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人提出过一个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于对“人性”的认知。 一谈到人性,无数人第一时间会想到,人性本善,人性本恶,或者其他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 人性,真的就只有善恶吗? 只用善恶来评价人性,那就显得有点肤浅了。因为人性不仅有善的一面,还有恶的一面。更多的时候,善恶也无法评价。 举个例子。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国,你认为是善,还是恶呢? 再举个例子。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你认为是善,还是恶呢? 你无法给出准确的评价。因为善恶,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更重要的是,善恶的说法,都只是“蜻蜓点水”而已。 02 先来谈谈秦始皇嬴政横扫六国。 站在始皇帝的角度,你会认为,这抵抗的六国都是反贼。由大秦吞吃六国,这是大势所趋,谁也无法阻挡。 可站在六国的角度,你会认为,秦始皇嬴政徒增杀戮,夺了六国贵族的财富和土地,而没有任何的慈悲,就是妥妥的暴君。 为什么角度不同,所秉持的态度,所得到的结果,就不一样? 一句话:屁股决定脑袋。 你处于什么阵营,位于什么阶层,那你就会秉持什么观念。你是始皇帝阵营的人,那你就会支持始皇帝。你是六国阵营的人,那你就会反对始皇帝。 可见,这跟善恶没有一毛钱关系,只跟“利益”有关。 利益符合自己,那就倒向这一边。反之,利益不符合自己,那就会倒向另一边。没有奸恶,也没有正义,只有特别现实的利益。 03 谈完了秦始皇横扫六国,我们再来谈谈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对于陈胜吴广,汉代史学家司马迁,还专门写了一部《陈涉世家》。 这里要科普一个历史小知识。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比如说《高祖本纪》,写刘邦的。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比如说《孔子世家》,写孔子的;《陈涉世家》,写陈胜吴广的。 可见,司马迁对于陈胜吴广的评价,那是极高的。 ......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对于陈胜吴广,如此评价:“秦之陈胜、吴广,汉之黄巾,隋之杨玄感,僧向海明,唐之王仙芝,宋之王则等辈,皆系造言倡乱首者。” 大致意思是,陈胜吴广,都不是什么好东西,乃是罪魁祸首。 对此,无数历史小白都疑惑,这朱元璋一开始,不就是乞丐和尚吗,为什么他会责骂陈胜吴广呢? 朱元璋还是小喽啰的时候,自然是敬佩陈胜吴广的。可随着朱元璋发家致富了,位置不同了,那他对于陈胜吴广的评价,就不一样了。 如何理解呢? 朱元璋自己还是反贼(相对于元朝)的时候,跟陈胜吴广自然是一路人。 朱元璋击败元朝,横扫天下,就已经是明朝皇帝了,跟陈胜吴广已经不是一路人了。 04 朱元璋态度的转变,就是“人性”的写照。 我跟你是一路人的时候,那我自然认为你是好人。如果我跟你不是一路人,那我就会认为你是坏人。 这种好与坏的分别,只跟当事人的立场、观念、位置有关。 当你是富人的时候,你就会提防穷人,害怕穷人抢了你的财富。 当你是穷人的时候,你就会提防富人,害怕富人收割你的韭菜。 在富人的眼中,穷人都是不讲道理的。而在穷人看来,富人都是心狠手辣的。这就是所谓的“白天不知夜的黑”。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无法相互理解,无法相互体谅?因为做不到。 你是狼,自然就无法跟羊共情。你是羊,自然就无法跟狼共情。大家的利益追求都不一样,又怎么可能相互理解呢? 所以说,单纯以善恶来评价人性,就显得有点肤浅了。影响人性的,永远都是当事人的“屁股”。屁股决定位置,决定利益,决定观念,决定站队。 05 当你读懂了历史的人性哲学,才能看透人类世界的运行逻辑。 如果你是打工人,那你肯定会抱怨,为什么老板不体谅打工人?慢慢地,你就视老板为敌人了。 如果你是老板,那你肯定会抱怨,为什么员工天天摸鱼,不干活,带薪拉屎?慢慢地,你就视员工为敌人了。 员工和老板,只是两个不同阶层的人而已,他们既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但本质还是“唯利是图,人性本私”。 员工天天摸鱼,就是为了少干点,轻松点。老板天天压榨,就是为了自己多赚点。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为了自己。 记得丘吉尔的一句话就好——在这个世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 用利益的视角,去看待人性,你就会得出最为准确、真实的答案。 文/舒山有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