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豁达 一生傲骨 ![]() 公元772年他出生在河南荥阳,自称,“中山靖王刘胜之后”; 他9岁便师从诗僧皎然、灵澈,年少成名; 他19岁游学洛阳、长安,结识了柳宗元,两人相差一岁,志趣相投,很快就成为了比亲兄弟还亲的挚友; 他22岁,连登三科,后任教书郎,节度使掌书记,直至监察御史。仕途顺遂,春风得意,少年锋芒锐不可当; 他33岁,因为“永贞革新”的失败,一生的命运就此改变,开启了长达23年的贬谪生涯。 他创造了大唐官员被贬时间最长的记录,但他面对生活的坎坷,乐观豁达;面对权贵,不卑不亢,嘴上和精神上决不服软,最终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他就是著名的大唐“诗豪”,刘禹锡。 刘禹锡,前半生风光无限,位极人臣,享尽锦衣玉食;后半生颠沛流离,沧桑落魄,历尽千难万险。 人生诸多磨难,皆被刘禹锡视为是一场修行。其诗作豪放昂扬,带给后人无穷的力量。 01 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33岁的刘禹锡,开启了他长达23年的贬谪人生路。 这年唐顺宗继位,以王叔文为首的有识之士,想实现唐王朝的中兴繁盛,发动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贞革新”运动。但变法只持续了100多天,就被藩镇割据和宦官势力扑灭,以失败而告终。 皇帝唐顺宗被迫退位,太子唐宪宗继位。王叔文被刺死,王伾被贬后病亡,其他参与变法的八位,包括刘禹锡、柳宗元等皆被流放到南蛮之地做司马。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这一事件后,刘禹锡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被贬之路。先被贬远州司马,当年又再贬连州刺史,他还没走到连州,又被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刺史好歹是地方行政大员,司马却是一个闲职,两者有天壤之别。新皇甚至在圣旨里强调:“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列”。也就是说,以后的好事,都没有刘禹锡的份了。 我们不禁为他担心,这样的大起大落,这样的一贬再贬,他未来会不会就这样一蹶不振,这颗璀璨的明星不会就此陨落了吧。 那一段时间,刘禹锡内心的悲痛可想而知。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后,他便恢复了元气,绽放出曾经洒脱旷达的天性,平日除了处理地方公务,就开始游走在山水之间。 秋游时,秋风吹起了朗州的落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秋词》横空出世。 ![]() 《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首诗一反过去文人伤春悲秋的传统。在刘禹锡的眼里,秋天比那万物争光辉的春天还要美好。 晴空中,野鹤正振动着双翅翱翔在碧空之上,直冲云霄。这只顽强奋斗,排云直上的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也是刘禹锡奋斗精神的体现。 诗文豪情万丈,字里行间流露的皆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人佩服羡慕。 刘禹锡似乎在用这首诗告诉世人:被贬,没什么可怕。我的高洁,我的自信,我自己知道,就算颠沛流离,我也要风生水起。 人生一世,我们活得就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姿态。 02 元和九年,即公元814年,44岁的刘禹锡,在朗州待了近十年后,终于接到了朝廷召他回长安的诏令。 世人皆为他感到开心,苦尽甘来,刘禹锡终于复官有望。但令人没想到的是,他二月刚回长安,三月就再次被贬。 原因是,刘禹锡邀柳宗元等好友到玄都观游玩赏花时,兴从中来,直抒胸臆,写下了一首诗。 《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 戏赠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载。 ![]() 诗文字面意思是:去玄都观的这一路上草木葱茏,尘土飞扬,人马喧闹,都在说是刚刚看桃花回来的。不过玄都观里那上千株桃树,都是我刘郎离开长安之后新栽的而已! 这首诗表面是在说人们都去玄都观看桃花的盛况,实则讽刺了当时的朝廷新贵。尤其是最后两句,分明是在讥讽,朝廷提拔起来的新贵们:“你们不过是我被排挤出外以后,才被提拔起来的罢了”。 当时的宰相武元衡,本来就对重新起用王淑文旧党,耿耿于怀。于是趁机添盐加醋,经过一番言语挑拨,唐宪宗十分恼怒,将刚刚回京的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再次贬出京城。 这真是祸从天降,就如刘禹锡后来在《竹枝词九首》(其七)中长叹道的一样: 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03 公元815年,刘禹锡第二次被贬。朝廷预贬其到播州(今贵州遵义)。播州当时是一个极度贫困落后的地方,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刘禹锡家中尚有八十岁的老母亲,老人家实在是经不起这般颠簸。 万幸有时任御史中丞裴度、好友柳宗元上书求情,刘禹锡被改派至连州(今广东境内)任刺史。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刘禹锡母亲去世。刘禹锡离开连州,回乡守孝。 长庆元年(821年)三年丁忧结束。在元稹的帮助下,被改任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 夔州自古就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只要有好山好水,对于诗人来说就够了。他入乡随俗,根据当地民歌,依调填词,创作了一首令人耳目一新的民间情歌。 《竹枝词二首》(其一)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在一个杨柳青青,风平浪静的美好日子里,一位妙龄少女忽然听到远处传来心上人的歌声。 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会忍不住想,他从江边走了过来,还是边走边唱,是不是多少对自己也有些意思。 但少女并不确定。就说到,这个人的心思真让人捉摸不定,就像这黄梅时节阴晴不定的天气。 “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将天“晴”和爱“情”两件不相连的事巧妙相关,少女忐忑不安的心情,也通过她自己的口吻,成功地表达了出来。 恋爱时,最妙不可言的就是这份朦胧美。极限拉扯,让人沉迷其中。不论对方有情还是无情,在少女的心里,这都是最美好的爱情。 山水有情,命运无情,也磨灭不了刘禹锡天生的豪情。 04 在夔州这3年,没有重任在肩,刘禹锡有了更多的时间游山玩水,感悟生活,写诗创作。被后世十分喜欢的《浪淘沙·其八》,也是创作于这个日期。 这首诗用短短的28个字,讲述了通俗易懂的人生哲理,最后两句曾经一度还是我们好多人的个性签名。 ![]() 《浪淘沙·其八》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这首诗,诗人结合淘金这一具体事理,阐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追求。 不要认为那些诽谤的话语,像汹涌的浪涛一样深不可测。不要认为像我们这样被贬谪的人,就像沙子一样沉到水底,永远不会再浮起来。 一个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遭遇诋毁,也难免会遭遇谗言。但诋毁和谗言并不可怕,一时的贬谪也不必过于忧虑,我们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被外界的言论裹挟,坚持初衷。 接下来两句更是点睛之笔:“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是在说,历经千辛万苦的淘洗,总会筛尽泥沙,获得闪闪发光的金子。 正像《肖申克的救赎》中那句经典台词所说:“有一种鸟儿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们的每片羽毛都闪烁着自由的光辉。” 不要让当下的黑暗,遮住眼里的光芒,不要让一时的困难,阻止内心的向往! 历尽千辛万苦,扛过所有磨难,终能与美好相遇。 5 长庆四年,即公元824年,夔州任满后,刘禹锡被调任为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 刘禹锡名为刺史,是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但因为是被贬之身,并没什么实权。竟被县太爷屡屡刁难。 按规定,刘禹锡应该被分到三间三厢的官舍,可县衙把他安排到城南郊区的民房居住。 刘禹锡倒是毫不在意,反觉得此处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住的十分开心,还在门板上题了两句诗: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争思辨。 知县看到刘禹锡身处逆境,你居然还能种花养鸟,对酒当歌,悠然自得。便十分恼火,恼羞成怒之下,将刘禹锡从城南,移到了城北,房屋减为一间半。 可刘禹锡依然是如此豁达,看到这里杨柳依依,还可以和村民垂钓下棋,心情十分美好,大笔一挥在门板上写下了: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回知县更加气愤了,直接把刘禹锡调到了城中的一间草房落脚。这间草房仅能容下一床一桌,堪称陋室中的陋室。 对此,他还是淡然处之,自得其乐,反倒是有了写文素材。千古名篇《陋室铭》便从此诞生。 ![]() 但好脾气的刘禹锡也是有气性的,这次可不把诗文写在自家门板上了。而是找人搬来了一块石头,摆在了县衙门口,在上面写下了这篇: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从此之后,知县再也不敢找刘禹锡的麻烦了。中学语文课上学到陋室铭时,我们只觉得诗人安贫乐道,对生活要求不高,却不知道背后竟有这么离奇的故事。 刘禹锡不为外物所扰,不为名利所惑,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活出了真实的自己。 人生的苦难,我们不能自由选择,却可以决定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它。 想要追求幸福也很简单,懂得取舍,活好当下的小确幸即可。 06 宝历二年,即公元826年,好友裴度拜相,55岁的刘禹锡才迎来了人生的转机,应召回洛阳,任东都尚书。他终于结束了自己的贬谪生涯。 但一生中最美好的23年,却是最挫折的23年。曾经的青春年华不再,出发时意气风发,归来时鬓发斑白。怎能不让人唏嘘? 在回洛阳路上,经过扬州时,他遇到了从苏州返回洛阳的好友白居易。两人多年不见,免不了把酒言欢,举杯痛饮一番。 白居易对刘禹锡的贬谪生涯感到抱不平,觉得命运不公,直抒胸臆,吟诵了一首: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全诗都是对友人遭遇的不公的叹息。我知道你才华横溢,但命运却让人无可奈何,谁又能跟命运抗衡呢? 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之地虚度了二十三年的美好年华,这二十多年来,你失去的太多了! 面对好友的关心,刘禹锡非常豁达,写诗回赠: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 白居易的诗文中,散发的都是一股阴郁之气,更多的是表达了对宿命的无可奈何。而刘禹锡的酬赠诗,情感真挚,豪气满满,更多的是对人生世事的豁达。 在翻覆的船只边上,枯萎的树木前面,他依然能用超乎常人的乐观,点燃风生水起的人生。对于刘禹锡来说,千帆过尽皆是缘,心有乐趣处处春。 一路走来的刘禹锡,一路阅尽风尘,也一路绽放快意。经历了那么多,如今他已头发花白、垂垂老矣,他会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么? 我相信,答案是不会,如果人生重新再来一回,他依然如故。 很多人走着走着,就被这个世界卷着走,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模样。但值得庆幸的是,刘禹锡并没有,渡尽一生风雪,他却初心不改,归来仍是少年。 07 唐文宗大和二年三月,即公元828年,刘禹锡调回长安,改任主客郎中。十四年后,刘禹锡故地重游,再次来到长安玄都观,想到此前因在此作诗而被权贵诽谤,遭到贬谪,不禁感慨万千,又挥笔写下了: 《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现在的玄都观,人迹罕至,道观一半中庭都长满了青苔。“如红霞”般满观的桃花不复存在,取代它们的是一些野菜而已。 当年亲手种植桃树的道士也不知去向,是生是死。花开花落间,写尽了刘禹锡官场的浮浮沉沉。 桃花不在,种桃道士也不知所终,此前因赏花题诗被贬的刘禹锡,带着一股倔强的精神,倒又回到了这大长安。 在这十四年,皇帝由宪宗,穆宗,敬宗,到文宗,换了四个,物是人非。但是政治斗争仍在继续。 刘禹锡也是一个性情中人,有意旧事重提,是向打击他的权贵挑战,表示自己不会因为屡遭打击报复就屈服妥协。 但这个倔强的老头真是让掌权者们头疼。于是,年近花甲的老刘再次被逐出京城,先后出任了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即公元836年,颠簸半生的刘禹锡才又回到洛阳养老,任了个太子宾客的闲职。 65岁的刘禹锡,面对晚年的病痛折磨,他依旧乐观歌唱: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好像没有什么能够打倒这个乐观向上的男人,一切挫折到了他的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这个永远乐观的老头,大概就是罗曼罗兰所说的那种英雄吧!“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爱它吧!” 人生是复杂的,一面是光,一面是阴影,就光而行,还是身处黑暗,都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不如学学刘禹锡,怀揣一颗坦荡从容的心,与这一路的颠沛流离和解。 只要熬过去,等到过尽千帆王者归来时,山河岁月都做贺礼。 公元842年,71岁的刘禹锡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被朝廷追赠户部尚书。 后人将他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 刘禹锡用一个坚强的灵魂,为后世留下了一篇篇激励人心的佳作。文中提到的七首只是笔者认为的经典。 刘禹锡的怀古诗也是一绝,比如《金陵五题》组诗中的《乌衣巷》,《石头城》,《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 还有《赏牡丹》,《望洞庭》等,不知道刘禹锡留下的哪首诗是你心中的“意难忘”呢?留言写在评论区吧。 END 图源网络 侵删。 |
|
来自: 新用户1161gWQe > 《古诗词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