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芒格说的多元思维模型到底是什么?——《穷查理宝典》读书笔记

 Ahao豪 2024-08-19 发布于广西

大家好,我是贝拉拉~

终于把《穷查理宝典》看完啦~这次重读,感觉自己确实比之前有进步,基本都看懂了!容我大笑三声,哈哈哈~图片

还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被芒格说的Lollapalooza效应搞得晕头转向,仿佛他在说一句魔法咒语图片

图片
(特别喜欢这本书的插画,好传神)

Lollapalooza是芒格自创的一个词语,用来表达好几种因素共同作用在一件事情上,从而爆发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哈,我特别喜欢一个歌手,叫邓紫棋,我觉得她的成功就是一个lollapalooza的典范。首先,她很会唱,人称“铁肺”。其次,她的歌质量都很高,都是她自己作词作曲,传唱度也很高。第三,她长得还很漂亮,出道时也很年轻。

实力、歌的质量高、漂亮,这三个因素如果占了一个,就能进娱乐圈;占了两个,就能经常上节目;要是占了三个——lollapalooza! 说她现在是华语女歌手顶流应该没有争议吧~

图片

咱们再来把这个理论用在老唐身上:老唐的特质之一是特别聪明,巴芒的书他能看懂,是不是就很聪明?具备这个特质的人,已经步入了投资的大门了。第二个是老唐特别勤奋,博览群书,苦心钻研,具备这样特质的人应该可以把自己的投资做的不错。还有一个特质是,老唐是一个特别擅长写作的人,文笔流畅,幽默风趣,“中翻中”更是妙语连珠。这三个特质加在一起——Lollapalooza!就成就了现在这个投资很成功,同时年入百万的财经大V。


所以,芒格发现,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可以爆发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反过来说,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成功,也是因为背后同时有多个“模型”在产生作用,越是成功,作用的模型越多。

我们掌握的模型越多,我们就更能解释为什么他们是成功的,同时也更容易预测一些事情它会不会长时间的成功。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用多种模型来解释为什么有些事情、有些企业会失败。

芒格一直强调,一个人应该学习多种思维模型。

什么是模型呢?不要被这个名词吓到,感觉好像是非常艰深难懂的学术理论。芒格所说的模型,其实就是你在生活中能够观察到的一些客观规律,一般都能用三言两语就解释清楚。只不过这些规律非常非常多,按照芒格的说法,掌握八九十个模型就差不多能让你成为拥有普世智慧的人

图片

那么这些模型包括什么呢?

最基本的来说,有数学、物理、化学、工程原理。是不是让你想到了被高考支配的恐惧?图片不要紧张哈,我们所需要了解的,是一个基本概念,如果有兴趣可以深入拓展一下,真的不需要拿出笔来算哈~

举几个例子:

  • 概率论:费马-帕斯卡系统,就是说判断一个事情未来的走向,应该是对几种可能的情况发生的概率做一个大概的判断。

  • 决策树:对一个决策可能采取的几个方案进行评估,按照每个方案成功的概率分别计算,选择那个成功概率更高的方案。

  • 复利:复利是人类第八大奇迹——爱因斯坦

  • 统计学:现实生活中许多事情是按照高斯分布的。

  • 临界质量:核裂变材料开始裂变的最小质量,超过这个数值就会开始剧烈的连锁反应。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有一个临界值,超过了就成了“量变到质变”。

  • 后备系统:在工程学中,设计一个工程(桥梁、火箭、飞机等)通常要有冗余备份的系统,以防主系统出现意外情况停工。延伸到投资领域就是要有“安全边际”。


除了硬科学以外,芒格还特别强调要学习心理学和生物学。他在书中不遗余力的批评现代的心理学研究过于死板,对于大部分很常见的心理现象无动于衷。

在芒格看来,心理学和生物学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人类之所以发展出这么多的心理活动,是因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的生存而进化出来的。

所以不是说咱故意要有贪婪、嫉妒这种心理哇, 都是基因里自带的~🙃

在书的最后一章,芒格特地写了一篇“人类误判心理学”,里面列举了导致我们判断错误的25种心理倾向。嗯,读了以后感觉,哇塞,我的心理真的是会骗我做错好多事情……

有个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他讲到为什么很多组织喜欢举办庄重的入会仪式,甚至有点激烈,比如“投名状”、“血誓”,就是利用了一种叫做“避免不一致性”的心理倾向。因为参与了这个入会仪式,所以会员对自己的身份有了新的定义,在未来的生活中,他会不自觉地“扮演”好这个身份,这会让他对组织更加忠心。一些传销组织就是利用了这样的心理。

芒格说,避免不一致性的倾向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一个人只要假装拥有某种身份,他自己通常会信以为真。所以,“假话说一千遍就成真了”,它的背后是有心理学依据的。

还有一个利用这种心理的正面例子,可以说是一个人际交往小妙招,来自本杰明·富兰克林。他如果想要得到某个重要人物的垂青,就会经常想办法让那个人帮他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忙,比如借书给他之类的。从那以后,这个大人物就更信赖富兰克林了。为什么呢?

因为借书给富兰克林是一种善意的举动,心理上的保持一致性让这个大人物自然而然的觉得,富兰克林也是一个好人——毕竟,帮好人一个小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如果下次你想结交一个朋友,也可以试试这个方法哦~图片


回到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他还花了很多篇幅讲了微观经济学和会计学,这两个可以说是商业的基础了。有很多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模型,比如规模优势、比较优势、会计的复式记账法等等。

对了,说到规模优势的时候,芒格说有些公司规模太大了以后会患上大公司病。比如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前董事长佩利,他带着公司发展壮大,因此在公司里的地位像神一样。但是后期他听不得忠言逆耳,他的手下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们只跟佩利说他喜欢听的话。

芒格特别说到,“佩利掌权的最后十年真像是疯帽匠的茶话会。”

哎哟,这老头真的太能吐槽了,嘴真损呐图片

所以芒格总结了一下,微观经济学 心理学 一点数学,就构成了普世智慧的基础。

我们可以在这个框架上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加深对细分领域的了解——这就是“多元思维模型”的奥义!


如果说芒格提到的八九十个思维模型是人的肌肉,那么把它们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是筋骨血脉,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让人动起来~

芒格的办法是,把所有的思维模型列成一个“检查清单”,在每次做判断的时候,把清单上的所有事情都check一遍。他check了一辈子了,所以这个清单已经烂熟于胸,各种思维模型也已经融会贯通。我们作为初学者,老老实实对着清单一个个检查吧~

话说回来,八九十个模型来回check,是不是看着就心累?能不能学的少一点呢?

这个问题,芒格的答案是,一旦你走上了多元思维的道路,就不会退回来啦,因为这就像斩断自己的双手一样痛苦。有点像,《三体》里面一旦经历过一次高维世界,再回到三维世界觉得憋的不行~


在书里面他提到过很多次“铁锤人”:就是如果一个人只有一种思维模型,那么他就会强行用这种思维去解释碰到的所有事情。“在只有铁锤的人看来,每一个问题都非常像一颗钉子。”

他说他碰到过一个做纽扣生意发家的人,这家伙跟所有人谈话的时候都能扯到纽扣身上。哎哟,让我脑补一下,那位得意的企业家觉得自己从纽扣生意上获得了全部的真理,然后就在芒格这样的商业大佬面前喋喋不休,疯狂的班门弄斧。害,我都替他尴尬图片

为了防止我自己也做出这样的傻事,我必须得尽可能多的学习各种知识呐~

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有阵子特别信奉“读书无用论”。每天画辅助线算三角形面积,算一个小球几秒会掉在地上这种无聊的题目,真的以后工作能用的上吗?

所以我对我爸发出了灵魂质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还不如不读呢!”

我爸沉默了一下,问我:“那你不读书想要干嘛呢?”

“不知道。”

于是我爸告诉我了一个受用至今的答案:“如果暂时不知道要做什么,就先做好手头上的事情。”

从这以后过了十几年,直到我看完这本《穷查理宝典》,我发现对于当年的疑问,我有了一个更好的答案:

高中学的数理化,之所以看起来没用,是因为我的思维模型还不够多呀!只靠那几门学科,没办法帮助我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没办法帮助我找到人生的方向。除了专心做好手头的事情以外,我也可以去了解一些其他的知识:经济学、心理学、进化论,去看人物传记、去学商业知识、去了解这个更广袤的世界的真相。也许我会更早的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的孩子们问我同样的问题,“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我想我会给他们一个更满意的答案图片

感谢芒格!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