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言

 白云73 2024-08-20 发布于河南

2015年以来,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网络约车、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数字生活场景不断拓展,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经济推动中国经济乘风破浪。如今,从边陲小镇到北上广深,从家庭日常煤水电暖充值缴费,到旅游出行、投资理财、购物娱乐,二维码支付、刷脸支付等数字支付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支付方式,高效便捷的支付体验,提升了人民群众在数字生活中的幸福感、获得感。数字支付和数字货币蓬勃兴起,成为我国数字金融的标志性成果。

从第三方支付到数字支付

第三方支付成为我国数字支付发展的引擎。第三方支付是为了解决买卖双方在电子商务平台不见面的信任问题,是买卖双方在缺乏信用保障或法律支持情况下的资金支付“中间平台”。第三方支付的运作实质是在收付款人之间设立中间过渡账户,使汇转款项实现可控性停顿,只有双方意见达成一致才能决定资金去向。2004年12月成立的支付宝,致力于为中国电子商务提供简单、安全、快速的在线支付解决方案,确保用户在线支付的安全,同时让用户通过支付宝在网络间建立起相互的信任。2005年9月,腾讯推出专业在线支付平台财付通。

支付平台通过拓展线下市场发展数字支付。早在2011年,支付宝因淘宝占据了国内线上电子商务交易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而国内线下支付市场主要被商业银行卡占据,为了开展线下支付业务,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支付宝不断对线下业务进行探索,并尝试各种支付媒介方式。此时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二维码支付方式正应用在多个场景,在这种背景下,支付宝于2011年7月1日正式推出了手机二维码支付业务,开始向国内线下支付市场发力。

二维码支付、条形码支付等新的支付场景拓展了数字支付。2012年3月,支付宝与银行合作,针对电商COD(货到付款)市场投入三万台支付宝POS机,基本完成国内一二线城市COD服务POS应用的全覆盖,试图撼动银联开展的支付业务。2013年8月,支付宝宣布将停止线下POS机业务。同月,腾讯正式发布微信5.0版本,开启了微信二维码支付模式。支付宝等机构对二维码支付模式以及安全性不断进行优化,并尝试开拓更多支付业务。在支付行业的不懈努力下,二维码支付的技术性和安全性不断完善,已成为国内线下市场人们常用的支付模式。现有二维码支付的产品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用户与商户的交互模式,另一种则是用户与用户间的交互模式。其中,用户与商户的交互模式又可细分为用户主扫模式和用户被扫模式。

刷脸成为支付行业探索的新型支付方式。所谓刷脸支付,就是持卡人无需携带银行卡和手机,直接通过“刷脸”即可完成支付。刷脸支付不需要现金、手机、银行卡,让用户不需要任何实际载体就可以完成一次商品价值的交换,是完全脱离介质的支付变革。2018年,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分别推出“蜻蜓”和“青蛙”刷脸支付品牌之后,银联云闪付、苏宁支付、百度闪付等纷纷布局刷脸支付。刷脸支付可以成为老年人跨越金融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2019年,中国刷脸支付用户达1.18亿人,主要应用场景是超市便利店(40.2%)、商场(36.8%)、自动贩卖机(27.6%)、到店娱乐消费(25.4%)和到店餐饮消费(21.2%)。

数字支付“走出去”发展跨境支付。国内支付监管趋势和格局基本形成,支付机构开始向国外市场寻求机会。支付宝等机构跟随国人海外消费的步伐,进入东南亚、日韩等市场,正向欧洲市场迈进。而中国银联加紧拓展全球受理网络,取得了积极进展。不同支付机构拥有不同的跨境支付方式,例如,合利宝推出跨境电商分账服务,接连推出跨境电商线上平台;汇付天下则选择直接对接金融科技企业,不对接服务的商户。中国支付机构进军海外支付市场,境外业务资质将是支付机构开展跨境支付的重中之重。

数字支付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我国数字支付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截至2020年6月,手机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8.02亿,占手机网民的86.0%。移动支付交易规模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预计至2022年中国移动支付规模将达到2926747.4亿元。数据显示,2019年,有69.6%的用户每天使用移动支付,其中衣食用等生活类场景的使用比例位居第一,高达98.1%;缴纳事业费和公共出行的比例并列第二,占比78%;购买演出票、电影票等票务类使用比例为53.4%;买机票、住酒店等商旅类比例为52.2%。移动支付已经渗透到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部手机走天下”正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数字人民币点亮数字生活

数字货币(Digital Currency)是金融科技创新发展下催生的新型货币形式,包括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等。法定数字货币由于具备流通成本低、支付效率高、可追溯能力强、使用场景丰富等特性,成为近年来世界各国竞相研发和投资的重要领域,自2019年下半年,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各国纷纷加快了法定数字货币的研究进程。德银研究分析师劳伯(Marion Laboure)指出,“截至2020年初,全球80%的央行正致力于研发法定数字货币,40%的央行正对法定数字货币的概念进行验证,10%的央行正进行法定数字货币项目试点”。

在中国,法定数字货币即中国央行数字货币,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具有价值特征的数字支付工具,是纸钞的数字化形态,是对M0(流通中的现金,主要包括纸币和硬币)的替代。与传统纸币的发行方式相同,法定数字货币同样采取央行到商业银行的双层运营模式,即法定数字货币先由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给商业银行,再由商业银行兑换给个人。中国开始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较早,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便成立发行法定数字货币专门研究小组,布局法定数字货币研发;2019年9月开始法定数字货币的“闭环测试”;2020年4月14日,法定数字货币在中国农业银行进行内部测试。

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根据部署,2019年底数字人民币试点、测试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成都四地及北京冬奥会场启动,到2020年10月,增加了上海、海南、长沙、西安、青岛、大连等六个试点测试地区,目前初步形成“10+1”的格局,六家商业银行在北京和上海的客户可申请激活能办理数字人民币业务的电子钱包。未来再视情况扩大到海南、大连、厦门、青岛等28个省市(区域)。截至2021年5月22日,我国累计举行了11轮数字人民币红包测试活动,有面向当地用户的、有面向商事主体的、有联合京东发放的、有以优惠券形式推出的,等等。发放数字人民币红包总额超过两亿元,超过150万人参与活动。中国在国家数字货币应用方面走得比其他国家都远。

数字人民币具有良好的金融和经济属性。一是数字人民币的应用融合了线上线下多场景和多领域,覆盖生活缴费、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政务服务等领域。其中,零售是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侧重的领域。二是法定人民币加密程度高、可追溯能力强,既有利于国家实时掌握货币资金去向,实行精准的宏观货币政策,也有利于国家及时监管和打击非法囤积资金、制造假币、洗钱、逃税和贪污腐败等违法犯罪行为。三是数字人民币钱包主要基于手机客户端,有“可视卡”、嵌入数字人民币钱包芯片的可穿戴设备等“硬钱包”形式,无需任何账号和网络,只需要下载数字钱包就可以用手机实现在多种业务和消费场景下的支付或收款,满足消费者多场景的支付需求,适应不同人群的使用习惯。四是数字人民币可以优化支付方式,营造良好的金融支付环境,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支付成本和支付门槛。但法定数字货币作为基础货币的补充不会完全取代现有的纸币支付和电子支付,而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与这两种支付方式并存。

数字人民币研发是中国货币体系在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金融科技创新。现阶段中国虽然在法定数字货币研发上进展较快,脚步也逐渐清晰,但距离央行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法定数字货币的金融监管、安全加密、流通发行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不足。因此,中央银行需要加快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完善数字货币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数字货币加密技术研发,积极准确地宣传推广数字人民币,及时发现和解决数字人民币研发中的痛点,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

数字支付的未来

数字支付和数字货币发展趋势将不可阻挡。支付作为最基础、最传统的金融业务之一,本质是价值(或资金流)的转移过程。目前几乎所有的支付类业务都是围绕账户和系统两大核心要素展开,包括数字化之前的纸币、储蓄卡、信用卡支付,也包括移动互联网时代支付宝、微信支付,甚至晚清的山西票号、江南钱庄,支付的核心逻辑从未改变过,唯一的区别就是后台结算系统的复杂程度。

基于支付的逻辑,数字支付的发展将呈现以下几个重要趋势:

趋势一:数字支付的数据共享

现代移动支付流程的全面数据化,让支付过程中大量信息流和资金流数据沉淀下来成为信用数据,这是纸币和金银币时代所不能想象的。支付平台都聚集着几十万的小微商户,覆盖线下快餐店、水果店、奶茶店等各种场景,支付沉淀的信用数据为困扰全世界的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趋势二:支付流程进一步简化

不管是票号的银票交易,还是现代移动支付,都需要银行或者类银行的金融媒介,也就是说必须有一家具有公信力的媒介来证明买方有足够的余额,支付才能真正发生。支付能不能脱离中心化的银行背书,进一步简化流程呢?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有可能简化支付流程。区块链已经在国际跨境支付结算领域落地,将原本银行和国际结算网络间的串行处理并行化,改善交易信息流传输和处理效率。

趋势三:数字支付“走出去”

我国移动支付技术和渗透率已经领先欧美发达国家,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移动支付平台与跨境电商平台相结合,服务国内数百万中小微企业出口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倡议与人民币国际化等因素增加了对于跨境支付的需求,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带动了境外旅游、留学、电商等市场的发展,将成为数字支付新的增长点。通过技术输出等方式,我国支付机构将赋能其他国家支付发展。

趋势四:移动支付赋能智慧城市建设

智能设备的移动支付不是支付本身,其背后连接的是各种生活场景用户行为数据的积累和沉淀。未来以移动支付大数据为基础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塑造城市竞争力的核心一环,具体包括商业贸易依照用户消费行为习惯精准营销,政务常用缴费流程合并办理和全面线上化,支付数据支撑下医疗、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优化,城市规划和治理的智能化。比如公交汽车服务,车辆调度部门可以根据扫码支付的人数、高峰时段、性别和年龄等数据,搭配气温气象数据,优化每日公交车各个时段的出车数量、各个站点的停车时间,也可以依照年龄比例设置老年人专座数量、依照气温数据调整车内空调温度等,合理优化公共资源和运营效率,更进一步是城市公交路线和站点规划的二次优化,以及房地产建设选址指导。

从以上四大趋势看,移动支付的明天是支付流程、底层系统的再优化,以及渗透率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下沉支付信用数据和行为数据的再运营。放眼未来,支付创新不仅为人民的消费和投资带来更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工作便利,而且必将推动我国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