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在中医范畴可归为“癃闭”“关格”等病症。中医辩证治疗尿毒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脾肾气虚证
1. 症状: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夜尿清长。 2. 治法:补肾健脾。 3. 方剂:香砂六君子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木香、砂仁、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肉桂、附子、车前子、牛膝等。 4,以下是香砂六君子汤合济生肾气丸加减的一般方解及剂量仅供参考,实际应用必须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方解
香砂六君子汤部分:
-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益肺。一般常用量为 3~9 克,可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调整。 - 白术:苦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常用量 6~12 克。 - 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量 9~15 克。 - 甘草:甘平,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常用量 3~6 克。 - 陈皮: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常用量 3~9 克。 - 半夏:辛温,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常用量 6~9 克。 - 木香:辛苦温,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常用量 3~6 克。 - 砂仁:辛温,化湿开胃,温脾止泻。常用量 3~6 克。
香砂六君子汤主要功效为益气健脾、行气化痰,用于脾胃气虚、痰阻气滞之证,可改善脾胃虚弱引起的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
济生肾气丸部分:
- 熟地黄:甘温,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常用量 9~15 克。 - 山茱萸:酸微温,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常用量 6~12 克。 - 牡丹皮:苦辛微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常用量 6~12 克。 - 山药:甘平,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常用量 15~30 克。 - 茯苓:同上。 - 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泄热。常用量 6~9 克。 - 肉桂:辛甘大热,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常用量 1~5 克。 - 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常用量 3~15 克,有毒性,需谨慎使用。 - 牛膝:苦酸平,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常用量 6~15 克。 - 车前子:甘寒,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常用量 9~15 克。
济生肾气丸具有温肾化气、利水消肿的作用,用于肾阳不足、水湿内停所致的肾虚水肿、腰膝酸重等症。
二、加减变化及意义
加减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例如:
- 若水肿严重,可适当增加茯苓、泽泻、车前子的用量以加强利水消肿之效。 - 若腰膝酸软明显,可加重熟地黄、山茱萸、牛膝等补肾之品的用量。 - 若阳虚畏寒甚,可加大肉桂、附子的用量,但需注意其毒性及患者的耐受情况。 - 若有气滞腹胀,可加枳壳、厚朴等行气之药。 - 若有瘀血症状,可加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之品。 二、脾肾阳虚证
1. 症状: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腰部冷痛,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夜尿清长。 2. 治法:温补脾肾。 3. 方剂: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附子、干姜、白术、茯苓、木瓜、厚朴、木香、草果、大腹皮、白芍等。 以下是实脾饮合真武汤加减的一般方解及剂量仅供参考,实际应用必须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方解
实脾饮部分:
- 白术:苦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常用量 6~12 克。 - 厚朴:苦辛温,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常用量 3~10 克。 - 木瓜:酸温,平肝舒筋,和胃化湿。常用量 6~9 克。 - 木香:辛苦温,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常用量 3~6 克。 - 草果仁:辛温,燥湿温中,截疟除痰。常用量 3~6 克。 - 大腹皮:辛微温,行气宽中,行水消肿。常用量 5~10 克。 - 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常用量 3~15 克,有毒性,需谨慎使用。 - 白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量 9~15 克。 - 干姜:辛热,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常用量 3~10 克。 - 炙甘草:甘平,补脾益气,调和诸药。常用量 3~6 克。
实脾饮具有温阳健脾,行气利水的功效,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真武汤部分:
- 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量 9~15 克。 - 芍药:苦酸微寒,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常用量 6~15 克。 - 白术:同上。 - 生姜:辛微温,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常用量 3~10 克。 - 附子:同上。
真武汤有温阳利水之效,用于阳虚水泛证。
二、加减变化及意义
加减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例如:
- 若水肿明显,可加大茯苓、大腹皮的用量以增强利水消肿之功。 - 若阳虚畏寒甚,可增加附子的用量,但要注意其毒性。 - 若腹胀满严重,可加枳壳、槟榔等行气消胀之品。 - 若有瘀血表现,可加丹参、益母草等活血化瘀之药。 - 若伴有咳嗽气喘,可加苏子、杏仁等降气平喘之药。 三、肝肾阴虚证
1. 症状: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2. 治法:滋补肝肾。 3. 方剂: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常用药物有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女贞子、旱莲草等。 以下是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的一般方解及剂量仅供参考,实际应用必须由专业中医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一、方解
六味地黄丸部分:
- 熟地黄:甘温,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常用量 9~15 克。 - 山茱萸:酸微温,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常用量 6~12 克。 - 山药:甘平,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常用量 15~30 克。 - 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泄热。常用量 6~9 克。 - 牡丹皮:苦辛微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常用量 6~12 克。 - 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量 9~15 克。
六味地黄丸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适用于肾阴亏损所致的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等症。
二项至丸部分:
- 女贞子:甘苦凉,滋补肝肾,明目乌发。常用量 6~12 克。 - 墨旱莲:甘酸寒,滋补肝肾,凉血止血。常用量 6~12 克。
二至丸有补益肝肾,滋阴止血的作用。
二、加减变化及意义
加减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而定。例如:
- 若阴虚火旺明显,出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可加知母、黄柏以滋阴降火,知母常用量 6~12 克,黄柏常用量 6~10 克。 - 若眼睛干涩,可加枸杞子、菊花以养肝明目,枸杞子常用量 6~12 克,菊花常用量 6~10 克。 - 若腰膝酸软严重,可加重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的用量,或加杜仲、牛膝以补肝肾、强筋骨,杜仲常用量 6~10 克,牛膝常用量 6~15 克。 - 若失眠多梦,可加酸枣仁、柏子仁以养心安神,酸枣仁常用量 9~15 克,柏子仁常用量 3~10 克。 四、气阴两虚证
1. 症状:倦怠乏力,腰膝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夜尿清长。 2. 治法:益气养阴。 3. 方剂:参芪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有人参、黄芪、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等。 以下是参芪地黄汤的方解及一般加减剂量,仅供参考,实际应用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由专业中医师调整。
一、方解
参芪地黄汤由人参、黄芪、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组成。
-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常用量 3~9 克。可补益元气,增强机体的功能。 - 黄芪:甘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常用量 9~30 克。能健脾益气,与人参相伍,增强补气之效。 - 熟地黄:甘温,滋阴补血,益精填髓。常用量 9~15 克。可滋补肝肾之阴。 - 山茱萸:酸微温,补益肝肾,收涩固脱。常用量 6~12 克。有补肾固精的作用。 - 山药:甘平,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常用量 15~30 克。既能健脾,又可补肾。 - 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常用量 9~15 克。可淡渗利湿,助脾运化。 - 泽泻:甘寒,利水渗湿,泄热。常用量 6~9 克。泻肾浊,防熟地等滋腻太过。 - 牡丹皮:苦辛微寒,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常用量 6~12 克。可清泻虚热。
参芪地黄汤具有益气养阴、滋肾健脾的功效,主要用于气阴两虚证,常见症状有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咽燥等。
二、加减变化及意义
- 若气虚明显,可加大人参、黄芪的用量,或加白术增强健脾益气之效,白术常用量 6~12 克。 - 若阴虚火旺,出现五心烦热、潮热盗汗等,可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知母常用量 6~12 克,黄柏常用量 6~10 克。 - 若腰膝酸软严重,可加杜仲、牛膝以补肝肾、强筋骨,杜仲常用量 6~10 克,牛膝常用量 6~15 克。 - 若水肿明显,可加车前子、冬瓜皮利水消肿,车前子常用量 9~15 克,冬瓜皮常用量 9~30 克。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辩证治疗尿毒症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透析等西医治疗方法。同时,中医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建议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