敢怀庆赏爵禄”;斋戒五天时,“不敢怀非誉巧拙”;斋戒七天时,“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这个时候,我便进入山林,挑选制作鐻的木料,尔后动手加工制作,因而做成的鐻“所以疑神者”。这个故事蕴涵做事之要、成事之道,给我们干事创业留下深刻启示。 “不敢怀庆赏爵禄”,去除各种功利之心、得失之虑,是梓庆“齐以静心”的关键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年官兵之所以做事虎头蛇尾、终无所成,就在于“想法”太多、功利心太重。比如,有的还没开始做事,就盘算做了可以得到什么回报、能得到多少好处,瞻前顾后、患得患失;有的做事刚取得一些成绩,就骄傲自满、得意忘形,争名争利、唯恐吃亏。“人民楷模”王启民曾说:“追求'短、平、快’,当不了英雄;想着'名、利、奖’,造不出伟大。”青年官兵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哪怕是学好一门技术、干成一件具体事,都要增强进取心、淡化功利心,摆脱名缰利锁的羁绊,看淡个人得失、看开功名利禄,以平常的心态、良好的状态和奋进的姿态,全力以赴投入工作。 “不敢怀非誉巧拙”,不关注外界的议论和评价,忘却巧拙之事,是梓庆“齐以静心”的重要步骤。一个人做事难免会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但太看重外在的褒贬臧否,就会分散精力、摇摆状态。而抵不住投机取巧的冲动,同样不会把事做好。这告诫我们,干事创业必须能够扛住外界议论的影响和干扰,做到“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还要不取巧、不拒拙,坚持按标准、规矩和程序做事,不惑于杂乱、不迷于捷径,“严格其过程”。如此,才能不断精进、善作善成,乃至达到游刃有余之境。 “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也”,完全沉浸于所做的事情之中,达到了忘我、无我的境界,是梓庆“齐以静心”的极致追求。无数事实证明,做事只有排除杂念、凝神静气,进入心无旁骛、物我两忘的状态,达到专心致志、以事其业的境界,才成把事做精做优。反之,如果做事总是心神不定,这山望着那山高,心猿意马、三心二意,必然做不好事。我们只有把种种杂念统统放下,将全部精力集中到事上,才能把“责任田”种成“示范田”,把“手中活”练成“必杀技”。 |
|
来自: 新用户79838963 > 《八个方面——政绩观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