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设:即人物设定。最初起源于日本动漫产业,指对登场角色的人物造型、身材比例、服装样式、不同的眼神以及表情的设计,并表示出角色的外貌特征、个性特点等。这一定义不仅限于动漫和动画,也扩展到剧本和故事的创作中,现在被普遍应用于个人形象的打造,尤其是娱乐明星。脱离戏剧类的人设专用功能符号,在现实生活中,有时也会为了各种目的去为自己设立相应的人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说白了就是一种目的性表演,在设定赛道的舞台上,带着各种面具去上演目标剧本所需要的角色。 一种是单纯的营销行为。在公众视野或特定的平台上,提前设定并演绎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如“学霸”、“女神”、“才子”、“君子”等等。这可以视为一种营销行为,旨在吸引特定的粉丝群体。如自媒体曾经顶流的主角李子柒,以田园古风特色的视频在国内外网站迅速走红,坐拥近亿粉丝。在钢筋水泥丛林里被桎梏已久的都市人,面对仙气飘飘的李子柒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产生了无限的憧憬,于是流量便产生了。但作为一个人设打造出来的形象,是不会坚持很久的。如同一个色彩缤纷的肥皂泡,早晚会成为一个泡影。因为再好的表演,重复多了就会产生审美疲劳。所以,他们懂得在合适的时候退场或转场,所谓“人设”就是登临更高处的台阶。另一种是自我要求和自我塑造。无论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社会生活的“大叙事”中,“人设”都在积极发挥作用。它不仅便于传播、交流,也包含自我要求和自我塑造。对个人来说,在不同场合会被识别成不同角色,努力符合不同“人设”定位,意味着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使命,迫使其自我约束与成长。这似乎是属于个人修养范畴的比较多。许多公众人物,被贴上各种不同的标签。符合正能量的,便成为一种典范被效仿与尊重。它会带动很多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三观,引领人生不同阶段的发展与成长。第三种是虚拟的自我人格及其行为表现。在数字媒介中,“人设”是个体自身的媒介化,是其主观愿望人格的理想化呈现。它是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相互勾连的符号表征,体现了虚拟与真实的张力关系。比如我们已经习惯化称谓的网友,通过网络各种媒介来沟通交流,或许现实生活中很难有交集。但网络神交久了,在对方的心里一定会有一个相对清晰的印象,但这只是文字或者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信息。当然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精神层面的默契也同样会相互滋养。但我们必须承认,网络人设只是社交符号的表达形式,与其现实中的真人还是有一定差异的。总之,“人设”的含义和应用范畴一直在不断扩展与延伸,背后必然需要有明确的定位并建立认同的思维。无论普通个体还是公众人物,人设不过是变幻的各种面具,当立下积极、正面“人设”时,不妨视作自我提升和自我规范的开始。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以何种目的设立的“人设”,前提都应该是向善与真诚。切忌人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反差式表演,那样会破坏了“人设”本身的游戏规则,人设崩塌之后,要想重建太难了。知行合一,永远是正人君子的行为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