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迷迷糊糊写《曹全碑》

 lj0279 2024-08-21 发布于安徽

《曹全碑》于明万历初年在陕西郃阳(今合阳)莘里村出土,出土时笔画完好,一字不缺。但后来在转移过程中遭到碰损,碑石断裂,以及人为的拓摹等原因,导致部分字有所损坏。

存世最早的《曹全碑》拓本为“因”字不损本,不过由于捶拓之前碑石未加清洗,所以与“断前本”相比,尚不够精良。“断前本”指的是碑石断裂之前的拓本。对于“断前本”和“断后本”的区分,方若在《校碑随笔》中有详细记述:最旧的为“未断本”,即明季初出土拓本。断后首行“盖周之胄”的“周”字,上左角有损;“秉乾之机”的“乾”字,穿中作“车”旁;第九行“悉以薄官”的“悉”字,末笔有损;第十一行“咸日君哉”的“日”字损作“白”字;第十六行“庶使学者”的“学”字,末笔有损。此碑先损“日”字,次损“悉”字,再次损“乾”字,又次损“学”字,又次损“周”字。近拓本中有“周”字、“日”字、“悉”字损,而“乾”旁未穿作“车”旁的情况,也有“悉”字损而“日”字未损作“白”字的,乃是碑估在拓时用蜡弥合,然后进行拓印,或者拓后描填来欺骗他人。

Image

“断前本”的主要印本有以下几种:

  • 王懿荣旧藏,李文田、张祖翼题首的明拓未断本。依此影印的有延光室复印照片本、古物同欣社委商务印书馆代印本、有正书局以延光室照片翻印本、日本《书苑》胶印本和人民美术出版社胶印本。

  • 张铨、端方、杨守敬等人题跋,吴昌硕题签的明拓未断本。依此影印的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和文明书局据商务印书馆翻印本。

  • 北京文物出版社珂罗版印及凹印的明拓未断本。

此外,《曹全碑》还有翻刻本存世。而顾公雄先生家人捐献的《曹全碑册》是《曹全碑》没有断裂时的拓本,即“因”字未损本的拓本,被中国书画界人士一致推为海内外的仅存孤本,藏于上海博物馆,是所有拓本中最为珍贵的一件。要注意的是,拓片的价值和珍贵程度不仅取决于其年代和保存状况,还与拓印的质量、传承历史以及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时期的拓片能够反映出《曹全碑》在历史变迁中的面貌变化,对于研究书法艺术的发展、碑刻的保存状况以及历史文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在鉴别和欣赏拓片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准确判断其价值和意义。

Image

  1. 审美典范:它以秀雅飘逸、柔婉流利、内刚外柔为主要特点,整体风格属于婉约派,是隶书中平整、秀丽、灵动风格的代表,为后人树立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典范。

  2. 笔法传承:其用笔抑扬顿挫明显,灵活多变,保留了篆书的一些用笔方法,如起笔的蚕头写法和主笔的突出等。这种笔法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在隶书和楷书的笔法演变中起到了一定的传承作用。

  3. 结构启示:该碑结字以横向取势为主,充分发挥隶书波磔笔画的作用,使字呈左右伸展的水流动之势,同时呈扁方结构。它更注重字型的变化和走势,以及收放的处理,内紧外放,部分字还呈现纵向笔势,使结构更加灵活多姿。这种结字方法对后世楷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楷书中也能看到类似的结构处理方式。

  4. Image

  5. 章法影响:《曹全碑》的章法布局行列整齐,字距大于行距,表现出疏朗匀净、舒展奔放的特定章法。这种章法布局方式为后世书法创作提供了借鉴,影响了后人对书法作品整体布局的把握。

  6. 艺术追求的引导:它对美的追求是精致且刻意营造的,体现在体势延展、和而不同、空间变化等方面。例如,其大多数字的体势呈平面延展态势,与中国古典建筑有相似之处;在相同笔画的排叠中营造出丰富变化,避免重复;注重字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的巧妙处理等。这种对艺术之美的主动追求和营造,启发了后世书法家在创作中注重变化与巧思。

    Image

  7. 学习范本:《曹全碑》现状保存较完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自古便被历代书法名家推崇,成为人们学习汉隶的经典范本,有助于后人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隶书的艺术精髓。

许多后世书法家从《曹全碑》中汲取营养,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它不仅在书法艺术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曹全碑》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有以下具体贡献:

  1. 审美范式的树立:它呈现出秀雅飘逸、柔婉流利、内刚外柔的艺术风格,是隶书中秀美风格的典型代表,为后世确立了一种独特的审美标准。

  2. 笔法的丰富与传承:其用笔抑扬顿挫明显且灵活多变,保留并发展了篆书的一些用笔方法,如起笔的蚕头写法和主笔的突出等。圆厚的线条含篆意而不露行迹,凸显立体感,这种笔法为后世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借鉴,在隶书和楷书的笔法演变中起到了传承作用。

  3. 结字方法的创新:结字以横向取势为主,充分发挥隶书波磔笔画的作用,使字呈左右伸展之势,同时呈扁方结构。与同时期其他汉碑相比,它更注重字型的变化和走势,通过收放处理,内紧外放,部分字还呈现纵向笔势,让结构更加灵活多姿。这种结字方法对后世楷书的形成和发展影响较大。

  4. 章法布局的启示:该碑的章法布局行列整齐,字距大于行距,体现出疏朗匀净、舒展奔放的特点。这种布局方式为后世书法创作中整体篇章的安排提供了参考。

  5. 艺术追求的引导:它对美的追求精致且刻意,体现在体势延展、和而不同、空间变化等多方面。例如其大多数字呈平面延展态势,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在相同笔画的排叠中营造丰富变化,避免重复;注重字的外部和内部空间的巧妙处理等,启发了后人在书法创作中主动追求变化与巧思。

  6. 学习范本的提供:《曹全碑》保存较为完好,字迹清晰,自古代便被众多书法名家推崇,成为后人学习汉隶的重要范本,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和掌握隶书的艺术精髓,对隶书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