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人说“礼有五不随,随了家不兴”,是哪五礼?人到中年要明白

 三农小毛 2024-08-20 发布于湖南

如今在农村地区,一年中人情往来方面的开销是最大的。一方面是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的亲戚都比较多,而且村里很多都是熟人,还有些是沾亲带故的。

另外一方面,就是现在的人情往来方面的礼金也是在不断上升,像过去都是一二十元,而如今起码都是一两百元,这还是关系一般的。如果关系更好的,则会有几百上千元不等了。

因此如果一个月有一两个亲朋好友家里办喜事,那就随礼方面的开支不少。这对于许多本来收入不高的农村老人来说,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毕竟现在农村老人一个月的养老金也就是100多块钱。

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尤其是步入中年之后,我们愈发感受到“礼尚往来”中的微妙与分寸。

老人常说的“礼有五不随,随了家不兴”,不仅是对传统礼仪智慧的提炼,也是对现代人际交往的一种警醒。

这五类不应随意随礼的情形,不仅关乎金钱的支出,更关乎个人情感的维护、家庭和谐的保持以及社会风气的净化。

一、没有往来的同学不能随礼。

虽然说,学生时代的感情是最纯粹的,因为在学生时代的时候是没有任何的利益瓜葛的。但是岁月悠悠,人会变化,感情也会变淡。

对于那些多年未曾联系,仅在社交媒体上偶尔点赞的同学,其突然而来的婚礼或庆典邀请,往往带着几分陌生与尴尬。

随礼,本应是情感交流的载体,但若双方已无实质交往,这份礼金便显得空洞无物,甚至可能成为日后关系疏远的伏笔。

中年之后,更应珍惜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情谊,对于无往来的同学之礼,不妨以祝福代替,既不失礼数,又保留了内心的真诚与宁静。

二、不熟悉之人的礼不能随。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社交场合,结识形形色色的人。

对于那些仅有一面之缘,或仅通过几次短暂交流便发出邀请函,邀请去参加酒席的人,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可不能为了面子,说认为被邀请了,不去参加这样面子挂不住。千万不要这样想,对于这些泛泛之交的人邀请的酒席,能不参加就最好不要去参加,因为这完全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

对于不熟悉之人的邀请,盲目随礼不仅可能让自己陷入经济负担,还可能被误解为轻率或别有用心。学会拒绝,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真正值得交往的朋友的尊重。

三、临时打工在一起工作的工友,孩子结婚办酒席等不宜参加。

之前小编就多次遇到,有些公司的员工,虽然是一个公司的,但也就是平时见见面打个招呼,也不怎么熟悉。但是对方结婚了、孩子满月了等,都会邀请去吃酒席,这样的做法实在是不妥。

职场上的关系往往复杂多变,临时搭档的工友之间,更多是基于工作任务的合作而非深厚的情感纽带。

对于这类工友的家庭庆典,如非特别亲近,选择不参加或仅表达口头祝福更为妥当。

毕竟,职场之外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圈子与标准,过度介入可能引发不必要的误会或负担。特别是现在钱不好挣了,还是要节省点花。

而且公司的职员也多,尤其是一些大公司,如果你去参加了张三的婚礼,那李四儿子的周岁宴、王麻子的儿子出生了等,都要去参加,不然就得罪人了。

四、巧立名目的酒席更不能去。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以庆祝为名,实则敛财的“巧立名目”酒席。从孩子满月到升学,从乔迁新居到升职加薪,从买车到买房等,总之是名目繁多,让人应接不暇。

对于这类明显带有功利色彩的酒席,我们应保持理性判断,避免盲目跟风。不要觉得这样不好意思,到了中年以后要明白,一切是以家庭为重,避开这些无效的社交。

五、从来没有联系的亲戚家里孩子结婚、办酒席等,也不要去参加

亲戚,本应是最亲近的人之一,但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亲戚之间可能多年未曾联系。

对于这类亲戚突然发来的酒席邀请,我们应谨慎对待。一方面,长时间的疏离可能已让彼此间的情感变得淡薄;另一方面,贸然前往也可能因不了解对方现状而显得尴尬。

其实大家心里都很明白,对于这样的 酒席,对方的目的就是要你去参加酒席,收你的礼金而已,所以既然明白了就委婉的拒绝就行。就算是得罪了人,也没有关系,毕竟常年不联系了。

总之,“礼有五不随”不仅是对中年人的智慧提醒,更是对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一种理性思考。在纷繁复杂的社交网络中,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学会拒绝与选择,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简单而美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