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安德特人因发现于欧洲德国尼安德特河谷而得名,由于他们的化石多发现于亚欧大陆山脉和谷底的洞穴中,所以又叫穴居人。尼安德特人是早期智人(古人)的典型代表,他们的遗迹遍布整个欧洲和西亚。他们所创造出的莫斯特文化是旧石器中期文化的最典型代表,其特征是使用修理石核技术,修理后的石核打下的石片不需加工就可当作工具使用,大大提高了石器制作效率,这标志着旧石器中期阶段的开始。 尼安德特人已经会说话,他们懂得使用粗制的骨针缝制衣服以御寒,用动物骨牙串成垂饰,用赤铁矿和氧化锰染色创造艺术品,用水晶制造奢侈品,还是最早懂得埋葬死者的人。在尼安德特人居住的洞穴与棚屋内还发现有人工取火的痕迹,从利用自然火保存火种,到学会人工取火是人类智慧的一大飞跃,要知道直到今天,非洲的俾格米人、印度的安达曼人仍然不会人工取火。尼安德特人的脑容量平均在 1250—1750 毫升,甚至比现代人的脑容量(1300—1600 毫升)还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比现代人更聪明,因为他们脑容量主要体现在视觉领域,而不是和智能领域相关的脑前额叶部分。 作为冰河时期人类品种中的完美适应者,尼安德特人的历史几乎贯穿了整个冰河时期,但随着来自非洲的晚期智人(新人)进入亚欧大陆,尼安德特人的数量开始迅速锐减,最终完全融入晚期智人之中。 晚期智人是由留在非洲的早期智人演化而成,目前已知世界上年代最为久远的晚期智人遗存是在东非埃塞俄比亚南部奥莫河谷发现的距今约 20 万年的人类化石,晚期智人在体质上已经和现代人基本没有区别,我们现代人就属于晚期智人种。 晚期智人与尼安德特人是否发生过混种繁衍,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热门议题,尼安德特人是现代人类在进化学上最近的亲族,与现代人的祖先分化的时间可能不超过50万年,所以两者之间应该不存在生殖隔离。2010年5月7日出版的新一期《科学》杂志公布了包括尼安德特人约60%基因组的序列图,由德国马克斯·普朗克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科学家斯万特·帕博领导的国际科学家团队通过将尼安德特人的基因同现代人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后发现,除非洲人外的现代人与尼安德特人拥有1%—4%的共同基因,这表明,现代人的祖先或许曾与尼安德特人在小范围内发生过混血。2012年,科学家们又对生活在中亚与远东地区的丹尼索瓦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其结果表明现代美拉尼西亚人及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基因组中有多至3%—6%来自丹尼索瓦人。由此可知,虽然从物种上看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早期智人已不存在,但是他们的血脉仍然得以流传下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